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個千年古鎮——「范蠡」鎮

河南有個千年古鎮,叫範裡鎮,最近,正要改回本名——范蠡。問“範裡”“ 范蠡”何干?且聽我慢慢道來哉!

從縣城沿洛河南岸向東偏北行進17公里,便是範裡鎮。大抵是因為洛河之故吧,便與范蠡攀上了關係。范蠡,戰國時越國大夫,史稱其為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道家學者。他力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並協助越國滅了吳國。他深知“敵國破、謀臣亡”的天理,故早早歸隱江湖。後經商來到北方,定居山東定陶,自稱陶朱公。他善於審時度勢,發現商機,很快便富甲天下。三次富足,三次散財,88歲時終老。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據清光緒版《重修盧氏縣誌》記載,范蠡經商,曾沿洛河放“排筏”途經範裡,並做短暫停留,范蠡,因此而得名。因蠡字筆畫繁多,難寫難認,就簡化為“範裡”了。以前,範裡郵政所的郵戳,一直使用“范蠡”字樣。一位當代史志愛好者曾有《過範裡》詩云:“功成即退陶朱公,歸隱改名文乘風。洛水依然飄帶繞,清流一路寒山中”。“洛河一路隨山行,溪曲綿綿盡向東。孤葉飄流為范蠡,看山聽水霧難窮。”這就是“范蠡”和“範裡”的淵源。如此,老家可謂千年古鎮了。

範裡,我的家鄉,作為盧氏第一鎮,可謂名符其實。毫不誇張。人口最多,全縣19個鄉鎮33萬人口,範裡獨居4萬,面積最大,338.5平方公里的轄區,分佈著46個行政村。當年,除了範裡這個行政、經濟、文化中心外,還有柏坡、山門、南蘇村、裡鋪四個副中心。這四處,供銷、郵政、農機、廣播站等網點一應俱全,是周邊村落的核心地域,繁華熱鬧之處。這種佈局,在全縣獨一無二。

範裡鎮又是全縣19個鄉鎮中為數不多的“邊境”“邊貿”集鎮。從範裡沿洛河水路向東北,可達洛寧的故縣鎮,沿陸路向東可達洛寧縣上戈鎮。東南約40公里,可達欒川縣白土鎮。每年一到農閒時節,集鎮一派熱鬧繁榮。本地商販自不比說,來自洛寧的竹器,欒川的木器,是範裡、山門集市的一道風景。客商如雲,商品似海,把狹窄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街道外的田埂上也都擺滿了商品。這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發達,農村的蕭條和人口的遷移,當年那繁鬧的場景似乎風光不再,特別是山門集市,冷清冷落,與當年是天淵之別。但是,範裡鎮依然保持著三縣通達的繁華氣象。臘月天的範裡大集依然是三縣人們的聚焦之地,三縣商品的集散之地。有人說,縣城有的東西,範裡都有,縣城沒有的東西,範裡也有(主要是手工農用、家用品)。

範裡,又是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之地。山河口大橋,據說當年是全國第二拱,山河口峽谷,山水迷人。神禹導洛處古蹟,引人遐想。象君山險峻俏麗,正等著人們去發掘欣賞,東寺寨的匪窟,遺蹟尚存。英雄紀念碑與市民廣場相融,已成為一道風景。

最引人矚目的是土地嶺廟會。廟會源於一座土地廟,這座廟宇位於距縣城十餘公里的範裡鎮土地嶺村,矗立一處突起的小山包上。原為人們祭拜地神、穀神之地。據傳,唐代文豪韓愈到過此地,又稱文公廟,主殿塑像就是韓愈的坐像。至於韓愈是否真到過此地,無從考證。後來,人們又在廟後又設送子觀音殿,又稱觀音廟。這樣一來,祭拜的對象就有點亂了,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心靈、對未來的渴求,香火很旺,即使在當年“破四舊”極為嚴厲之時,小廟也未遭破壞,香火也綿延不絕。記得當年同村人,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帶著供品翻山越嶺前去祭拜,天亮前趕回家裡吃餃子,祈盼來年有好運。這幾年,來此燒香祭拜的人越來越多,名氣越來越大,周邊縣市的人,也慕名而至。香火更加旺盛了。後來,土地嶺廟會又與“二月二”合在一起,人們除了祭拜、許願、還願之外,還把物資交流融入其中。每到二月二,三天廟會,買賣各種農產品的擠滿了廟外的大小角落,土地嶺那座不大的山包可謂人聲鼎沸,從早到晚,車水馬龍,絡繹不絕。使廟會更顯熱鬧而祥和。成為全縣無以倫比的人文景觀。

若談經濟,我縣的菸草種植是支柱產業,提供者全縣三分之二的財政收入。範裡鎮菸草種植的其規模、產值在全縣是絕對頭籌。

範裡鎮,又是一個真正的風水寶地。風水者,必有水也。山有水,才有靈氣,地有水,才有財氣。黃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我們縣的母親河——洛河穿境而過,綿延十餘里。還有範裡河(當地稱“大溝”,洛河在我縣的大支流之一),發源於鎮南端的小嶺壕,蜿蜒三十多公里,自南向西北注入洛河,清澈浩蕩,四季長流。還有稍小一些的榾垛河、柳泉河、田峪溝河等,哺育數十個村莊的人們,也為範裡這個千年古鎮帶來靈氣、瑞氣!這等風水,這等寶地,特別是地表徑流之多,之盛,在乾旱少雨的地域,實不多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