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名古稀老人50年後相聚淅川——三日盡看家鄉美

1960年,因修丹江口水庫,淅川縣城要整體搬遷。1968年,我們用板車拉著學校的檔案、桌椅板凳,將淅川一高遷到新縣城。這次50年後的聚會,恰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3年半,我們相約而來的156人把第一站定在了中線渠首。

聚會第一天,站在渠首大橋上,我們這群深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古稀之人,看到晶瑩的丹江水從渠首大壩奔瀉而出,不由得感慨萬千。聊到動情處,那些曾參加過陶岔大會戰和移民搬遷的同學們竟淚流滿面。

移民搬遷後這些年,淅川變化可真不小!為了建好中國“大水缸”,半個世紀以來,淅川近40萬兒女拋家舍業,遠遷他鄉;為了守護好中國的這個“大水缸”,淅川67萬人鐵肩擔道義,築起一道道“綠”的城牆……

為使丹江水更清,縣裡成立了千人的護水清漂隊,對丹江水庫及周邊進行常態化清潔。同時,拆除4萬餘箱養魚網箱,關停取締全縣禁養區內的500餘家養殖場,對有條件的村莊實行汙水管網統一收集和集中處理,投資400多萬元對城區內河進行治理,從源頭上杜絕汙染進入丹江。

此次聚會的主要組織者單長石,為了讓像我這樣已搬遷到外地的老同學看到家鄉變化,還組織我們逛縣城、爬駐馬山、遊丹江大觀苑。

幾年沒回來,老家成“原始森林”了!曾經嚴重石漠化的白渡灘荒山,如今已栽上成排成行的松柏樹;丹江岸邊曾經裸露的消落地上,如今也變成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綠樹掩映下,一個個經過立面改造後的農家賓館頗具特色,笑迎八方客……

綠色的背後,蘊藏著許多看不見的辛勞。為築牢水質安全屏障,淅川縣引入市場機制,持續推進造林綠化,營造林面積以每年10萬畝速度推進,營造林合格面積連續10年居河南省縣級第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3%。同時,大力發展軟籽石榴、柑橘等生態產業,促進農旅融合,帶動10萬多群眾走上致富路。

淅川縣城更有品位了!特別是新區,簡直像在“變魔術”,記憶中“老牛拉破車”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滿現代氣息的上億廣場、思源學校、崇德公園等建築。城市框架拉大,醫療、教育等投入不斷增大,人們出行、購物、上學、就醫都方便多了!

相見時難別亦難,三天的同學聚會,濃濃的同窗深情極大地慰藉了我們的情感;家鄉如畫的美景,巨大的變化,讓我們感到一切付出都得到了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