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誤讀」與「反誤讀」的人生

范蠡的“誤讀”與“反誤讀”的人生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很有名的人物叫范蠡,這個范蠡可是了不得,他的官職做到了上大夫,相當於越國國君勾踐的相國兼軍師,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在越王勾踐敗給吳國之後,他和另一位也很厲害的人物文種文大夫一起制定了韜光養晦的臥薪嚐膽計策,三年後幫助勾踐復仇,打敗了吳國.得勝之後,"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吳王自殺了,越王在姑蘇臺大擺酒席慶功,舉國歡慶,非常高興啊,並且勾踐也給予了范蠡幾乎至尊的待遇,加封為上將軍,功勞大大,賞賜也多多,前途是一片大好。

但是範大夫卻出人意料的做出了一個決定,辭官下海,官位不要了,而且是偷偷走的,隱姓埋名,改名叫鴟夷子皮,輾轉到了齊國,開始做生意去了,生意做得轟轟烈烈,.沒有幾年,就積累起了數千萬家產,被民眾尊稱為陶朱公,奉為財神一般的看待。

范蠡的“誤讀”與“反誤讀”的人生

而就在范蠡走之前,他秘密給自己曾經的合作伙伴----文種文大夫留了一封信,信裡面說出了那句著名的驚世駭俗的警世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用這樣的比喻告訴老文同志,現在是時候了,兄弟,仗打完了,我們換個活法吧,不要貪戀官職俸祿,做個小買賣混混生活去吧,要不然,可能連命都會沒的。

文種文大夫卻大不以為然,心說范蠡兄多慮了吧,我不相信世上會有這種冷血動物,不相信勾踐同志會這樣對待幫他洗雪恥辱的哥們兒,但是不久他就知道自己錯了,悔不該當初沒聽範大夫的話,果然,很快,有一天,勾踐親自送來了一把劍給文仲,,就是吳王國宰相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質問他說:“你有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王國滅掉,還剩下四個方法,你預備用來對付誰呢?”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文仲只能引頸就戮了.

按理說,論才智計謀,應該說兩個人差不多,最起碼不會相差太遠,不然在打敗吳國的復仇戰中,文種也不會和范蠡一起成為勾踐的左膀右臂。那麼,為什麼到最後,一個家資億萬,安享天年,而一個卻遭受殺身之禍,不得善終呢?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對形勢的不同解讀造成了判斷力有高下之分。

據《史記·越世家》記載,那封秘密的信紙上其實還有另一段話,是范蠡對勾踐的判斷“勾踐頸項特別長而嘴象鷹嘴,這種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就是說勾踐這個人啊,長得面相不好,從面相看就有這樣對待哥們兒的跡象,所以你要和我一樣,離開他吧。

我覺得這句話有點迷信和演繹了,而對於史記這樣的記錄方式和司馬遷同志的這種表述方法,我也是很有一些個人保留意見的,後文我會表達我的反對態度,這個在此先不提。

我相信,范蠡做出辭官歸隱的決定主要是基於對當時客觀形勢的準確判斷做出的,與勾踐的面相沒什麼直接關係,如果要是僅僅就這麼簡單的話,官至上大夫、領兵上百萬的宰相文種文大人,也不會連這點道行都沒有。

我想是因為文大夫對勾踐的言行產生了誤讀,誤以為曾經同甘共苦的君臣依然可以和睦相處,殊不知報仇之後的勾踐心態已經起了變化,經過幾次大起大落和挫折災難,昔日的越王已經改變了原有的本性,一個受辱三年又勵精圖治自虐20年的人,他的心理,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這些變化范蠡讀懂了,所以選擇明哲保身,主動退隱而去,而文大夫卻沒有讀懂,所以縱使後來文種機變百出,玲瓏剔透,卻還是因為知道太多秘密又礙於耿直的性格而慘遭殞命,以至於後來的悲慘下場.

范蠡的“誤讀”與“反誤讀”的人生

所以呢?中國話中的審時度勢這個成語,這四個字,顯得多麼的重要,尤其在關鍵的時刻、關鍵的位置上,絕對不允許有錯誤解讀的情形出現的。

但是,遺憾的是,范蠡大夫的這種對事物精確的解讀能力卻沒能很好的遺傳下來,在他晚年的時候,他的大兒子卻以一次標準的誤讀葬送了他的二兒子的性命。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齊地安然做生意的范蠡,突然有一天接到消息,他的二兒子在楚國因為吃了官司,被投進了大牢,馬上要被問斬,要被砍頭。

范蠡一聽大事不好哇,趕緊讓小兒子帶上一千斤金子到楚國找自己的一個老朋友莊生,並叮囑小兒子一定要把金子送給莊生,不用說什麼話,莊生自然會想辦法幫忙活動,到時候你二哥就會得救了。

范蠡的判斷和計劃本來很好,因為他算準了,這裡面有兩個因素,一是莊生是自己的哥們兒,又是楚王的國師,德高望重,有能力有影響,可以辦好這件小事兒,不就放個死囚嗎?在法制不太規範的春秋時代,不算是太難的事情,只要受了這一千金的錢,常言道“受人錢財,替人消災”,應該能把事情辦好;

二來呢?他這個小兒子出生時,這時他棄官從商到齊地之後,家庭經商已經很成功了,生活也開始安穩下來了,家裡不缺錢花,從小到大都過得都是養尊處優的紈絝子弟生活,花錢如流水一般,對錢財的得失看得很容易,別說一千金,一萬金都不在話下。

所以范蠡想的是,讓他去辦這件事,是很合適的。但是,這時候大兒子不幹了,說要救我的二弟,我更急切,而且我是老大,比老三年長,應該我去啊,我們兄弟情深,如果不讓我去我就死給你們看。

范蠡的夫人一看此景,也對范蠡說,你就讓老大去吧,不能讓兒子死在面前啊,就這樣,不得已在大兒子的堅持之下,范蠡換下了小兒子,改由老大出馬去楚國。

老大到楚國後,順利的找到了莊生,也送上了賄賂金一千金,莊生當時也滿口答應,說小范賢侄,你先到賓館住下,過兩天聽信吧。隨後莊生見了楚王,找了一些理由說動了楚王大赦天下,自然範老二也就會順理成章的出獄了。

本來進行到這裡,一切都按范蠡的設計在正常發展,可偏偏這個時候範老大同志出現了嚴重的誤讀,他在賓館聽到市面上在傳,馬上要大赦了,他想,既然國王大赦天下,那我二弟肯定也在其中啊,找不找莊生看來都無所謂啊,我們爺們兒掙點錢不容易,不行我再把錢要回來吧。

第二天,範老大又來到了莊生家,吞吞吐吐的言及那筆錢的事兒,也就是說,您看,老叔,這個這個,大赦了,啊,這個這個,千斤金呢?啊。這個這個.莊生多聰明啊,你小子不就是以為我沒出力,想把錢要回去嗎?那好,一千金還給你吧。

本來莊生想得是,憑我和老範的交情,怎麼會要他的錢呢?只不過,你讓孩子帶著錢來,顯得對我的尊重,看得起我莊某,再說了衝你範大夫的賢名,也不是這一千金可以抵得上的啊,原本想,等事情辦完,再把這一千金退還給范蠡,順便說道說道,朋友嗎?錢財身外之物也,誰想你範老大來這麼一手,你們范家爺們兒這不是羞辱我老莊嗎?

結果莊生這一氣之下,馬上再次進宮,勸說楚王不能大赦,楚王對莊老師向來言聽計從,好啊,你說放人我就放人,你說不能放,我就不放唄,反正你認為的理由肯定有道理.就這樣,範老大在賓館沒等到弟弟出獄,反而聽到了死訊,本來是救人沒想到卻加速了二弟的死亡.

范蠡知道後自然很是懊悔,說我之所以一開始不讓老大去,就是因為他從小和我一起艱苦創業,一分一毫都來之不易,肯定會對錢看得太重,結果恰恰就栽在了這上面.是啊 范蠡的判斷沒有錯,因為他沒有誤讀形勢,而大兒子錯誤地閱讀了信息,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把他二弟的小命給賠進去了.

范蠡的“誤讀”與“反誤讀”的人生

可見,對事情的誤讀會出多大的問題,當然,這兩個例子有點太極端了一些,都拿身家性命來論的了。事實上這樣的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必然遇上的,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這麼兇險,但是類似的以侵奪人的生命和財產為目的的誤讀事體卻不得不防。所以,誤讀的危害和影響有時不僅僅是干擾一下生活的步調那麼簡單,如果處理不當的話,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