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黄芪

【常用中药】黄芪

  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2.《本草汇言》:“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3.《医学衷中参西录》:“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

  【经验方】

  1、水肿气喘二便不通:黄芪粥: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勺频服(小儿慢性肾炎)。

  2、岳美中治小儿慢性肾炎,黄芪粥加味: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为末)9g,金橘饼两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渣,次入薏苡,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两次服,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3、鹤膝风:四神煎:生黄芪240g,川牛膝120g,石斛120g,远志120g,金银花30g,用水10碗先将前4味药煎熬,待煎至两碗水时,加入金银花,再煎熬成一大碗。临睡前,空腹1次服下,全身大汗,听其自止。用毛巾把汗擦干,搓揉全身;一般一服可肿消病愈,严重者两三副。

  4、黄芪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常用中药】黄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