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銀行理財子公司戴投資緊箍咒,淨資本新規約束“非標”規模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理財資金在投向標準化的債券、股票及衍生產品時對應風險係數均為0,但投向非標資產、另類資產等要有相應更高的風險計提。在淨資本的約束下,理財子公司可投資的非標資產規模受限

銀行理財子公司戴投資緊箍咒,淨資本新規約束“非標”規模

圖源Pixabay


文 |《財經》記者 龔奕潔

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配套文件逐步落地,政策模糊空間越來越小,銀行理財業務亦需加快轉型步伐。

12月2日,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辦法》要求理財子公司淨資本不得低於5億元人民幣,且不得低於淨資產的40%;淨資本不得低於風險資本。並明確自有資金、理財資金相應可投資資產的風險係數。

與9月20日發佈的徵求意見稿相比,試行版《辦法》基本保持一致,僅完善淨資本監管報表部分項目說明,如在信用債券相關項目中增加了對短期信用評級的說明,明確信用債券短期信用評級為A-1的歸入AAA級以下、AA級以上等。

根據《辦法》,理財資金在投向標準化的債券、股票及衍生產品時對應風險係數均為0,但投向非標資產、另類資產等要有相應風險計提。在淨資本的約束下,理財子公司可投資的非標資產規模受限。一位曾參與理財子公司籌備的銀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簡單估算,註冊資本為50億元的理財子公司,可投資的非標資產規模約為3000億元。

此前某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由於資管新規對“標”與“非標”的界定不明確,各行及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雖均號稱“合規”,但不盡平等。目前央行已完成《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的公開徵求意見,備受爭議的銀登中心、北金所、保交所資管產品,即“非非標”歸入“非標”,若《規則》落地,則約有8000億元規模“非非標”改按“非標”計提資本,或對理財子公司淨資本造成變化。

限制非標、利好標準化配置

《辦法》明確了自有資金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拆放同業、固定收益類證券和本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等4類資產對應的風險係數;理財產品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類證券、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衍生產品、商品類資產、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等11類資產所對應的資本要求。

此前市場有聲音提出放寬自有資金的投資範圍。銀保監會在答記者問中表示,考慮到《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已作出明確規定,《淨資本管理辦法》作為配套制度需保持一致。下一步,擬結合理財子公司發展實際,在理財子公司監管制度體系建設過程中進行統籌研究。

根據《辦法》,自有資金投資作為表內業務,僅在投向現金與銀行存款、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領域時風險係數為0,其他資產投向均有較高的風險係數。而理財資金投資作為表外業務,在投向標準化的債券、股票及衍生產品、公募基金時對應風險係數均為0,但投向非標資產、另類資產等要有相應風險計提。

值得關注的是自有資金不得投向非標資產,而理財資金投向融資主體外部信用評級AA+(含)以上的非標資產,風險係數為1.5%,融資主體信用評級在AA+以下的,分為抵押質押類、保證類、信用類,對應風險係數分別為1.5%、2%、3%。

在淨資本的約束下,理財子公司可投資的非標資產規模受限,已開業或籌備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此前已經忙於算賬。一位曾參與理財子公司籌備的銀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他們初步估算,註冊資本為50億元的理財子公司,可投資的非標資產規模約為3000億元。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楊榮此前在研報中指出,以2018年末22萬億非保本理財資金中17%配置非標計算,需消耗淨資本560-1200億元左右,而目前已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註冊本金合計規模僅為1400億左右。換句話說,若未來銀行理財以理財子公司經營為主,那麼行業仍有資本補充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從《辦法》對於不同資產的風險係數要求來看,利好投資標準化資產。目前銀行理財資金以固收類債券等投資為主,未來可能加大股票等權益資產的配置。

楊榮此前的研報指出,美國四家銀行系資產管理公司的權益配置佔比多在10%-20%,道富集團權益配置佔比達到60%,從目前國內銀行理財權益佔比來看,未來可能有2-3萬億的增量資金流向二級股票市場。

而據《財經》記者此前瞭解,由於權益類投研體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招聘薪酬機制也並未突破競爭力,目前不少銀行傾向於以FOF、MOM投資權益市場。且《辦法》明確理財資金投向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風險係數為0,這一規定有助於理財子公司加強與公募基金的合作。

模糊空間漸消, “非標”加快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辦法》並非立即生效,而是在三個月後,即2020年3月1日起施行。銀保監會表示充分考慮理財子公司落實淨資本管理要求,在業務制度、系統建設與人力資源等方面所需的各項準備工作,在《淨資本管理辦法》發佈後預留一定的準備時間。

此前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資管新規、理財新規之後,各家銀行或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都自稱“合規”,但實際上仍有隱性的“不平等”,如非標資產投資。

一位銀行資管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這與央行《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出臺前,非標認定模糊有很大關係,但在前訴規則徵求意見稿公佈以來,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也將加大整改。

2018年4月出臺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資管新規”),對於標準化債權資產(即“標”)的認定僅有“等分化,可交易;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記,獨立託管; 公允定價,流動性機制完善; 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經國務院同意設立的交易市場交易”五大條件。

央行在10月14日發佈《規則》的徵求意見稿,細化了五大條件,明確了標準化資產的範圍,並明確此前爭議的“非非標”,即銀登中心、北金所、保交所等的相關資產為非標產品;從ABS和類ABS來看,僅有銀行間市場和交銀所的ABS被認定為標準化資產,保交所ABS未被納入。

原來的“非非標”大部分歸入了“非標”。根據國信證券王劍的測算,截至2019年6月末,非非標總規模可能在8000億左右。其中,佔比最大的是銀登信貸資產流轉。這可能對一些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的資本計提造成影響,也為非標業務投資轉型增加一定壓力。

業內人士表示,從《規則》的徵求意見稿來看,央行頂住了在論證階段市場機構提出的一些壓力,對“非標”的認定從嚴,但也留下了動態調整的空間。

興業銀行、興業研究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等人曾提出在票交所交易的標準化票據滿足五大條件,可以作為標準化資產,但在《規則》中並未納入“標”。魯政委等人提出,後續若通過人民銀行認定,可能納入標準化資產範疇,但那時其是否仍屬於“信貸”則需進一步明確。

《辦法》在最後提到,“對於在規定的時限內未能採取有效整改措施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或者淨資本管理指標持續惡化”的,將採取限制理財產品投資範圍;責令暫停發行理財產品;責令調整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限制其權利等措施。

截至目前,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加上光大、招行的理財子公司均已正式開業。郵儲銀行理財子公司中郵理財將於本週正式開業,興業銀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徽商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開業在即。仍有近20餘家銀行曾公告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


銀行理財子公司戴投資緊箍咒,淨資本新規約束“非標”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