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是我們系統梳理家居風格系列稿件的第三篇,也是迄今寫的最費勁的一篇。

之前寫過中式風格 ,一句話就能講明白,因為時移世易,時代變了,中國古代的居家模式不適合現代社會了,所以,你只能去領會一些精髓,古代的東西不可能原封不動用在自己家裡;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中國古代的客廳跟現代的客廳,功能已經發生極大改變


美式風格也不難寫,我們對美式的意見由來已久,粗糙,大而不當,只是之前很少有人把這些總結出來,我們一說出來,應者眾多( )。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典型的美式風格,很多人乍一看覺得不錯,但其實比較粗糙,缺乏細節

但寫日式家居風格就不那麼容易。雖然近代歷史上有宿怨,但去過日本的中國人,很難不喜歡日本。街道乾淨,待人友好文明,在大街上走走,隨處可以見到中國人認識的漢字,毫無陌生感和壓力感。先於中國幾十年跨入發達社會的日本,有太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包括家居領域。無印良品(MUJI)素雅潔淨的生活理念,TOTO的馬桶蓋,日本超級好用的整體浴室,聞著有草香的榻榻米,你必須還要有一個日本產電飯煲......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雖然人也很多,但乾淨有秩序的日本大城市街道,而且有很多中國人看得懂的漢字標識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靜謐安詳的日本小路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日本的家居色彩,比較寡淡,白色,原木色為主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日式家居風格的色彩不夠豐富,飽和度也不高


但去日本次數多的人,對實地情況比較熟悉的,卻也能隨口總結出日本在家居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

房間都特別特別小,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想住個面積跟中國普通酒店差不多的房間,那可真是要天價。而如果你去過日本人的家裡,會發現,也都很小,即便是二層小樓,但感覺也都是特別緊湊,想找到一些開闊的空間,不容易。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可能因為地少人多的原因,日本的人均居住面積並不大(至少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是這樣)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榻榻米,晚上當床,白天床墊還可以收起來做別的用途

日本人喜歡的顏色,都特別容易識別。絕對不會有熱烈的色彩,除了黑白,盡是一些曖昧和不鮮明的色彩。彷彿日本人都不願意讓自己顯得突出,所以甭管是穿的衣服還是家裡鋪的蓋的,都沒有什麼能讓你一下子就記住的色彩。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日本的色彩看多了就很容易識別。都不夠熱烈,而且色調比較單一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白色木色居多


日本的傢俱也一樣,一定沒有稜角和鋒芒。這個作為從業者的我們,是最受不了的。印象很深的幾次,在日本看傢俱,同樣都是舶來自北歐的MCM風格,卻都經過了日本的改造,但凡好看的角度和弧線,全都會被日本設計師給改掉,變成中庸平淡,讓人哭笑不得。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些傢俱的原型都是來自北歐的MCM,但無一例外經過了日本人的改造,鋒芒全無,曲線弧度都改了

日本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千篇一律。房子都不是水泥的,是那種防震的輕型材料,顏色和形制都差不多;衛生間也一樣,再小的面積也肯定有浴缸,都是塑料材質,清潔起來絕無死角。但大家都一樣,帶來的問題就是無趣。世界本該是多姿多彩的,但到了日本你會發現,本質上都是一套大同小異,沒有什麼個性,不會有誰有什麼特別......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典型的日本整體浴室,家家都有,酒店也一樣。都是全塑料材質,好用易清潔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典型的日式收納

好在中國是一個大國,也是一個大市場。全世界最先進、最厲害的產品、風格都會來這個舞臺上展示自己,讓我們能夠在兼容幷包的基礎上,充分體會到各種文化乃至各種產品設計理念的優劣,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就比如日式,我們見過很多朋友都想把自己的家,裝成日式,顏色要原木色,要素雅的;收納要最科學(複雜)的;要有個榻榻米,這樣顯得很放鬆,還很高級。

但這些朋友不知道,如果你只是學其中的一點兩點,盲目搬到自己家裡,很有可能最終並不是你最初設想的效果。因為,在日本,這麼用,那麼用,都是有他們自己的歷史原因的。

說句託大的話,今天我們的稿子想說的是,其實很多喜歡日式的朋友,並沒有真正瞭解或者理解日本家居風格形成的真正原因。你可能看到的是日本的好,但你並不知道為什麼好,或者說,你並不知道這種好,其實在日本出現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如果原封不動搬到中國,別說基本不可能,即便做到了,也會大異其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做什麼事,都要深入思考,獨立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則,就會顯得膚淺和無知。

我們希望把一些日式風格的顯著特徵,認真總結出來之餘,告訴你這背後的歷史原因和思維邏輯。幫你明白這些之後,你再考慮是不是要學習,或者說,能夠怎麼樣去學習。

1. 你看到的很可能只是一個部件,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機整體

我認識的人中,想要借鑑日式裝修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的共同困境是:無從著手。這不奇怪,因為日本公寓裝修普遍採用模塊化設計,你很難一鱗半爪地模仿。這麼說吧,如果我們伽羅生活的用戶是想自己當半個設計師的話,而日本大部分公寓的住戶,基本是不會參與設計的。因為日本大部分公寓的裝修,基本上可以看作是預置件的裝配組合。例如隔斷、部分的牆面結構、廚衛設備、櫃子、桌椅等等,都是成套做好的,運到房裡裝配一下就好了。這種情況下,你根本就無從模仿。

不明白的,我給你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要做一個混凝土的椅子,兩種做法,一個是在場地上現堆碎石和黃沙,然後現澆混凝土,比如說下面這種:▼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種方式,一般來說造型相對簡單,效果平平,但比較容易模仿,反正只要原材料你都有,工人你能找到,直接照著做就得了。

另一個是在工廠裡開模,把混凝土椅子按要求做好,然後運到場地上安裝。比如說下面這種:▼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是米蘭加里波第火車站中心廣場的座椅,由著名景觀設計公司AECOM負責設計建造。這種流線造型的椅子,可就複雜很多,是不可能現場給你澆出來的,所以這個椅子是預置的,做好之後到現場來裝配。這種就很難模仿,因為你不可能跑到工廠裡,花費高昂的成本,去開一條生產線,專門做個一模一樣的。

我們中國目前的大部分公寓裝修,都是前一種,想要什麼樣子,在毛胚房裡把它做起來。而日本更像後一種,全都已經做好了,現場只是裝配。大家也許可以腦補一下宜家(IKEA)的工人如何裝配傢俱。日本公寓裝修跟這個有點類似,只不過宜家是現成的傢俱,把一堆零件拼起來。

誠然這種做法的好處不少,全權委託,省心省力。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你就那幾個選擇,想要來點個性化的,基本上沒有可能。而且呢,就像我們前面說過的,這種裝修的方式,具有高度的計劃性和關聯性,想要借鑑,真是難於上青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可能很多讀者都知道,日本很多公寓都是OPEN PLAN的格局,不像我們會把客廳、臥室和廚衛全都隔開。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日式房屋裡的牆一般都是後隔的,空間可以任意分割組合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種房屋結構的好處是空間可以隨時調整


這種OPEN PLAN的格局,看似只是室內設計的範疇,而實質上卻是得益於近年廣泛使用的SI建築工法。SI工法中的S,指的是建築物的外部結構(Skeleton),比如建築外牆等。而I,指的是居住所需要的填充體(Infill)包括樓板、隔牆和所有管線。SI工法即將這兩者完全分離,各自獨立。S部分注重經久牢固。而I部分則注重靈活變通。

我們遇到的OPEN PLAN的問題,多半是因為房屋結構無法改動,尤其是承重牆位置的限制。SI工法從建築設計伊始就考慮了這個問題。換句話說,你得到的不是一個隔成幾個小單元的空間,而是一個沒有隔斷可以自行分隔、隨時調整的大空間!這種做法,考慮的不是眼下,而是好幾代人。孩子出生了,孩子到青春期了,老人歲數大了,如果房型是固化的,那麼屆時一定無法跟上家庭成員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就不得不重新置換。但是如果整體空間充足,內部改動完全自由的話,只需要在每個階段稍作調整就行了。

聽上去很美對吧?然並卵。我們處在一個全然不同的發展階段,房價雖然已經超貴,但房子造的時候卻還沒來得及顧及這些問題。而裝修行業的目前水平,決定了如果住戶全權委託撒手不管,結果很可能是個杯具。

人家一個有機整體,從造房子的時候就開始了,你說你怎麼模仿吧?再者說,這種高度標準化的做法,是為了滿足市場上大多數人的需求,因此就不可能兼顧個性化。這樣設計出來的家,雖說提供了一定的選擇餘地,但這種“選擇”也就是幾個模板裡挑一個,難免會有千篇一律的感覺。日劇一播100多集,故事情節曲折,人物也不少。然而鏡頭下吧,哪個人物的家都長得一模一樣——傢俱一律沒有稜角,原木色,配上白牆……

但我認為,關注伽羅生活的讀者,要的不是這種千人一面的家——用一個日式的千人一面的家,代替中國市場上千人一面的家,有意思嗎?有鑑於此,我們在這裡開宗明義地說一句,考慮到日式裝修的整體性、關聯性和同質性,我們不推薦用戶對其盲目借鑑模仿。

有些槓精看到這裡會很不爽:“說來說去就說明了一點,我們跟人家比整個輸在起跑線,連個OPEN PLAN也沒戲。不讓借鑑,那寫這些有什麼意義呢?”好的,下面重點來了。你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為只看到了表象。對於受過專業訓練的我們來說,看到的其實不是OPEN PLAN能不能做,而是一種“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思維方式,根據目前的情況,以合理的邏輯預測未來的變化和需求,並且通過周密計劃和巧妙技術,為這種變化預留出足夠的空間,使得未來改動的成本最小,生活質量最高。即便你的OPEN PLAN大計暫時無法實行,但是這種思維的方法,依然是可以學習,吸納和運用到家裝當中去的:

比如說在設計之初做好全盤計劃,統籌安排而不是做一點算一點,做到哪裡算哪裡。

比如說在配色之初確定色卡。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比如說有孩子的家庭,預留出大量儲存玩具和雜物的空間。同時考慮到這些空間,在孩子長大之後,最好能很容易能改造成書櫃,衣櫃等等。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比如說充分考慮到空間的使用,在設計之初留出足夠的插座以免將來接線板滿屋子拉。比如說在父母行動還方便的時候未雨綢繆,考慮插頭的高低,輪椅的動線……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2. 你看到日式屋榻榻米,我們看到的是多功能低成本有效使用空間的方法

這些年做設計攢了些客戶。兩年前,有個客人跟我說,他想在自己新買的(上海)內環三房江景套間裡,弄個日式屋,擺上榻榻米,裝上紙移門,再把他買的日本鐵壺、茶具茶葉都拿出來。再買幾棵大阪松盆景擺上,問我感覺怎麼樣,是不是各種高大上?

我,本著一個設計專業人員的良心和正直跟他說:“我覺得不怎麼樣。” 對方沒想到我作為乙方居然直言不諱,很意外。他說:“很多人都喜歡傳統日式居室,為什麼你要斬釘截鐵反對呢?”

我覺得這人有意思!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氣惱,而是感興趣想知道為什麼,這就有了交流的前提——畢竟一些人根本不會聽別人說什麼,他們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於是我就跟他說,榻榻米的產生和流傳,有它特殊的原因,對它的認識,不是僅僅流於形式。

榻榻米最初以稻草編制,有“可彎折,可疊放”的意思。顧名思義,不用的時候,能收起來。日本平安時代,大部分人睡在草堆裡,只有貴族家能用,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這種地墊,對於人口密度高,居住面積小,層高較低,地震頻發的日本家居,有它的合理之處。很多人,包括我這位客人的榻榻米日式屋情結,恐怕都是從近年日本旅行中的溫泉旅館來的。這些傳統旅館的房間,有些甚至過道和樓板上,都鋪著榻榻米。

白天你起床之後,拿著浴巾浴袍去泡晨湯,這時候服務員會進來把床褥收起來,再擺上矮几和墊子。等你回到房中,早餐已經都擺上來了。

到了夜裡,這些白天使用的傢俱被挪到一邊。服務員重新將床褥枕頭鋪在榻榻米上面,預備你安寢。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白天待客或者活動,晚上睡覺。榻榻米的初衷是一種低成本多功能使用空間的辦法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日本人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很怪,比如這種套被罩的方式,我睡過幾次,被套很容易掉


你要說從這個做法中能提煉出什麼精髓的話,我想應該是如何低成本多功能混合高效利用空間。如此說來,家裡大小四口,置了個三房兩廳,專門留出一間來做此番設計,除了偶爾喝茶得瑟,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用途了,用途單一又浪費,豈不是和高效利用空間的精髓南轅北轍嗎?內環的每平米均價,可是貴得很啊……

我們常說,好的抄,是借鑑方法,壞的抄,就是形式抄襲。榻榻米,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多功能空間混用在日本這個人口密度高,國土面積小的語境之下的特殊表現形式,但它只是“形式”。弄點這類形式上的日本元素,美其名曰“日式”,不免流於膚淺。而事實上,學會多功能空間混用,才算作是透過表面,看到了本質,學到了精髓。

來看這個案例:▼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注意這個居室平面中,米色的L形隔斷:▼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個結構,將“臥室”從整個空間中劈出,保證了基本的私密性。

L形的短邊,是視覺上有效的阻擋。而L的長邊,則與長條形的室內空間平行,保證了空間大體上的開闊性。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面L形的結構,不僅是隔斷,也是裝飾品,藝術品的背景牆。

除此之外,這個L形結構,同時還是一組座凳,彌補了沙發/座椅窄小的不足。有人來訪的時候,如果主人要做飯,來客大可以坐在灶臺旁邊聊天。出門的時候,坐在上面換鞋也非常方便。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更妙的是,它同時還是一組儲物櫃,滿滿當當地存放著主人的日常用品傢俬雜貨。櫃子的把手處理得非常低調,既方便抽拉,也不佔地方,完全不妨礙其作為“座椅”的使用。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既是牆也是櫃,還是椅子

小小的空間,通過一個結構,實現多功能混用,是不是很棒?這個L,看上去雖然和榻榻米不相關,但卻有一顆“榻榻米”的靈魂。自帶這種靈魂的設計很多,比如:▼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伽羅JALO MCM風格抽拉餐桌


像這樣一個摺疊桌,打開可以是餐桌,全家圍在一起吃飯。也可以是家庭會議桌,商量表決一些家裡重要的事情。還可以是辦公桌,在這裡用筆記本電腦處理郵件,順便還可以照看一下烤箱裡的菜。折起來則可以是咖啡桌,朋友們喝一杯聊聊天。或是遊戲桌,一起打個牌玩個棋,方便也盡興。

廚房的島臺也非常有助於多功能空間混用。煮飯的時候是操作檯,方便攤開鍋碗瓢盆砧板菜刀。平日則是個迷你吧檯,和伴侶喝一杯聊幾句,或者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煮點吃的迅速解決一餐,都很有用。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小孩子的架子床,臺階既是踏步,又是儲物抽屜。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臺階既是踏步,也是抽屜


3. 你看到性冷淡配色和傢俱,我們看到因地制宜的選材和配色方法

我知道很多人對日系家裝的美好印象最初是源自無印良品的店面。明亮寬敞的空間,原木色傢俱和白牆,中性色沙發,綠色植物,加上一些貼心的家用小物,很容易營造出一種溫馨又清新的好感。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無印良品這幾年在中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我覺得有兩大主要原因,第一是新商品太少,很多店一兩年再去逛格局產品都差不多;第二是顏色太單一,沒有新鮮的顏色


然後很多客人因此將之奉為上選,堅信這樣素簡甚至有些寡淡的配色和材質,是某種高大上,這個嘛……

如果大家稍微瞭解一下日本的古代建築和造園,相信誰都能看出它們受到中國古建築和園林的深遠影響,但又非常不同。我們看日本早期的繪畫會發現,日本的古建築,除去神社與寺廟,民居的裝飾是非常少見的,顏色也以素簡為上。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日本很難見到熱烈的顏色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京都的清水寺,日本的普遍色彩是素雅的,但寺廟一般色彩裝飾濃烈,反而讓人感覺不和諧,有一股子“妖氣”


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日本作為一個海島,資源相對比較匱乏。裝飾所需要的很多貴金屬和製造顏料所需要的礦石寶石,日本本土都沒有足夠的儲量,不可能每個房子都那樣裝飾……因地制宜,時間長了,慢慢形成了這種簡素冷淡,不事奢華的效果,倒成了某種時髦,某種“範兒”。

類似的例子挺多的,比如紐約布魯克林那種LOFT,粗糲樸素原本是因為工業區沒條件講究,而早年藝術家在那裡聚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房租便宜(腦補一下咱的北京宋莊),慢慢地整個地區的人群結構變化,最終因陋就簡成了新的時髦。

肖邦的男裝情人喬治桑,之所以穿男裝,是因為當時太窮,而女裝相對男裝要講究得多,也貴得多……所以說,風尚是因地制宜,自然而然形成的。你沒有必要把某種現行的風尚奉為金科玉律,它們自有複雜的成因,也未必就真的適用於你的家。

來看個有趣的。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這是2013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特展“交織的世界”中的一塊中國絲毯,主題為《特洛伊之戰之爭奪海倫》。

研究人員推斷為當時赴日本學習的畫師跟隨耶穌會傳教士所學。為什麼呢?因為其中人物的面龐,用的明顯是歐洲繪畫的技法。而其中的一種白色顏料,僅在日本使用,並沒有傳入過歐洲。但同時又發現畫中的另一種青綠色顏料只在歐洲使用,日本並不出產。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便有了上述的推論。由此可知,至少在17世紀的上半葉,顏色這件事,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當地礦產資源與政治制度開放程度的限制。

當然了,這種“性冷淡”範兒,也有宗教的影響。如果說,西方設計中的重視功能和極簡的手法,更多是出自對“現代主義”的某種回應的話,那麼“天然去雕飾”在日本,則更多地是對佛教“侘寂“觀念的反應。

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是不是能體會出一些“侘寂”的意味?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侘寂“是佛教三法印派生出來的一個概念,要義是不完美的、不完整的、粗糙而不規整的、樸素無華且最最重要的——無常不能持久的。

這種“如夢幻泡影”的觀念,天然就跟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八字不合。

這種對“侘寂“的追求,也直接導致了日式裝修中“藏”大於“露”的傾向。相比國內,日本公寓中“收納”空間的佔比要高得多,市面上日本主婦寫的“收納教程“也不在少數。的確,他們傾向於把雜物全都放在櫃子裡面,家裡東西看起來要“少”。

那麼這樣一個“冷淡”風格的背後,有其物產限制、閉關政策以及宗教觀念等各種各樣複雜的影響,這一切構成了“性冷淡”配色和傢俱的語境。如果你還記得從前我們寫過的語境一文的話,不妨想想,我是一個什麼顏色裝飾都不想要的人嗎?我是一個“禪”範兒的人嗎?我希望什麼東西都收起來用的時候現找嗎?如果不是的話,這一切於我,真的是上上之選嗎?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把東西“藏”在櫃子裡。擺在掛牆櫃上,方便取用,同時也是裝飾。

當大部分人都熱衷於模仿這種“性冷淡”家裝的時候,如果你能保持獨立思考,參考專業訓練的思維,就有可能向前一步,瞭解這一切形成的語境。再將這套方法,結合自己的“語境”靈活運用,而不僅僅是抄一個配色,抄幾件傢俱這樣表面。

4. 你看到的是室內綠植,是各色文藝小清新家用品,我們看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係和這背後的點滴努力

綠色植物,精巧可愛的傢俬百貨,恐怕是很多日系控的另一個主要嗨點。很多年前,有個前輩跟我說起日本和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近似之處。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比如說當你看到這樣一個啄木鳥水壺,是不是會很自然的有種“萬物有靈“的聯想?而這恰好和神道教的某些觀念,和北歐神話故事的某些內容高度重合。

這種近似是有據可循的。2015年,時值丹麥裝飾藝術博物館創立125週年紀念,一場《學習日本》的特展中,陳列了自1853年後陸續從日本傳入北歐的各種物品,如版畫、陶器、漆器、竹籃等等……當時這些工藝的傳入,對北歐地區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的一個世紀,日本與北歐的匠人和藝術家陸續互相訪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借鑑對方所長,發展自己的設計。如今我們從中能看到共同點,當然也就不足為怪。

這兩者顯著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自然的崇拜。上文已經提及,北歐神話與日本原始宗教神道教,都有著“萬物有靈”的觀念。1900年後,自然題材例如野生動植物、海洋和四季等元素,自日本本土傳入北歐,再一次啟發了丹麥藝術家。

同樣的觀念,在日本有著自己的表現方式。比如大面積的落地窗,將室外庭院引入,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傳統日式房屋都是跟庭院連在一起的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比如盆景的製作,將“自然”濃縮於一片袖珍天地。甚至出盡百寶,模仿古柏遭雷擊後半邊枯死的“舍利杆”。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比如使用室內植物柔化環境,都體現出這種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觀念。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但是,這種和諧關係不是流於表面的。看一下日本的垃圾分類和環保要求,你就會理解在他們的觀念中,人就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與自然萬物的和諧關係是一種互利共生的努力,不是一方無限擠壓和侵犯另一方的資源。同樣我們對此的學習,也不是去機械模仿日式園藝,跟風買點稀有樹種。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比如:▼

使用環保牆面漆,環保材料。

珍惜和愛護綠色植物,不要將“養護顧不上,反正買了死,死了買”視為理所當然。

認真學習和執行垃圾分類。如果條件允許,用可降解材料製作的家居用品。

這一切,都是“和諧”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和諧,不是一樹一花這樣表面。人的審美和生活品質提高,也不是見什麼順眼就照搬這樣簡單的。



伽羅生活(Jalo Home)是中國新銳的家居新媒體,

教你用合理的價格買到中高端家居產品,

努力提升國人的家居審美和生活品質。


伽羅生活,中產階級的家居生活指南

伽羅生活(ID:jalohome)

中國人學到的日式家居風格:50%是誤解,50%是一知半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