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服務智能化:這是一個還在走彎路的趨勢

【環球旅訊】誰都不知道AI的運用最終會帶來怎樣的世界,但是,新興科技確實開始影響酒店業,從聊天機器人到人工智能,從語音助手到機器人禮賓,再到智能酒店設施等等不一而足,甚至還有全盤實現智能化的酒店。

那麼,酒店智能能否做成生意?人工智能在酒店業創新和突破到什麼程度了?相比原先的流程和硬件,有沒有帶來運營效率的提升?用戶體驗、需求和新技術的應用場景,該如何真正落地連接?

在6月28日下午“2018 中國住宿業峰會(HMC)”的圓桌論壇上,雅詩閣中國集團企業系統部助理副總裁李景輝、石基副總裁王敏敏、開元酒店集團首席信息官傅全勇、雲跡科技銷售業務副總裁楊世允圍繞“科技升級服務,客戶真的喜歡嗎?”這一話題展開討論,該環節由環球旅訊首席商務官王京主持。

酒店服务智能化:这是一个还在走弯路的趋势

由左至右分別是:李景輝、王敏敏、傅全勇、楊世允

能落地的才是真正的酒店智能

新科技進入酒店業,收穫的全是認可和喜愛嗎?王京收集了一些觀點,總結起來就是在當前階段,行業人士有的觀望、有的失望也有的積極嘗試。

酒店服务智能化:这是一个还在走弯路的趋势

“這些評論非常經典,是我們曾經走過的彎路的總結。其實我們做了很多嘗試,包括用APP控制窗簾。”傅全勇表示,儘管問題層出不窮,但智能化的趨勢不可避免,“這種趨勢要不要去擁抱,取決於酒店。酒店要有自己的觀點,看看什麼是適合的可落地的智能化。”

李景輝也認為:“歸根到底酒店應該是一張床、安靜和舒適。酒店業是通過為客人提供住宿、餐飲以及各項服務而獲取收益的企業。只要在確保我們收益的前提下,用智能化為客人提供滿意的服務才是酒店的追求。”

事實上,科技改變酒店業其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王敏敏說:“做了30年的酒店信息化系統後,個人認為,任何產品和新技術推出時,應該要接地氣。再好的東西說得再花哨,因為消費者用腳投票,不買單也沒有用。”

酒店智能還形不成規模效應

如果已經有酒店智能落地產品,多少酒店願意投入使用?雲跡科技是從事酒店和其他行業機器人應用的公司,楊世允表示:“比較欣慰的是,到目前為止有400多家酒店正在付費使用雲跡機器人,每臺機器13.8萬元,這是個好的開始。”

但在李景輝看來,目前酒店機器人和APP智能拓展都屬於酒店智能領域的個別突破,酒店智能形不成規模效應。

“酒店智能的發展按照客人的最終需求和市場的接受度而定。但目前很難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的客人需求,品牌也有差異性,滿足不同的差異性需要有不同的配置,可能小孩子喜歡電動窗簾,可能一些成功人士更看中舒適度。”李景輝如是說。

酒店服务智能化:这是一个还在走弯路的趋势

王敏敏也認為酒店智能跟酒店系統一樣,不可能適配所有群體,“什麼酒店用什麼產品,最終這個產品帶來的效果可能是提升效率或收益。”

這也就是說,酒店智能並不具備普適性。傅全勇說,開元曾經把一家100間房的中端酒店改造為全智能酒店,這種主題產品會吸引粉絲,但肯定會流失一部分用戶。“此外,過去酒店會希望通過智能化帶來營收,這也是一個誤區,科技應用首先要看能不能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服務,其次要有沒有給酒店內部帶來更好的效率提升、管理提升。”

早在3年前,開元就推出機器人,據傅全勇透露,當時品牌效應和傳播效應非常好,但實際運行之後,發現酒店機器人只能起到娛樂作用,並不能真正幫助酒店內部實現管理和效益提升,反而需要一個人照顧它。

對於開元3年前的嘗試,楊世允表示,這個產品缺乏行業應用專家,“技術專家很重要,同時更重要的是應用專家和行業專家。一個於行業有用的機器人,是能夠解決投資回報問題的。”

酒店視角:現實應用還要看場景

3年時間,足以讓開元的酒店機器人更新為今天的雲跡機器人。面對越來多的智能技術,酒店如何取捨,如何值入,效果又是否盡如人意?

李景輝表示,智能技術應用於酒店,不應該只在單一的小場景實現,而應該是整體的、多層次、多環節的改革。

從技術連接的角度來看,2011年雅詩閣構建了中國、新加坡、法國三個數據中心私有云組成的技術架構。依託這個架構實現房源端真正的全球中央化、標準化的管理,目前通過PMS直聯,雅詩閣也是和飛豬進行全球物業直聯的第一家國際化集團。

而針對不同的住客品牌,雅詩閣的智能策略又有所不同,比如在對客端,雅詩閣APP針對機器人、早餐、客人的服務等等做了打包解決方案,而對於途家盛捷,則以微信為入口,在線預訂、在線支付、智慧開門、燈光空調電視的集成控制等應用,已經進入探索階段。

“具體到機器人,當時肯定考慮過噱頭,但我們和雲跡磨合了半年時間,把當初的商業機器人定位為酒店服務業機器人,賦予它酒店特別要求的功能,比如說送東西、按電梯等。”李景輝表示,“越是把更多的功能賦予它的時候,才能感覺到它的實用性。運作下來,目前每臺機器每月都有6000-7000分鐘的使用時長,大概是100個小時的人工。而這100個小時的人工可以去做附加值更高的工作。酒店行業是人員密集型產業,缺人也是比較常見的事,有個機器人幫助提供可重複的服務,在這個崗位的人就可以減少低價值的重複的工作”。

開元也並沒有因為酒店機器人的失敗而放棄對智能化的探索。去年年底,開元又在旗下酒店進行了一層樓的智慧客房優化和改造。和一些公司進行聯合開發,完全使用聲控的方式,控制房間的燈光、溫度、窗簾,包括電視等等,做智慧化的項目。在聲控上,開元採用了阿里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進行觸發。

而在今年5月,開元的旗下一家酒店實現刷臉信用住,傅全通認為,刷臉信用住完全可以替代2-2.5個人的前臺成本。

技術方:目前一不好賺錢,二難觸及服務

對於單體酒店,甚至是某些IT實力較弱的酒店集團而言,酒店智能化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有一個可以智能化的場景,李景輝表示酒店業人士應該更多地和科技公司密切結合,才能開發出更多應用於酒店應用場景的功能。

而石基作為技術公司,在和酒店一起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挑戰。

王敏敏說:“現在不少酒店都會在大堂放自助入住機,純粹是為了解決排隊的現象,還是說為了提高客人自助的體驗?不少新聞說酒店已經取消了前臺,讓前臺人員走向臺前和客人進行面對面服務,當面對面服務的時候,指引用戶自助辦理入助,就是一種消費習慣的教育。”

但難點在於,並非所有用戶都願意或需要自助辦理入住,這就讓石基的強項也無從發揮。

“在中國做自助機的廠家沒有一百多家,也有一百家,石基已經連了二十個廠家。回過頭看二十個廠家,已經有個別廠家生存不下去了,都已經要倒閉。我們會對廠家進行跟蹤,包括對這些廠家所服務的酒店也會進行跟蹤和數據的採集。我們會看到有些酒店的自助機就是一個擺設,一天就是一個單,還是服務員和保安把客人拉過去的。但也有好的例子,比如有家酒店有200多間房,每天有100個房間是通過自助式入住。”王敏敏解釋說。

此外,在自助機應用案例上,王敏敏認為,還要深入分析客源的渠道構成,“如果酒店直訂只佔30%,如果直銷客人只有不到10%,範圍本身就縮小了。如果還有其他的應用在系統的功能裡可以更強化,讓它願意使用或者適合使用機器人的客人更多,我覺得這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但只有做過了,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樣。”

那麼,酒店依靠智能技術升級服務是否有前景?答案是肯定的,但酒店與技術方都少不了走彎路。

楊世允表示,從技術、運營上,實現酒店智能已經不是特別難的事情,“我們要解決的是,幫助酒店業主讓機器人更有用,這是一個行業應用,就是我講的基於機器人的移動功能、全流程服務的技術能力,在這些基礎上增加和延伸更多的服務”。

而在王敏敏看來,“酒店智能科技的第一階段,相當於物聯的對接,這個階段已經完成了;第二個階段是增效節能,這個階段應該正在努力;未來的階段是能夠用營銷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個是未來智能酒店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