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銀行非標投資變動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銀行“非標投資”主要通過兩種方式:(1)表外,以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除保本型理財以外計入表外理財;(2)表內,以同業或自營資金投資非標資產,計入 “買入返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應收款項類投資”等。

也就是說,銀行將理財、同業、自營資金,投向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等資管產品(SPV),最終投向貸款類資產、票據類資產、各類受益權等非標資產(基礎資產),實現非標投資。

會計處理上,銀行表內非標資產主要存在於三個會計科目:買入返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而且隨著2014年“127號文”對買入返售科目下金融資產的限制,非標資產從買入返售轉移至應收款項類投資,目前90%以上的表內非標資產存在於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下。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本文對26家上市銀行2017年度年報進行分析,解構銀行非標投資的業務現狀與變化。

1、銀行“非標投資”概覽:降規模不調結構

非標投資規模首次下降。2017年,銀行表內非標資產約7.13萬億,較2016年8.96萬億減少20.4%,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下降,且降幅較大;非標資產佔總資產比例約4.8%,較2016年6.4%亦下降1.6%。

分機構看,(1)規模方面,股份行是非標投資的主要參與者。股份行非標規模與佔比最高,2017年非標資產5.28萬億,佔總資產的13.1%。其次是城商行(1.28萬億,佔比13.0%)、五大行(0.54萬億佔比0.6%)、農商行(336億,佔比5.7%);

(2)同比變化方面,股份行的非標壓縮幅度也最大。嚴監管下,各類銀行非標資產整體呈收縮狀態,股份行、五大行、農商行2017年非標規模較2016年分別收縮24.9%、16.6%、10.7%,只有城商行小幅增長2.8%。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分業務模式看,買入返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收款項類投資三個會計科目,應收款項類投資是銀行非標投資的最主要業務模式。該科目下的非標投資6.53萬億,佔表內非標投資的91.5%,其次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佔4.2%,再次是買入返售佔0.1%,買入返售下的非標業務已基本退出舞臺。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總體上,雖然銀行非標投資規模明顯下降,但業務模式尚且穩定,“降規模不調結構”。

接下來我們將仔細討論這三種業務模式:

2、買入返售

買入返售科目下的非標資產主要指“買入返售:信託及其他受益權”,2014年以前銀行主要通過這種業務模式進行非標投資。而2014年“127號文”要求買入返售下的金融資產必須為標準化資產,賣出回購方不得將業務項下的金融資產從資產負債表轉出,該種業務模式被叫停。

2016年只有興業、平安、招商三家銀行買入返售科目下依然存在少量信託及其他受益權,2017年則僅剩下興業銀行一家,且信託及其他受益權從113億繼續壓縮至41億。

3、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下的非標資產披露標準並不統一,也不夠透明。(1)五大行的披露相對透明,非標資產主要列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他”。例如,農行附註“分類為其他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主要包括本集團投資的資產管理計劃”;

(2)其他銀行主要列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他行理財產品”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資金信託計劃及資產管理計劃”。例如,浦發銀行、杭州銀行、江陰銀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下的非標資產佔比較高,都是購買了他行理財產品與信託及資管計劃。

總體上,該種業務模式並不是銀行非標投資的主要方式,規模在0.6萬億左右,佔比在10%以內。

4

、應收款項類投資

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下的資產投資可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標準化投資與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等非標投資,非標的披露也不統一,大致可劃分三類:

(1)以五大行為代表,列為“應收款項類投資:其他”。例如,建行附註“其他包括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的資產管理計劃和資金信託計劃等”。

(2)以城商行農商行為代表,主要列為SPV形式——“應收款項類投資: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他行理財產品/資管計劃/信託計劃等”;

(3)以股份行為代表,還可能直接列為基礎資產(非標資產)形式——“應收款項類投資:資產受益權/票據資產/貸款/委託債權投資等”。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總體上,應收款項類投資是銀行非標投資的最主要業務模式(佔比90%),且“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是該業務模式下的最主要非標資產(佔比56%)。

從發展趨勢看,2017年“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佔比較2016年上升11.0%,反之“他行理財產品”佔比在監管重壓下收縮最明顯,佔比較2016年下降12.6%,將來“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將進一步成為銀行非標投資的主要資產形式。

5、流動性風險

考慮到應收款項類投資在銀行非標投資中佔比超90%,因此我們以應收款項類投資的到期分佈來推測所有非標資產的到期分佈。

整體上,銀行非標投資期限較長,流動性一般。以1-5年為主(佔比47%),其次是5年以上(佔比23%)。分機構看,五大行非標投資期限最長,平均4.5年,其次是城商行(3.5年)、股份行(2.6年)、農商行(1.9年)。

從期限變動看,2017年各類銀行非標投資期限延長,整體上延長0.6年,表明2017年新增非標投資期限更久。分機構看,城商行、股份行分別延長1年、0.8年,農商行、五大行則分別延長0.2年、0.1年。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例如,農行非標投資期限平均5.8年,遠高於其他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0.97年、買入返售金融資產0.07年、可供出售金融資產3.19年、發放貸款4.19年、持有至到期投資4.27年。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總結:2017年銀行非標投資變動主要有以下幾點:(1)整體上,非標投資規模自2013年以來首次下降,從約8.96萬億壓縮至7.13萬億,降幅20%;2)分機構看,股份制銀行是非標投資壓縮程度最大的,從約7.03萬億壓縮至5.28萬億,降幅25%;3)分業務模式看,銀行非標投資方式更加集中化。最主要業務模式——“應收款項類投資”中的非標資產佔全部非標比例上升1%至91%,且該業務模式下最主要資產形式——“資金信託及資管計劃”佔比上升11%至56%。4)流動性進一步降低

,非標投資平均期限延長0.6年至3.3年。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招商固收研究報告平臺。最走心的報告,就在這裡!

解构银行非标投资变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