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个千年古镇——“范蠡”镇

河南有个千年古镇,叫范里镇,最近,正要改回本名——范蠡。问“范里”“ 范蠡”何干?且听我慢慢道来哉!

从县城沿洛河南岸向东偏北行进17公里,便是范里镇。大抵是因为洛河之故吧,便与范蠡攀上了关系。范蠡,战国时越国大夫,史称其为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道家学者。他力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并协助越国灭了吴国。他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天理,故早早归隐江湖。后经商来到北方,定居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他善于审时度势,发现商机,很快便富甲天下。三次富足,三次散财,88岁时终老。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据清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范蠡经商,曾沿洛河放“排筏”途经范里,并做短暂停留,范蠡,因此而得名。因蠡字笔画繁多,难写难认,就简化为“范里”了。以前,范里邮政所的邮戳,一直使用“范蠡”字样。一位当代史志爱好者曾有《过范里》诗云:“功成即退陶朱公,归隐改名文乘风。洛水依然飘带绕,清流一路寒山中”。“洛河一路随山行,溪曲绵绵尽向东。孤叶飘流为范蠡,看山听水雾难穷。”这就是“范蠡”和“范里”的渊源。如此,老家可谓千年古镇了。

范里,我的家乡,作为卢氏第一镇,可谓名符其实。毫不夸张。人口最多,全县19个乡镇33万人口,范里独居4万,面积最大,338.5平方公里的辖区,分布着46个行政村。当年,除了范里这个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外,还有柏坡、山门、南苏村、里铺四个副中心。这四处,供销、邮政、农机、广播站等网点一应俱全,是周边村落的核心地域,繁华热闹之处。这种布局,在全县独一无二。

范里镇又是全县19个乡镇中为数不多的“边境”“边贸”集镇。从范里沿洛河水路向东北,可达洛宁的故县镇,沿陆路向东可达洛宁县上戈镇。东南约40公里,可达栾川县白土镇。每年一到农闲时节,集镇一派热闹繁荣。本地商贩自不比说,来自洛宁的竹器,栾川的木器,是范里、山门集市的一道风景。客商如云,商品似海,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街道外的田埂上也都摆满了商品。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达,农村的萧条和人口的迁移,当年那繁闹的场景似乎风光不再,特别是山门集市,冷清冷落,与当年是天渊之别。但是,范里镇依然保持着三县通达的繁华气象。腊月天的范里大集依然是三县人们的聚焦之地,三县商品的集散之地。有人说,县城有的东西,范里都有,县城没有的东西,范里也有(主要是手工农用、家用品)。

范里,又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之地。山河口大桥,据说当年是全国第二拱,山河口峡谷,山水迷人。神禹导洛处古迹,引人遐想。象君山险峻俏丽,正等着人们去发掘欣赏,东寺寨的匪窟,遗迹尚存。英雄纪念碑与市民广场相融,已成为一道风景。

最引人瞩目的是土地岭庙会。庙会源于一座土地庙,这座庙宇位于距县城十余公里的范里镇土地岭村,矗立一处突起的小山包上。原为人们祭拜地神、谷神之地。据传,唐代文豪韩愈到过此地,又称文公庙,主殿塑像就是韩愈的坐像。至于韩愈是否真到过此地,无从考证。后来,人们又在庙后又设送子观音殿,又称观音庙。这样一来,祭拜的对象就有点乱了,但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心灵、对未来的渴求,香火很旺,即使在当年“破四旧”极为严厉之时,小庙也未遭破坏,香火也绵延不绝。记得当年同村人,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带着供品翻山越岭前去祭拜,天亮前赶回家里吃饺子,祈盼来年有好运。这几年,来此烧香祭拜的人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县市的人,也慕名而至。香火更加旺盛了。后来,土地岭庙会又与“二月二”合在一起,人们除了祭拜、许愿、还愿之外,还把物资交流融入其中。每到二月二,三天庙会,买卖各种农产品的挤满了庙外的大小角落,土地岭那座不大的山包可谓人声鼎沸,从早到晚,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使庙会更显热闹而祥和。成为全县无以伦比的人文景观。

若谈经济,我县的烟草种植是支柱产业,提供者全县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范里镇烟草种植的其规模、产值在全县是绝对头筹。

范里镇,又是一个真正的风水宝地。风水者,必有水也。山有水,才有灵气,地有水,才有财气。黄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我们县的母亲河——洛河穿境而过,绵延十余里。还有范里河(当地称“大沟”,洛河在我县的大支流之一),发源于镇南端的小岭壕,蜿蜒三十多公里,自南向西北注入洛河,清澈浩荡,四季长流。还有稍小一些的榾垛河、柳泉河、田峪沟河等,哺育数十个村庄的人们,也为范里这个千年古镇带来灵气、瑞气!这等风水,这等宝地,特别是地表径流之多,之盛,在干旱少雨的地域,实不多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