【常用中藥】黃芪

【常用中藥】黃芪

  相傳,古時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於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來,由於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性味】甘,溫。

【歸經】歸肺、脾經。

【功能主治】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

2.《本草匯言》:“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3.《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氣,兼能升氣,善治胸中大氣(即宗氣……)下陷。”

  【經驗方】

  1、水腫氣喘二便不通:黃芪粥: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勺頻服(小兒慢性腎炎)。

  2、嶽美中治小兒慢性腎炎,黃芪粥加味: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為末)9g,金橘餅兩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鐘,撈去渣,次入薏苡,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兩次服,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

  3、鶴膝風:四神煎:生黃芪240g,川牛膝120g,石斛120g,遠志120g,金銀花30g,用水10碗先將前4味藥煎熬,待煎至兩碗水時,加入金銀花,再煎熬成一大碗。臨睡前,空腹1次服下,全身大汗,聽其自止。用毛巾把汗擦乾,搓揉全身;一般一服可腫消病癒,嚴重者兩三副。

  4、黃芪於神經系統疾患之癱瘓麻木等確有效,且大症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顯。

【常用中藥】黃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