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劉備是怎麼得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結論?

歐媚媚

有個情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劉備去世前,千頭萬緒,千言萬語,他都想交代給諸葛亮。為什麼別的不說,單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這句話呢?

顯然,劉備那時候就已經斷定諸葛亮會重用馬謖。而且諸葛亮對馬謖不是一般的重用,很可能是要把整個軍隊都委託給他的那種重用。所以才會特別交代。

(劉備劇照)

劉備從哪裡看出諸葛亮對馬謖會不是一般的重用呢?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不過《三國志》上有過記載,當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那句話,去世以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也就是說,諸葛亮並沒把劉備的話當回事,反而把馬謖調進中央來,當參軍(也就是諸葛亮的秘書),並且整日整夜和他閒談。諸葛亮公務那麼繁忙,卻可以整天整夜地和馬謖閒談,由此可見,他對馬謖有多麼欣賞。

諸葛亮和馬謖的交往,應該不是在劉備去世後。否則,諸葛亮也不可能直接把他從地方太守提到中央,擔任智囊團成員。我覺得很可能之前馬謖就已經多次到中央來,拜訪過諸葛亮,這種情況被劉備發現了。

馬謖到中央拜訪諸葛亮幹什麼呢?很可能是他希望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被委以重任。而他不拜訪劉備卻去拜訪諸葛亮,也同時說明,劉備不看好他。

(諸葛亮和馬謖)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不看好馬謖呢?

《三國志》中也有記載:“(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馬謖其實最早是劉備身邊的一個“從事”,也就是秘書一樣的官職。到達成都後,劉備讓他去當縣令,接著讓他當太守。

劉備之所以用馬謖,應該是馬家兄弟都很有名氣的原因。馬家兄弟在當地非常有名氣,號稱“馬氏五常”(五人的字都有個“常”字)。老四馬良最得劉備喜愛,劉備讓他在中央擔任侍中。侍中在三國時期,職位相當於宰相。大約就是這個原因,劉備讓馬謖當自己的秘書,但很快就把他下放到地方當縣令。下放他的原因,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應該就是劉備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馬謖在當太守的時候,為什麼就確定諸葛亮會重用他,多次前來拜訪諸葛亮呢?

有兩個實際的事例。

(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痛哭)

一是龐統投奔劉備後,劉備讓他擔任耒陽縣令。龐統不理政務,劉備很生氣,但魯肅和諸葛亮都對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所以他不願意幹這個。劉備聽了兩人的話,果然把龐統提拔起來,後來他成為劉備入川時期最得力的謀士之一。

二是劉備讓蔣琬擔任廣都縣令。他也是不理政務,劉備生氣地要處理他。不過諸葛亮又說,蔣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後來,劉備把蔣琬提到中央,擔任尚書郎。

由此可見,馬謖肯定是覺得諸葛亮的推薦,劉備一定會聽,才多次前來拜見諸葛亮。

但劉備顯然一直不看好馬謖,畢竟他是先讓馬謖在身邊,再把馬謖下放到地方上去的,和龐統、蔣琬的情況不一樣。所以,他才對諸葛亮特別交代。


張生全精彩歷史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向諸葛亮點名批評馬謖,說他言過其實,你要謹慎使用。劉備在這個時候說這樣的話其實很不合常理。

託孤是多麼重要的事情,肯定是交待後事的,抓緊要關鍵的說。但劉備為何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在這樣的場合向諸葛亮點名批評馬謖?何況馬謖在當時就是個地方郡守,根本上不了檯面。

1、馬謖是馬良的幼弟,馬氏兄弟在荊州時就跟隨了劉備。馬氏兄弟五人,時人稱“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在荊州的士人圈子裡還是有一定名氣的。

劉備入川,馬謖以從事的身份隨軍出征,馬良留在荊州協助關羽和諸葛亮。馬謖這人自幼飽讀書卷,特別鑽研前代兵書,而且喜歡和人們討論軍事謀略問題。

所以我分析,馬謖在跟隨劉備入川的時候,一定也時常和身邊人談論軍事謀略,而且有些話傳到了劉備的耳朵裡。當時的劉備早已身經百戰,雖然勝少敗多,對軍事謀略還是有自己所見解的,畢竟實踐出真知。

劉備可能聽聞馬謖的高談闊論,認為這人有幾把刷子,便和馬謖當面談過幾次。馬謖這人心高氣傲,恃才放曠,也許說的時候有點吹噓。劉備是善於識人的,這馬謖一張嘴,馬謖是個什麼水平,劉備心裡馬上就有數了——誇誇其談,難堪大用。

2、馬謖的哥哥馬良在荊州失陷後,回到了成都。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馬良是南線負責人,去做零陵郡少數民族的統戰工作。我估計,劉備也詢問過馬良關於馬謖的事情,馬良應該瞭解他的弟弟,認為馬謖水平是有,但比較自傲,向劉備如實說明。

3、劉備既然知道馬謖的水平,為何要在如此重要的場合說給諸葛亮聽呢?

《三國志》記載,劉備一死,諸葛亮就任命馬謖為丞相參軍,經常和馬謖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所以可以推斷出,在劉備生前,諸葛亮也經常和馬謖談論,非常欣賞他的才能。這種情況很多人,包括劉備都知道。

再加上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的關係十分好,好到什麼程度呢?“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顯然超出了一般的同志友誼。夷陵之戰,馬良死於零陵,諸葛亮一定會照料好馬謖。

所以劉備認為,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一定會重用馬謖。而馬謖是個什麼水平,劉備是清楚的,於是為了防止諸葛亮日後在馬謖身上栽跟頭,所以才會在如此重要的場合向諸葛亮點名批評一個當時在西垂越嶲郡做太守的馬謖,希望諸葛亮謹慎使用馬謖。

4、後來的故事就不用多說了。諸葛亮掌權後,立即把馬謖從越嶲郡調回中央做參軍,經常談論通宵達旦。第一次出祁山,諸葛亮破格任命馬謖為先鋒,想讓馬謖在眾人面前施展才華。沒想成,街亭一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調度,善做主張,被張郃完敗。諸葛亮只能放棄佔領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撤回漢中。最後,“揮淚斬馬謖”。


石頭說歷史

此句出自《三國志·蜀書·馬良傳》: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馬良馬謖兄弟五人,馬老大字伯(孟)常,馬老二字仲常,馬老三字叔常,馬老四字季常,馬老五字幼常,人稱“馬氏五常”,馬謖字幼常排行最小。


綜觀漢末三國,劉備的知人用人非常出色,他的特點就是能通過與人談話,觀察對方的氣度才幹,對一個人進行判斷使用。劉備曾經與馬忠談過一次話,就說馬忠是個人才,還講過一句名言“世不乏賢”。劉備很器重魏延,將他從眾人之中提為將軍,還讓他鎮守漢中要地,魏延由此發出一句豪言,“若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驟至,請為大王吞之”。包括法正,也是在劉備使用下大放異彩。(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馬謖在荊州開始投入劉備軍,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擔任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等職,在這三個職位上幹了很長時間。“馬氏五常”賢名在外,馬良的才幹劉備是肯定的,對於馬謖的觀察判斷,也應是在這期間完成。


如此,才有後來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劉備告誡諸葛亮小心觀察馬謖,不可大用。有提醒之意,從後人目光看,馬謖是參謀人才而不是獨擋一面的將才,可惜諸葛亮用人失誤,導致街亭之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明朝李贄也評價說,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待救兵而已。極以今時說大話秀才,平時議論鑿鑿可聽,孫、吳莫及也,及至臨事,惟有縮頸吐舌而已。真可發一大噱也。


南方鵬

事實上劉備並沒有說過馬謖不可大用這句話,這句話反而是事後諸葛亮的說法由來。為何呢?因為馬謖從來就不是武官!即便到劉備死的時候,馬謖也不過是個縣長,縣長不會帶兵打仗並不會影響他被大用!世上又有幾個像諸葛亮一樣能文能武的全才呢?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夠大用!像劉備這種特識人才的人怎麼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比如,曹操用陳群,陳群對軍事一竅不通,但是他在治國理政方面就是鬼才。

馬謖這個人並非是繡花枕頭,他還是有自己才華的地方,那就是處理不同派系之間的關係。蜀漢政權內部的派系很多,有荊州幫的,原從幫的,還有川蜀派的,以及南中派的。這些人內鬥很厲害,互相算計來算計去,不好管。馬謖的政治能力不錯,能平衡這些紛爭。

其次,劉備根本想不到諸葛亮會把馬謖調入軍中去。如上所說,馬謖在治國理政上是有才華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去。蜀漢不缺武將,就缺這種治國理政之人。蜀漢是典型的兵少將多,擁有跟曹魏一樣多的武將,兵馬卻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本身就有很多武將被賦閒了,輪也不用輪到馬謖。


優己

今日在頭條作文已答,內容如下。

馬謖失街亭這一重大事件對蜀漢的影響非常大,也為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謎團。諸葛亮斬馬謖時也不禁嘆言:“先主曾告誡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這句話一下子讓我們對劉備的識人之術大加欽佩。可是劉備又評什麼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呢?這個問題史書沒有明確交代,下來我們簡單分析:

1、 真實寫照。①正如此處所言,馬謖不堪大用。這句話在演義中出現過兩次,一次為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孔明說過,另一處則是孔明斬馬謖時說過。只就演義而言,其實這是小說的慣用伎倆,主要是起到鋪墊作用。第一次出現其實已經暗示馬謖在蜀漢後期作戰中會對蜀漢戰局起到重要影響。此處藉助劉備之口說出,為讀者解析劉備託孤時遺言更顯深意。另者此話言外之意其實是劉備希望孔明不要只發展鞏固荊州派,也要重視益州派對蜀漢政局的影響,這句話其實是劉備對孔明所下達的重要政治指示,但是孔明後期明顯沒有重視。這也是羅貫中對蜀漢失敗的重要分析。而之後馬謖果然因為失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利,也是呼應前文。以上是僅從演義分析。②從歷史角度看,孔明作為劉備軍團重要奠基人,自然是必須培植自己的親信,馬謖則充當了這一角色。不論是出身還是地域,馬謖確實是有能力做好這個角色。劉備入蜀後,對諸葛亮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對馬謖這個諸葛亮的馬前卒自然更是另眼相看。所以不管是馬謖有多大才能,劉備肯定是會對馬謖產生偏見。另外,劉備用人上一直依賴自己的親屬,從蜀漢最後文武的官階可見一斑。劉備軍團史實中第二號人物居然是糜竺,被拜為安漢將軍。當然以我們現代人所推崇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講,劉備的這一做法也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亂世的決策者,劉備此舉實在是有失公允。所以這樣講的話,劉備的結論其實是帶有政治角度的偏見,有失公允。③馬謖的建樹。馬謖在劉備軍團沒有充當過統兵將帥,最高是做過越嵩太守,而在平定南蠻叛亂中其實發揮了重要決策作用。可見馬謖在謀略上其實也出類拔萃,不是庸庸之輩。而馬謖的失街亭,其實是不聽從諸葛亮建議,妄自尊大所致。總的來看,馬謖有奇才,但在對上屬的政令實施方面則執行力比較差。所以馬謖言過其實這句話還是不妥。

2、 陰謀論。蜀漢軍力匱乏,在夷陵之戰後,這一問題尤為嚴重。諸葛亮興兵北伐,有許多人其實認為是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但是筆者不太認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實勝算很大,但是諸葛亮卻低估了魏國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因為在北伐之前,司馬懿其實在軍事上並沒有與諸葛亮交過手,倆人對對方的瞭解其實大多隻停留在傳聞中。所以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在雙方戰局基本明朗的情況下,必須走一步險棋。這步棋便是馬謖。當時諸葛亮坐鎮陽平,手下將領雖有魏延、吳懿等人,但是這些人諸葛亮都比較瞭解,他們不能做到扭轉乾坤的作用,所以諸葛亮才大膽啟用馬謖。此招其實有兩大好處。其一,證實自己(孔明)對馬謖的認識,推馬謖一手,即是馬謖在街亭取得奇勝。孔明對馬謖的肯定非常瞭解,他對馬謖千叮嚀萬囑咐作戰方略,其實一方面是真的在叮囑,而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馬謖自己因地制宜做出決策。我一直認為馬謖在街亭的佈局不存在問題。只不過馬謖在領兵方面缺乏經驗,如果說這種佈置換上關羽,此戰結局則可能是另一種演義。其二,便是許多人猜測的孔明在為自己第一次北伐找替罪羊。如果說換上魏延等人,如果還是敗了,那麼第一次北伐的責任誰來擔呢?我們都知道馬謖一直和孔明探討軍機,每至深夜。孔明有沒有可能和自己的這位弟子說過第一次北伐大勢已去的論斷呢。而自己的學生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後,很有可能會主動請纓為自己的老師解圍。這之後,孔明厚待馬謖家眷,揮淚都是論據。


理論家不理論

馬謖曾隨其兄長馬良從荊州追隨劉備入蜀,在此期間他並沒有什麼特殊表現。但是當時在荊州盛傳馬良及其幾個兄弟都有才華,於是憑藉著名聲和追隨劉備的功勞,在劉備平定蜀地之後馬謖曾在益州擔任過幾個郡縣的地方官。

馬謖這個人不能說沒才,只是他沒有立過什麼大功,而且經常好論軍事。劉備戎馬大半生對於馬謖這樣愛講理論卻沒有什麼建樹的人自然是不認可了。


歷史戰爭

第一種可能:諸葛亮所說的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當時現場沒有第三者,可以說是諸葛亮編造的,抬高一下劉備。就像如今網上流傳很多馬雲說的話,馬雲其實是沒有說過的。

網上流傳馬雲講的話,沒有視頻的,80%都是假的。

第二種可能:劉備都快掛了,要交待的事情很多,不可能對自己不熟悉的人講這麼一句話的。只能是劉備說的是另外一個人,諸葛亮沒聽,馬謖被指代了。

劉備是非常瞭解趙雲的,趙雲又是諸葛的好基友。劉備可能擔心諸葛亮重用趙雲,當時說的就是趙雲。因為某些原因第一次北伐馬謖為趙雲背鍋了,於是諸葛亮把這句話也讓馬謖給背了。

至於關於街亭之戰的經過和結尾,我其它回答都有詳細講述趙雲是如何坑了諸葛亮跟馬謖的,有興趣的可以翻看我回答。


銫媒體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國志》

君主臨死之時,一般都說一些大事和安排一些後事,獨獨提到馬謖,看出來劉備內心的憂慮非常大。

憂慮在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必將安排馬謖以重任。

馬謖到不是什麼奸臣、佞臣,但是想在劉備掌權時有作為恐怕很難。

“馬家五常,白眉最良”。劉備還是清楚的。劉備用人上還是很獨到,雖然他用兵有問題。

記載劉備死後,諸葛亮和馬謖聊得通宵達旦,那此前也不用說了,肯定也是如此,倆人又不是見不得人,倒沒必要在劉備那裡隱藏什麼。

劉備想必知道二人的火熱關係。

點點滴滴見能力,這倒不是劉備開了天眼,只能說多年來,他見得多了,也就一目瞭然了。


大眼大世界

劉備識人的才能全三國第一,既然能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後面跟孔明說“你可自立為成都之主”,也就不奇怪了,側面說明諸葛亮野心不小,早晚要篡位。

小說裡面這句話是諸葛亮殺了馬謖之後,回憶“先帝在時”的話,當時聽過遺言的已經只剩他了,他愛咋說都行啊!或許不過是為殺馬謖提供合理性吧……


我還不是ZHX

馬謖想巧勝,立威。其實去街亭守衛是個簡單的活,蜀漢軍隊先到達,往山上派一兩千人守衛,主力當道紮營,立圍築欄。古代軍隊沒有機槍大炮,攻圍欄也得幾倍兵力,況且街亭在兩山之間,道路狹窄,易守難攻。一個拖字,張郃就毫無辦法。這證明劉備對馬謖的看法是對的,虛言不務實,不穩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