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峯會在深進行中,超2000嘉賓跨界論AI

6月29日,2018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在深圳開幕,會議將持續至7月1日。此次峰會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雷鋒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承辦,是國內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學術界、工業界及投資界三大領域的頂級交流盛會,旨在打造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實力的跨界交流合作平臺。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进行中,超2000嘉宾跨界论AI

“AI是互聯網誕生以來的第二次技術”

本屆CCF-GAIR大會指導委員會主席、CCF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發表致辭並解釋了CCF-GAIR大會召開的初衷,“中國人工智能有非常巨大的市場,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來講,我們有非常大的機會和未來;基於這樣的考慮,CCF希望提供各種可能的幫助,針對AI,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在包括研究、開發、教育、商務領域為大家提供一個平臺。”

CCF副理事長、騰訊公司副總裁和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巨宏表示,人工智能是當前人類所面臨的最重要的技術社會變革,是互聯網誕生以來的第二次技術、社會形態在全球的萌芽,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算、傳感網等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未來5―10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產業機遇。

院士:強AI只是概念,有理解的AI才是目標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張鈸發表了演講,他認為,強人工智能現在只是概念,並沒有具體的路徑。“但是有理解的人工智能是可以做出來的,只是這條路很漫長。”

想要達到有理解的人工智能,首先要建立常識庫,讓機器具備常識推理能力。但是想要告訴機器什麼叫做“吃飯”、什麼叫“失眠”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張鈸院士介紹說,美國從1984年就已經開始做這類公司,但現在還沒有做好。

既然感性的東西無法用知識表示,無法用符號模型,只能用神經網絡、準符號模型進行大量訓練。“後來從淺層神經網絡發展到多層神經網絡,深度學習起來以後,專業門檻也開始降低。”張鈸說到。

而深度學習系統只是一個機械分類器,不是一個感知器,儘管經過大量數據訓練可以把各種動物分的很清楚,但是並沒有認識這些動物。也就是說,機器只有感覺,沒有知覺。僅僅依靠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很難到達真正的智能

還將共話AI從技術到應用瓶頸

在現場,匯聚了全球100多位頂尖演講與圓桌嘉賓,包括圖靈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Joseph Sifakis,京東集團副總裁、大數據與智慧供應鏈事業部總裁裴健,2018汽車工程學會(SAE International)主席、Velodyne LiDAR高級副總裁兼CQO Mircea Gradu,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漢堡大學多模式系統研究所所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張建偉,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千人計劃專家羅智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系教授、ACM和IEEE Fellow馬毅,斯坦福大學教授、INFORMS Fellow Benjamin Van Roy,美國猶他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電子工程系兼職教授、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實驗室主任承恆達,瑞士蘇黎世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原主任、酷哇機器人首席科學家Rolf Pfeifer,英特爾高級首席工程師、大數據技術全球CTO戴金權,搜狗CEO王小川,雲天勵飛創始人兼CEO陳寧等業界眾多知名人士。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在深进行中,超2000嘉宾跨界论AI

除29日召開的AI前沿主會場外,6月30日-7月1日CCF-GAIR還將舉辦11個分會場,眾多大咖匯聚仿生機器人、機器人應用、計算機視覺、智能安全、金融科技、智能駕駛、自然語言處理、AI+、投資人、IoT 、AI 芯片多個專場會議,深入探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學術前瞻及應用未來,共話AI從技術到應用的瓶頸。

【作者】 郜小平

【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