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小知識|梁山伯和祝英臺居然有韓國“國籍”?

非遺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山中杜鵑花發時,輒有大蝶雙雙飛。

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的愛情傳說,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06年,它就已經入選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起來,我們每個人都可算是“非遺傳承人”了。更鮮為人知的是,梁祝傳說還有一個韓國版本。

梁祝傳說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悽美愛情所感染。關於梁祝傳說,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有其事,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蹟可供佐證。

非遺小知識|梁山伯和祝英臺居然有韓國“國籍”?

戲劇《梁祝》

唐宋時期,梁祝傳說首先從中國傳入高麗古國。在五代時期,浙江餘杭籍的唐代詩人羅鄴所寫的《蛺蝶》被高麗國王載入唐詩選本《十抄詩》,詩云:“俗說義妻衣化狀,書稱傲吏夢彰名。四時羨爾尋芳去,長傍佳人襟袖行。”

到了宋代,《梁山伯與祝英臺傳》中,祝英臺女扮男裝,梁祝同堂讀書,梁山伯訪問祝莊,合葬化蝶的情節,已經十分完整。

非遺小知識|梁山伯和祝英臺居然有韓國“國籍”?

戲劇《梁祝》

與中國不同的是,韓國版本里的梁山伯顯得更加聰明些,少了些木訥的呆氣,多了些小俏皮。“十八相送”是梁祝裡的經典橋段,從紅羅山書院到祝英臺家,正好十八里路,到梁山伯家,也大約是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節。這期間,祝英臺百般暗示自己是個女孩子,可是梁山伯就是看不出來,讓人看著乾著急。韓國版的梁山伯在讀書的時候就懷疑祝英臺是個女孩子了,他通過多次試探,終於確定了英臺的身份,故而韓國版的沒有出現“十八相送”這一橋段。

傳說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會被地域化,加上一些改編也是理所當然,中國的梁山伯含蓄內斂又儒雅,韓國的則顯得機靈有趣,但是故事的內核沒有發生變化,都是同樣的悽婉動人。

非遺小知識|梁山伯和祝英臺居然有韓國“國籍”?

祝英臺

據梁祝傳說改編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鋼琴協奏曲《梁祝》、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學、婚戀的獨特風尚,構成了龐大的梁祝文化系統。它不僅寫出了悲劇,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來,梁祝傳說以提倡求知、崇尚愛情、歌頌生命生生不息的鮮明主題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靈,以曲折動人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結構而受到民眾的廣泛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

非遺小知識|梁山伯和祝英臺居然有韓國“國籍”?

梁山伯

非遺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