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綸《塞下曲》短短二十個字卻寫的緊張激烈,扣人心弦

《塞下曲》是古代的歌曲名,多描寫邊境風光和戰爭生活。唐朝寫過塞下曲的詩人不少,出名的有盛唐的李白、王昌齡以及中唐的盧綸。李白和王昌齡的《塞下曲》都是五言律詩,而盧綸的《塞下曲》則是五言絕句。盧綸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六首《塞下曲》寫的音調鏗鏘,骨氣高昂,有盛唐風采。尤其相較於五言律詩,盧綸的五言絕句,寫的精彩紛呈,真正做到了小而能大,促而能緩,值得好好品味。

盧綸《塞下曲》短短二十個字卻寫的緊張激烈,扣人心絃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

盧綸的這首《塞下曲》是其六首中的第二首,這首詩是改寫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一個小片段。原文是“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眾所周知,史記的文字最見功力,既言簡意賅,又栩栩如生,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盧綸改寫的這首詩,把無韻改寫成有韻,僅僅用二十個字卻寫的精彩紛呈,引人入勝,頗見功力。

盧綸《塞下曲》短短二十個字卻寫的緊張激烈,扣人心絃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十個字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事件還有氛圍。時間體現在“暗”和“夜”字上,指明天色已晚,四周一片漆黑;地點體現在“林”字上,茂密的樹林,山高林密;人物體現在“將軍”兩字上,月黑飛高的夜晚,外出打獵的將軍正要回營;事件體現在“引弓”上,將軍為什麼突然開弓射箭?因為“草驚風”,月黑之夜,將軍在密林中穿行,忽然間一陣風吹來,草叢搖晃,露出一個模糊的影子,彷彿什麼東西伏在那兒。這會是什麼東西呢?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老虎,古代生態環境好,山林中往往有老虎,而老虎作為百獸之王,又習慣在夜間出沒,俗話說“雲從龍,虎從風”,“林暗草驚風”正是老虎出現的信號。饒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也暗暗吃了一驚,可是將軍畢竟是將軍,無論何時,都不會亂了方寸,吃驚歸吃驚,只聽嗖的一聲,箭鏃已經射向草叢,這就是“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短短十個字,要氣氛有氣氛,要故事有故事,緊張激烈,虎虎生威,猶如大片的開場鏡頭,寫的非常精彩。史記原文“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一比之下,就看出詩人改寫的精妙之處,原文之中並沒有寫明李廣射虎的時間和地點,到了詩中這兩個因素就分外突出了。山高林密,月黑風高,草叢俯仰,一下子氣氛就緊張起來,這才能誘發出將軍的一箭,也才能凸顯出將軍的鎮定和勇猛。


盧綸《塞下曲》短短二十個字卻寫的緊張激烈,扣人心絃

後兩句“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等到第二天清晨,將軍記掛著昨晚射出去的那枝箭,也記掛著那隻老虎,所以又回到原地尋找,這才吃驚的發現哪裡有什麼老虎,只是一塊大石頭臥在草叢之中。那箭呢?一枝白羽箭直插在巨石的稜角之中,不僅僅是箭頭,而是整個箭身都深深地插了進去,外面只露出箭尾的羽毛,這兩句詩跟前兩句一樣精彩,精彩第一在“平明”,第二在“石稜”。平明就是天亮,如果說暗夜造成了神秘,進而造成了誤會,平明就意味著清晰,也意味著揭曉。昨天夜裡,那幽暗陰森的環境製造出太多的緊張感,也讓將軍放出了那一箭,天亮之後,一切都明媚起來,也清晰起來,謎底也隨之揭曉。將軍那枝箭射中了沒有?當然射中了,但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塊巨石,虛驚一場,真是天大的誤會,看到這個場景,將軍也會哈哈大笑。前兩句有多緊張,後兩句就有多輕鬆,前兩句有多驚,後兩句就有多喜,一緊一鬆,一驚一喜,這樣巨大的反差和對比,正是“平明”才能造成的效果。而“石稜”精彩在哪裡?石稜,不是石縫,也不是石面,而是巨石尖尖的稜角,那根本不是放箭的地方,而將軍卻能把箭射進去,而且射的那麼深,只剩下箭尾的白羽毛露在外面,這是何等的神力啊!試想,將軍這一箭固然是射錯了,但如果真的是老虎、是敵人,又會怎樣?詩人什麼也沒說,但是誰看到這裡,心裡都會湧現出無限的欽佩和信任,有這樣的將軍在,咱們的邊疆定會安然無恙。


盧綸《塞下曲》短短二十個字卻寫的緊張激烈,扣人心絃

一首絕句到此戛然而止,但是餘音嫋嫋,回味幽長,寫的既剛勁又蘊藉,妙不可言。全詩只有二十個字,但李廣彈馬彎弓、為國柱石的將軍形象卻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就如鄭板橋所說“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盧綸位居大曆十才子之首,從這首詩看來,確實是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