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生奉獻蜀漢政權,爲何死後只有一人前去奔喪?

吳孟龍


諸葛亮死後,有兩件事為現世人不解,往往拿出來質疑後主與諸葛亮相互之間的信任和感情。

一是禁止眾人去奔喪,二是不准許在成都給諸葛亮立廟。

現在咱們分別對這兩件事進行分析。分析歷史事件,就要把它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而不是毫無根據地胡亂猜測。



第一個問題,禁止奔喪

諸葛亮死時,魏蜀還在兩軍對陣中呢。如果這樣的訊息被司馬懿獲知,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蜀國內部又是個什麼情況?當時蜀國內政外交和軍事都是諸葛亮一肩挑起,朝堂上和丞相府中有那麼多得人員都是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工作。大家集體奔喪去了,蜀國內部又會發生什麼事情?

【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三國志》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三國志譙周傳》

譙周是益州牧諸葛亮的屬吏,勸學從事。按照漢制,故主去世,故吏和屬吏為故主服喪,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和義務。

【禮:故臣為舊君齊衰三月,謂策名委質稱臣吏者也。見察舉而不為吏者,吊服加麻。】

――《決疑要注》

諸葛亮是益州牧,還以丞相開府,領司隸校尉,又有多少人員在手下辦事。

諸葛亮做丞相、益州牧和司隸校尉足有十二年之久,前前後後有多少屬吏故吏,這麼龐大的數目,遍佈蜀國各地。 諸葛亮在關中五丈原去世,這麼多的人員去關中,或者去棧道奔喪,整個蜀漢政府就會立即陷入癱瘓狀態。

所以說,劉禪下令禁止為諸葛亮奔喪,是為國家大計考慮,完全是正常的。



第二個問題,不允立廟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三國志》注引《襄陽記》

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正是由於與劉備君臣理想的契合,三顧出山,兩朝為相,為蜀漢基業立下不世之功。

從功績的角度上評判,蜀漢任何一個大臣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諸葛亮有著崇高的政治操守,無論劉備時代的艱辛創業,還是劉禪時代的艱難守成,始終不離不棄,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忠誠與諾言。 諸葛亮有著高超的政治智慧,聯吳抗曹,取巴蜀,收漢中,渡滬水,出祁山,在蜀漢政治勢力如此多變複雜的狀況下,依然能維持國家的安定,還能北進中原,手段之高妙令人歎服。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以託孤之重而輔政多年,與劉禪情同父子,從《出師表》中就能看出諸葛亮對劉禪一片殷切的期望。他也知道劉禪的能力和智慧遠不及其父,唯恐有所差池,而諄諄教誨之情盡顯於中。

諸葛亮死後,成都百姓懷念其仁德與功績,請立其廟,而被劉禪拒絕,決不是因為兩人之間有所嫌隙和猜疑,恰恰相反,是劉禪為了維護相父崇高名譽的舉措。

在中國古代,講究嚴格的禮制。 祭祀是非常重要的禮制。祭祀的制度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無。

天子可以給自己的七代祖先立廟祭祀,諸侯可以為自己的五代祖先立廟,大夫可以為自己的三代祖先立廟,庶人則無權立廟。



在國家的都城郊區立廟的,只能是天子!

問題來了,成都百姓請求為諸葛亮在蜀漢的都城成都立廟,有此例嗎?

有。

曹操晚年時,漢獻帝特賜曹操在都城為其祖先立廟。後來的政治變局大家都知道了。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封晉公,曹魏皇帝齊王芳就特賜司馬懿在都城洛陽為其祖立廟。 後來發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

明明知道是違背禮制,仍然這麼幹了,就是要通過違背禮制,讓天下人明白,要改朝換代了。 劉備死後,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就曾勸諸葛亮受九錫,晉爵稱王,被諸葛亮拒絕。

雖然老百姓都要求為諸葛亮立廟,而劉禪堅持反對,恰恰是他對諸葛亮的愛護。

若是在都城立廟,就會讓諸葛亮前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變成了謀權篡位。而且還完全背棄了諸葛亮“以法”和“有司”的治國理念。諸葛亮以後在史書上的評判將會與曹操和司馬懿並列。

劉禪維護的是相父諸葛亮終生忠誠於漢室的公眾形象和政治聲譽,這是真正的君子之德!



第三個問題,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華陽國志》


李邈上書,對諸葛亮之死,引用了一些質疑的言語,說諸葛亮手握重權,“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身杖強兵,狼顧虎視”,對君權產生了威脅。而諸葛亮死了,則“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頗有幸災樂禍之意。

劉禪大怒,立即將李邈下獄,殺了他。

這充分說明了,在劉禪的心目中諸葛亮亦父、亦師、亦相的崇高地位。他絕不能容忍任何人對相父的詆譭,立即就下了狠手。

劉禪在國政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他也是從磨難和艱險中走過來的人,他也有感情,懂得是誰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畢生的心血,甚至生命維護著他的統治。



評判歷史,要以事實為準則,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標新立異,也不要為了故作高深而譁眾取寵。

心,要如同池水一般,寧可清淺,勿以濁為深。


饞嘴肥貓1


《三國志》記載: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諸葛亮死後,唯一奔喪的人就是--譙周。


諸葛亮在蜀漢掌權多年,身居要職,門生故吏多不勝數,按理說諸葛亮死後應該有許多人去奔喪。為何卻只有譙周一人去奔喪?

因為劉禪在諸葛亮死後發佈了一道命令,就是禁止奔喪。並且禁止成都內私自為諸葛亮立廟祭拜。而譙周是在劉禪發出命令之前就已經出發了奔喪了,因此也成了唯一一位奔喪的人。

禁止奔喪並不是因為劉禪怎麼怎麼樣!而是出於當時的情況考慮。


諸葛亮是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下,伐魏大軍正緩緩後退。如果按照禮節,朝中官員都去奔喪了,那朝中的政治系統將瞬間癱瘓,而且還會影響伐魏大軍的後退的步伐,甚至會給魏軍帶來機會。

(所以劉禪發出這樣一道命令也是對的)

其實劉禪對諸葛亮家人還是很不錯的。諸葛亮死後,劉禪基本按照諸葛亮生前交代的,讓諸葛亮推薦的人掌權,蜀漢制度變化不大。還將公主嫁給諸葛亮的兒子,後來蜀漢危急的時候還將留守兵力全部交給諸葛瞻...所以劉禪對諸葛亮及家人還是非常尊敬和信任的


左將軍


這個奔喪者就是譙周,沒錯,就是鄧艾大軍深入,立勸劉禪投降的那個人。

下文中還必須要提到魏延、楊儀和蔣琬!因為至關重要!

譙周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

有人說譙周違背劉禪旨意,前往軍陣前奔喪,實際上譙周得到消息後,立刻奔赴前線,不久後不讓人奔喪的詔書才下達,因此只有譙周因行動快而抵達前線。

譙周先為勸學從事後為點學從事,與諸葛亮的提拔不無關係。

曾被調劉禪近前,對貪玩的劉禪直言相柬,所以對於譙周誤國這件事,很難評價。

那就要說劉禪怎麼會下達這樣一個旨意呢?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注意!以下純屬個人推測!但是絕對不無這個可能 !

諸葛亮死後不久,楊儀和魏延的爭奪就開始,也就是說朝廷應該是先得到諸葛亮死去的消息,後收到楊儀、魏延互相上書對方造反的信件。

此時非常的敏感,吳國那邊是沒是大事了,但是魏國卻蠢蠢欲動,蜀漢內部也有危險,至少劉禪這麼認為。

叫人前去奔喪,你知道哪個是楊儀黨?哪個是魏延黨?他們二人的爭端有沒有可能因為奔赴者的前往導致更加撲朔迷離?要是真的有人跟著楊儀或者魏延造反怎麼辦?帶著虛假的旨意去前線取事怎麼辦?

本來楊儀、魏延的事情就很難說得清,有可能是私人恩怨,但是劉禪和蔣琬還是採取保守態度,認為沒那麼簡單,更傾向魏延造反。(魏延這個劉備時期的將領功勞很大,或許也因此而被貼上更可能反叛的標籤。)

蔣琬

蔣琬此人老成持重,自然會以比較穩妥的方式進行分析,諸葛亮死後,他成了蜀國的核心領導,蜀國的何去何從,他斷然要參與其中,因此他也認為魏延比楊儀危險。

至於劉禪的詔書是不是蔣琬的意見不太清楚,但是不排除這個可能。因為後來蔣琬在前線時,蜀國有問題都要派人去前線找蔣琬商量再做決定。蔣琬後來也開府,間接證明其權謀、頭腦不可謂不深謀遠慮。

換做你是劉禪,你怎麼辦?

其他因素

當然了也可能會有劉禪早就厭惡了諸葛亮的“壓迫”,也間接的告訴群臣,你們都是我的人,我才是皇帝!

算是一種宣揚權力的做法。表面獨立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