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

潘欣冉


錯!三晉分家的時候韓國並不弱,三晉之中魏國才是最弱的一方!當時的三晉實力最強的是趙國,趙國是土地大三晉最大,人口多大約有300多萬人口,牲畜也多有騎兵20000名,騎兵兵力天下第一;韓國略遜於趙國,韓國的土地沒有趙國大但也大致跟齊國相當,人口居中有250萬人口左右,軍力強盛有50000名正規步兵,這是晉國解體前的主力部隊;魏國實力最弱,魏國的土地略大於韓國但是都是山地,人口大約220萬人,因為在晉國國土上屬於大後方,幾乎沒有正規軍隊,只有在與秦國交界的地方有部隊20000人。

其次,即便到戰國中期的韓國的實力也還是有的。當時的韓國由於手工工業十分發達,韓國人又很會做生意,這使得他們非常富有。而韓軍得益於自己的工業加工能力,韓軍裝備非常好,戰鬥力也很強。所以從當時的實力上看,勁韓這個稱呼韓國還是擔當得起的。

韓國之所以會衰弱主要是跟周圍國家有關係,首先崛起的是魏國,魏國在李俚變法以後國家強大,這時候韓國與魏國太接近自然會捱揍;第二個崛起的是秦國,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同樣崛起來了,韓國跟秦國又十分接近所以秦國崛起後自然也是揍韓國。

再來是趙國崛起,趙國在趙武靈王崛起也開始向外擴張,韓國大量領土就被趙國侵佔。跟著這麼一大群強盜當鄰居,韓國就算想要崛起難度就很大了。


優己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並不是趙魏韓三家平分了晉國,也不是三家在消滅智伯後,立刻就把晉國給瓜分了。所以,三家分晉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瓜分過程中,魏國和趙國佔了先機,因此韓國從一開始就落了下風。

那麼韓國究竟是那些方面不如趙、魏呢?我覺得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韓國統治者的水平不行

趙、魏、韓三國,魏國是最早變法的。魏國初期的魏文侯以善於吸收人才而聞名,後來的魏武侯也是明君。在變法之後,魏國挑起了與周圍國家的戰爭。先是衛國、宋國、鄭國等小國捱了一頓揍。後來齊國、楚國、秦國也捱了一頓揍。魏國因此國力大勝,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看到魏國強大,趙國和韓國覺醒了。趙國的應對策略是遷都河北邯鄲,不與魏國做正面的衝突。韓國則是拿下鄭國,跟魏國一起混。

到了魏惠王時期,逆轉期到了,齊國、秦國對魏國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齊國於桂陵和馬陵兩敗魏國,秦國也在河西大敗魏國,直接把魏國從神壇上挑了下來。乘此機會,趙國與魏國徹底決裂,接連打敗魏國與齊國,控制了大片土地,也贏得了發展的時機;而韓國當時在幹什麼呢?先是被魏國擊敗(馬陵之戰)、又被秦國擊敗、甚至還被宋國擊敗。韓國國君當時壓根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就是指望著諸侯不來打自己,就很滿意了。這志向太遠大了吧?韓國要是能崛起,就是活見鬼了。




第二、政治體制不行

戰國時期,魏國有吳起變法和李悝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至於韓國,倒是有過一次申不害變法。但是申不害的變法主要強調的是君主統御群臣的權謀,加強韓國的君權。在重要的富國強兵這一塊,動作不大。這就致使韓國的制度在當時跟周圍國家相比較,是沒有什麼優勢的,甚至還有點落後。

因為,所謂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這對搭檔,他們的勵精圖治頂多只能讓韓國達到無人敢侵擾的程度,但無法使韓國強到建立霸業的程度。而當擅長權術的申不害和韓昭侯都去世了。韓國自然就沒落了。由此可見,在當時如果不進行政體的深入變革,只能是逞強一時,而無法爭霸百年


第三、地緣環境一般

三家分晉時,魏國佔了先機。把晉西南、河西地(關中渭北平原東部)、河間地(商朝核心地域)這些產糧地都霸在了手上。趙國則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產糧地。另外還有晉北、河套牧場,能夠出產大量戰馬。韓國相對就差一點了,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這一點點產量地。國土西高東低,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國家。

而且最要命的是,韓國跟著魏國走,被魏國當作抵禦楚國的緩衝地。說白了,韓國就是墊背的。這也是弱國的悲哀……

第四、經濟實力不行。

統治者不行、體制不行、地理環境一般,這都還不是最慘的。韓國作為四戰之地,它的經濟實力也不行!

四戰之地也就是交通樞紐,按道理來說,商業應該是很繁華的。但是,由於韓國不像齊國和秦國對於商業有鼓勵或者壓制的政策,而是仍然沿襲晉國舊制,對於發達的商業不管控。導致韓國的商業雖發達,但不能為韓國所用。這也是政體硬傷所帶來的連鎖反應。因此

韓國雖然地處交通樞紐,商業很強,但是韓國的經濟並不強

總的來說,韓國的問題就是國君不行,政治體制沒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就落後於魏國,被魏國壓制。後來又在軍事落後於趙國,始終處於三晉老末的水平。至於說地理因素,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關鍵原因。


Mer86


戰國七雄裡的屌絲

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號稱戰國七雄,但韓國的表現一直很弱雞,綜合實力基本穩定在第七名。

比較神奇的是,在我國後世建立的封建政權中,齊、楚、燕、趙、魏、秦的國號都曾經被用過,唯獨“韓”,一次都沒有用過。

或許有人會說,那個燕國也很弱,和韓國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拜託,燕國雖然住得遠,家裡比較冷,但好歹也是個立國超過八百年的老牌諸侯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況且老燕彪起來,把東胡收拾的服服帖帖的,還差點把東方六國之首的強齊KO了,小韓可沒這等輝煌戰績。


其實不想弱,其實我想強

韓國的老祖宗是晉國的大夫,晉國是春秋五霸之一,響噹噹的中原霸主,但在春秋末期王權開始旁落,實權被智、趙、魏、韓四家大夫把持了。

而智家當時的掌門人智伯瑤自以為實力最強,不注意搞好同事關係,想佔其餘三家的便宜,結果被三家合起來一頓胖揍。

在公元前453年晉陽大戰中,趙、魏、韓三家聯手把智家滅了,順便把晉國也分了。韓家出的力沒趙、魏兩家大,最後分的地最少。

韓家先人韓厥將軍(《趙氏孤兒》劇照)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去洛邑見領導周威烈王,要求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畢竟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嘛。

周威烈王想,人家早就享受諸侯待遇幾十年了,我還能有不同意?來見我說明心裡有我,這個面子必須給。

周威烈王大筆一揮,就把三家轉正了,韓、趙、魏正式位列諸侯。

韓家雖然有了諸侯的正式名分了,但很悲催,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被其他諸侯欺凌,司馬遷的《史記》中的《韓世家》所記:景侯九年,鄭圍我陽翟;列侯九年,秦伐我宜陽;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王安五年,秦攻韓;王安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

數了一下,秦國揍了韓國二十三回,同是三晉兄弟的魏國和趙國把韓國幹了八回,連鄭、宋這些二流小國都來打過秋風,《韓世家》簡直就是一部韓國被其他諸侯反覆蹂躪的血淚史。


屌絲也有絕活

雖然排名墊底,但在強敵環伺的戰國,韓國也頑強堅持了兩百多年,應該說屌絲也是有自己的拿手絕活,韓國的絕活就是本國造的武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國防科技技術含量高。

在戰國時期,武器已經從青銅2.0升級為生鐵1.0,韓國雖然土地資源有限,但土豪家有礦啊,五星級的宜陽鐵山為韓國國防裝備註入了雞血。

《戰國策》所記“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造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這簡直就是戰國版的馬克沁機槍。

韓國造的劍“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鋒利得不要不要的。憑藉武器裝備的加成,韓國穩穩超越了宋、鄭、魯等。

但一個國家的軍隊不能光靠裝備支撐,士兵素質和思想靈魂才是戰鬥力的關鍵,2000多年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穿著膠鞋、扛著三八大蓋,愣是把武裝到牙齒的M國從鴨綠江趕回了三八線。

所以韓軍的整體戰鬥力還是要遜於秦、趙、魏等的,還需依託本國山川河流的險要,抵擋秦、魏等的暴力入侵。


短暫的榮光

韓國的第六代諸侯韓昭侯也是個有上進心的老闆,為了改變落後捱打的局面,韓昭侯高薪挖來了法家重要創始人申不害,實行變法圖強。

申不害上任後第一板斧砍向了俠氏、公釐、段氏三大家族,特權收回,城堡拆除,財富收歸國庫。窮了辣麼久,終於有錢花了,把老闆韓昭侯樂得合不上嘴。

第二板斧是“整頓吏治”,對各級官員進行KPI考核,老虎蒼蠅一起打,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申不害兩板斧下去後迅速贏得了老闆的信任,俘獲了民心,變法事業開展得順風順水。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屌絲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老百姓日子過得滋潤,國家兵強馬壯,其他諸侯也不敢過來搞事了。

但幸福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申不害一掛,韓國又迅速回復弱雞模式。

申不害(《大秦帝國》劇照)

隨著商鞅變法,大秦登上了七雄頭把交椅,把戰國初期的頭號霸主魏國打得節節後退。

魏國盡失河東之地後,韓國終於與強秦正面相迎。

面對開了掛的秦軍,韓軍毫無還手之力,今年敗一仗,明年失兩城。

公元前230年,秦軍攻克韓都新鄭,俘獲韓王安,韓國成為東方六國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但天道輪迴,秦滅韓24年後,韓人張良輔佐劉邦在藍田大破秦軍,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韓國先人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了。


給小米奇講歷史故事


韓趙魏瓜分晉國,導致春秋第一大國晉國瞬間沒有了,三家分晉每個國家都能成為戰國七雄,想想當時晉國是多麼的強大。再說這個問題,三家分晉為什麼韓國最弱小,小伍來分析一下。

第一,分家的時候韓國已經處於劣勢,魏國得到河東之地,河東之地是開發最早的,最肥沃動物,擁有晉西南,渭北平原這些產糧大地。那個時候為什麼都要搶地盤,就是因為有土地有人口國家才能強盛。在看看看趙國得到太原盆地,之後又得到大同盆地,還有河北山麓一塊,雖然比不上魏國的肥沃,但是相比韓國來說已經非常好了。韓國呢,僅僅得到上黨高地,山地縱橫,高低不平,很難進行農業生產,沒有糧食哪來的人口。

第二,地理位置韓國處於四站之地,西有強秦,難有鄭,楚,東有齊,北有魏趙。好不容易滅掉鄭國,但是更是讓韓國難以度日了,四面都是強國,秦國自不必多說,春秋一霸,雖然戰國初期不怎麼樣但是相比韓國那就是超級大國,楚國更不用說了,從春秋到戰國一直都是強國,齊國東方一霸,北邊的韓趙輪著來,戰國前期超級大國——魏國,當時魏國就連秦楚這些傳統大國都不放在眼裡,等到魏國衰落了,趙國又崛起了。

第三,韓國不思進取,當時所有的國家都是在變法圖強,誰也不想被滅了,可是韓國了,地處中原,剛開始韓國的商業,工藝水平還是很發達的。但是沒有利用好啊!韓國唯一的一次變法——申不害變法,可是這次變法只是鞏固韓國君主的地位,並沒有對韓國的軍事,農業方面進行改革。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

第四,韓國君主如果有一個像秦國那樣的,也不至於被所有的國家都欺負。韓國統治者的眼光和能力不說一代不如一代,就沒有一代好的。三家分晉的時候,和魏趙兩國的差距也沒有特別大,但是越到後面越不行了,等到戰國後期,韓國可以被任何國家宰割了。至於說秦始皇第一個滅韓國,不滅你滅誰呢?



小伍講歷史


我來說兩句,三家分晉,以地盤來說,趙國最大,魏國其次,韓國最小;以富裕程度來說,魏國最為富裕,韓國其次,趙國最窮;

以地緣來說,趙國離中原地帶最遠,受中原侵犯的危險最小。但同時趙國北鄰戎狄少數民族,長期對峙和幹仗,民風最為彪悍。所以趙國即便不富裕,但地緣的安全+彪悍的民風,自保綽綽有餘;再說魏國,魏國建立之初是葫蘆狀,國土分為河東與河內兩大塊,中間狹長走廊穿過。北趙南韓、西秦東齊、東南又是楚國,除了燕國,魏國幾乎與所有大國都有交界,處於五戰之地,地緣特別差;再說韓國,韓國就一整塊,雖然不大,但國土相對呈完整塊狀,地緣條件略好。

三家立國後,韓趙二國自視地緣條件和武力尚可,紛紛走向對外擴張道路,打打殺殺幾十年。趙國一無所得,老窮鄰中山國始終沒幹掉。韓國功績尚可,滅了小霸鄭國,遷都新鄭,國土面積擴大了不少。

與此同時,魏國卻選擇了內修的道路,法令、經濟、軍事全方位展開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魏國大將樂羊先拿中山國開刀,幫趙國一舉滅了中山國(雖然後面來來回回折騰了幾次),魏國一躍成為三晉盟主,於是魏國乘機會跟韓趙置換土地,改變了自身國土亂七八糟的窘境。

身為盟主的魏國一方面不斷西進,侵吞秦國的生存空間,吞併秦國河西高原和秦東地帶,硬是把秦國壓成一個貧弱小國。另一方面,繼續率領三晉聯軍打齊國、揍楚國。魏國一時如日中天,天下公認霸主大魏國。然而,韓趙被捆綁在三晉聯軍中卻苦不堪言,打仗叫上他們,分錢分地沒他們份。三晉同盟沒多久就散了。

盟主魏國欺負完秦國、齊國、楚國後。轉頭繼續欺負自家的兄弟韓趙。在魏國強大後。韓國地緣條件開始下降,四周都是大國,小國都分完了,沒有再開拓的空間了,於是乎一步一步沉淪衰弱下去,雖然中間出了個申不害變法,但也是曇花一現,改變不了小國處境。

趙國不同,面積大,又不富裕,加上民風彪悍,魏國欺負趙國有限,興趣也有限。所以趙國實力沒怎麼削弱。趙國自立國以來就公認為戰力強悍的大國,自身潛力很大,一旦明主上位,上下一變革,實力便豁然暴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為,綜上來說,三晉裡面,趙國始終都是自保能力最強的國家。魏國在強大的時候自保能力超強,一旦衰落,就成為其他大國的魚肉。不過也虧魏國富裕,強國底子還在,雖然不斷被侵略蠶食,但元氣尚在,也是很長時間裡公認的大國強國。韓國是最慘的的,國土最小,擴展空間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很小,自保能力最差。




吾乃逍遙子


文|小河對岸

晉、楚兩國是春秋時期最強的兩大諸侯,兩國長期平分霸權。整體而言,晉國又要稍微佔據上風,而戰國時期亦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開端標誌。以整體而言,戰國七雄,晉國就佔據了三位。同樣脫胎於晉國的戰國三雄,魏國在戰國前期強盛,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諸侯,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華夏諸侯(徐、楚、吳、越等國,雖稱王較早,但長期被視為蠻夷而排斥在外)。而趙國在戰國後期崛起,軍力甚為強大,也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軍事抗衡的國家。相比之下,韓國卻乏善可陳,那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呢?

首先,晉國韓氏相比趙氏、魏氏而言,起步晚、資歷淺,故而其底子薄也最薄。自晉文公起,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晉文公去世不久,晉國便軍政一統),而被稱為六卿(有時也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在晉國曆史上曾活躍過很多強勢家族,如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而六卿職位也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因而這些家族可被統稱為“六卿家族”。

趙氏、魏氏的發展,幾乎同步,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駕車),畢萬為右(車右,護衛),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趙衰與魏氏的魏犨,也都跟隨晉文公長期流亡於外,因而,趙、魏家族得以擠入“六卿”家族之列。趙氏至趙衰之子趙盾為執政,權傾一時,然而族大多怨,趙氏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後經“趙氏孤兒”趙武而使趙氏再興,然而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的地位漸與六卿持平。魏氏的發展雖相對於趙氏要緩慢一些,但較為平順,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政,因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開始顯赫。

而晉國韓氏的起步,卻要晚得多。晉國韓氏為晉國宗室的別支,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被封於韓原,其子孫便以韓為氏。韓氏曾依附於趙氏(韓厥曾為趙盾的家臣),至前573年(晉悼公時期),韓厥才始為晉國正卿(執政、中軍將)。故而,韓氏的資歷與勢力遠不如趙、魏,而至三家分晉時,韓國的地盤也最少。

再則,韓國的地盤,錯於強國之間,缺乏發展空間。韓國地處中原之核心,而為魏、趙、楚、秦等強國從外部包圍,其只有一個鄭國可供吞併,而沒有向外發展的空間。故而,韓國只有勤練內功,加強防衛的力量。史載: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國的軍事手工業也非常發達,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而韓劍也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譽。然而,韓國終究弱小,隨著秦國的強勢崛起,其國土漸為秦國所蠶食,也成為了最先被滅亡的戰國七雄。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韓國不但在三家分晉中最為弱小,就是在六卿專政時,實力也最弱。

韓氏起源於晉國的公族,可上推晉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繁衍氏族,逐漸在晉國成為門閥名卿。

然而,自韓萬之後,韓氏並沒有出現特別突出的人物,對晉國的霸業有絕大的貢獻。

直到韓獻子韓厥。

韓厥是韓氏第五代領袖,早年喪父,由趙盾撫養長大,被趙盾推薦為晉軍司馬。前597年,參加邲之戰。前589年,參加鞍之戰。

最重要的,前583年,幫助趙武使趙氏復興。韓厥在前573年繼欒書為正卿。

因在趙氏復興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韓氏與趙氏關係很好。

在趙文子(即《趙氏孤兒》中的趙武)任中軍將(晉國執政一把手),提拔韓厥之子韓起(韓宣子)任上軍佐。

趙武死後,韓起接任中軍將。

所以,韓氏的崛起,並非有能力強的人物,還是由於趙氏。

三家分晉之前,韓氏的封地就比不上趙魏,加上四面被包圍的地理環境,即所謂的四戰之地,弱小是必然的。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一言以蔽之:命不好。

當初趙魏韓三家分晉,韓國被包夾在趙魏之間,狹長的地形中間被黃河攔腰切斷,戰略位置簡直不要太差勁!可以說,韓國所在的地方,幾乎就是火藥桶了,這樣的地方,怎麼發展?誰敢讓它發展?

本身晉國的位置就略顯尷尬,西有強秦、南有蠻楚;北方遊牧虎視眈眈,東方諸國不時侵擾。中間還有一個宗主國,各國想要朝覲,晉國就得大開門戶。尼瑪,這麼差的手牌,還得明牌打,怎麼贏?

內憂為患之下,晉國被三家瓜分,實力一落千丈,更是無力抵禦其他大國。

趙魏韓三家之中,你看看韓國那吊樣?一個小矮子被大高個包圍,還沒一點兒自知之明!整日夜郎自大,有事沒事兒的還想占人家便宜。自取了上黨高地之後,更是目中無人,見誰咬誰。

對於國內發展緊缺的人才,卻是一點都不重視。雖然重用申不害變法,使得韓國國力一度位居七雄之間,可是韓昭侯死後,一夜回到解放前。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能臣良將,末代王族韓非子也被逼逃亡他國。

除了宏觀上的弱勢,韓國絕大部分土地都比較貧瘠,無力支撐龐大的軍隊運轉。面對多國部隊的干擾,韓國能喘口氣已是不容易,何談強大?

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韓國本就地處中原,卡住各方咽喉,地理位置不可謂不重要。而且韓國擁有宜陽鐵礦, 兵卒也是戰鬥力強大、武器精良,單兵作戰不容小覷。奈何四面受敵,又未遇明主,故此落寞。

不過,不管怎麼說,韓國的流沙赤練還是非常厲害的!






祗樹


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到韓國滅亡的173年時間裡,韓國曆代都沒有一位能夠真正從根本上改變國家命運的君主。

韓國祖先原是姬姓,由於侍奉晉國國君後被封在韓原,稱為韓武子。韓武子的後代韓厥因為打敗齊軍才被封為六卿之一。三家分晉以後韓國躋身一躍成為諸侯國,這段時間裡可以說是各個諸侯國的發展期,都在為能發展壯大自己而外聘賢能,內修勤政。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魏國任用大將吳起等。韓國也僅僅是在初期消滅了鄭國和佔領了東周的兩塊地方,並把都城遷到新鄭。這是他們百年間取得的一點成績。在戰國時代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複雜局面下,韓國的君主們對加強軍事方面的重視程度並不高,幾次都是被動的參與聯合行動,同時也沒能在戰爭中獲取足夠的國家利益。這也是導致韓國綜合國力一直沒有提升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有兩方面:

1.地理位置特殊。雖然韓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都相對較少,但處於強秦和魏、燕、齊等國的中部,秦國利用韓國作為緩衝,並一步步地蠶食其西部地區,如宜陽、上黨。魏、燕、齊又憑藉韓國作為屏障,不會直接面對秦國的侵略,即使在蘇秦的聯合抗秦行動後,韓國依然還要直接承受秦國的怒火,而在其東北方的燕、齊則可以有喘息之機。鑑於有這麼多的好處,一直處在微勢的韓國並沒有被其他國家急於兼併,同時也間接影響制約著韓國的發展。



2.韓昭侯時期用申不害為國相運用法家思想進行的改革,也只是保障了韓國十幾年的平安,申不害死後,包括韓昭侯在內的君主們並沒有繼續沿用這種政策。昭侯還花費巨盛修建高大門樓,不關心民眾疾苦。不會利用自己國內在武器製造上的優勢加以發展而是任憑消耗。縱然是有韓非這樣的法家大師也棄之不用。


當時機來臨時,韓國自然而然第一個被秦所滅。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三家分晉,為何韓國在之後最先被滅?實力也是七雄之中最弱小的國家?

先天不足

晉國當年那麼大一塊土地,三家瓜分的時候即使瓜分了智氏的土地,但是其地盤也是三家中最小的。而且位置也是最不好的,其位置左右皆受敵。這對於弱國來說,是非常大的隱患。


沒有人才

韓國在戰國時期經過申不害的變法使得韓國的“富強”起來了,這也只是相比之前的韓國而已。之後還是沒有強大的實力去擴張過多的土地來擺脫先天不足,所以他的好弩並沒有給其富強加分。

要做到擺脫先天不足,開創一個新局面是需要各方面人才的。但是韓國的人才青黃不接,僅有一個申不害主持變法,也沒有什麼牛X的大將來打仗,所以當時韓國沒有什麼人才可言。到後來總算出了一個韓非子,後來還被李斯害死了。不過當時即使加以重用,也難以改變當時的局勢了,因為秦國不會給其發展的時間了。而且軍事人才在戰國時期同樣很重要,可惜韓國沒有。



沒有人才來幫助韓國彌補先天的不足,韓國的國君也沒有這方面的打算,所以韓國當然就成為了戰國時期最弱小的國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