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薦書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荐书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郭齊勇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5

ISBN: 9787108061713 定價:3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集中探討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儒釋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國傳統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國哲學的特點、何謂國學等問題,對於文化自覺、文明比較與文明對話有著積極意義。

在廣泛參考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歸納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整體把 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作者將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特點概括為七個方面: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創造革 新,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這些歸納,揭示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它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

郭齊勇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暨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院長,湖北省文史館館員。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17年獲評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ISCP)會長與副執行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校哲學教指委副主任,現兼任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文化學概論》等。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序言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 重新發現中國文化

  •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點

  • 古為今用 創造轉化

儒釋道三家的人生智慧

  • 儒家的人文關懷與價值信念

  • 道家的理想人格與超越精神

  • 佛家的菩提智慧與人生解脫

中國的管理智慧與方法

  • 一 老子的管理智慧

  • 二 孔子的管理思想

  • 三 中國管理哲學的元方法

  • 四 東方現代化的管理軟件

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特點

  • 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

  • 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

  • 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

  • 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

  • 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

  • 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

  • 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

附錄

  • 國學與國學熱的思考

  • 儒家修身成德之教與當代公民社會的公德建設

  • 中國人的信仰與儒家在中國的作用

  • 先秦儒學關於社會正義的訴求

  • 守先待後 創造轉化 ——郭齊勇教授學術訪談錄

序 言

二十多年來,我常應邀在學校、研究機構、圖書館、書院、機關、企業、部隊、街道社區與鄉村講授國學、中國傳統文化,每年由原來的一二十場增至二三十場。我講演的內容除專業學術外,面向社會的主要是國學常識及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等問題。

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不棄,邀我編一本小小的演講集。但翻閱雜亂無章的舊稿,真不知如何編起。出版社說可以圍繞一箇中心來編,並出示陳來教授的大著《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一冊,給我極大的啟發。陳來先生著作等身,他的許多學術大著都是我的案頭書。他的這本演講集也很耐讀,認真拜讀再三,果然獲益匪淺。陳先生的學問,愚鈍如我者是難以望其項背的,但我也努力學他,試著聚焦一箇中心來編本書。

我選的中心問題與陳來先生上述大著有關,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特點、特色,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前賢與時賢都有很多討論,眾說紛紜,見仁見智。要講清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一定要建立在與外國文化,特別是與西方近現代文化的比較之背景上。而且,任何概括都有危險性,難免掛一漏萬,以偏概全。儘管如此,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對文化自覺、文明比較與文明對話有積極意義,因此還是確定了這一中心。我的看法、論斷,卑之無甚高論,但我還是斗膽把講稿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集中如茲,整理出來,求教於讀者。

我面向社會的講演都是普及性的,是從傳統文化的ABC講起。其實所謂國學或傳統文化,有多個層面。例如,常識層面,學術與技藝層面,道德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層面,民族精神的層面。國學中不僅有知識系統——學問或學術,而且有價值系統——道德文明,士人與百姓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指南,還有信仰系統——精神信念,國民的安身立命之道與終極關懷,又具有中華民族的精神特性——國魂、民族魂。

關於中國文化特質,錢穆先生認為,中國人文精神的特點是包含了宗教信仰的,特別重視歷史、教育與融和合一的精神。

我在前賢的基礎上,歸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特質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國文化史上三種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中國人文精神,尤其表現在人生智慧上。儒家是德性與禮樂教化的智慧,通過修身實踐的功夫,盡心知性而知天。道家是空靈、逍遙、放達的智慧,超越物慾,超越自我,強調得其自在,歌頌生命自我的超拔飛越,肯定物我之間的同體融合。佛家是解脫、無執的智慧,啟迪人們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靈上的偏執,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釋、道都是生命的學問,相互補充,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地體悟,使我們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遇到挫折時能做到淡定從容。有人說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其實三家都可用於治世、治身、治心。有人說儒家是“拿得起”,道家是“看得開”,佛家是“放得下”,其實三家都能“拿得起、看得開、放得下”,不必那樣分割。

就管理學而言,老子的“道”的智慧、“無為而治”的管理和孔子的“仁”的智慧、“導德齊禮”的管理,可稱為大智慧與元方法,亦可展開擴充為“萬物一體”“三材之道”的整體系統觀念;“變動不居”“生生不已”的變通、創生之道;“知己知彼”“奇正相生”的經營謀略思想;“和而不同”“執兩用中”的整體和諧、動態平衡方略;“仁愛忠恕”“敬業樂群”的管理價值理念。

我把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特點概括為七點: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

中國文化就是我們做人做事之正道,在今天乃至今後仍富有生命力,因而不是什麼國故。附錄五篇,就是從不同側面反映傳統文化不是死物,而是真生命,有活力,可以校正現代人的自負與無知。

收入本書的各篇只是講義,有的只是即席講話,不免草率、粗疏,錯謬與不足之處,敬請讀者賜正。

是為序。

郭齊勇於武昌珞珈山麓

2017年3月28日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荐书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荐书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