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鄉村振興的一劑心靈處方

非遺,鄉村振興的一劑心靈處方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明快輕鬆的基調,膾炙人口的詩句,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將美麗鄉村帶來的美好感受定格在浙江磐安。

2000多年後,盤峰高聳,古橋橫臥,清溪潺潺,在衛星遙感影像上,華東地區最綠的那塊地方就是磐安,它依然是一顆有力跳動的綠色心臟。這個夏天,大盤山下,“非遺薪傳”——浙江傳統體育展演展評系列活動的重頭戲在這座被稱為“浙江之心”的小城拉開大幕。

逐水而行,沿錢塘江、甌江、靈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發源地磐安順流而下,從“陰陰溪曲綠交加”到“十萬軍聲半夜潮”,在浙江的村落,非遺為這裡的鄉村振興開出了一劑心靈處方。

鄉村精神生活的載體

村民趕茶場,壯士迎大旗,共同求豐年。夏日裡,磐安玉山古茶場人頭攢動。在“非遺薪傳”浙江傳統體育展演展評系列活動之綜合展演暨頒獎儀式上,獨具風采的省級非遺項目迎大旗,領銜現場亮相的13個非遺項目,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山古茶場的迎大旗舉起了歷史的故事,在今天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迎大旗是趕茶場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是磐安獨有的群體性傳統民間競技活動,起源於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在近百名壯漢的努力下,旗杆30多米長、旗面面積600多平方米的4面大旗緩緩豎起,旗杆高聳入雲,大旗迎風招展,氣勢磅礴,甚為壯觀。

“只要迎大旗,當天我們磐安的天氣一定不會是陰雨天。只要迎大旗,古茶場一定擠滿了人。”當地村民說,“迎大旗寄託了磐安百姓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五穀豐登、百業興旺的樸素願望,你從大旗巨大的旗面上就能感受出來。”在村民看來,這項從老祖宗手裡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可不單單是表演這麼簡單,還是他們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

磐安是非遺大縣,現有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名錄138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0位。九山半水半分田,厚重的大山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勤勞樸實的磐安人民,這裡的非遺承載著百姓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在2000多名觀眾的驚呼喝彩中,十幾位勇士赤膊光腳,吶喊著穿越村民們用成百上千公斤燒紅的木炭堆積成的圓形火場,久負盛名的磐安煉火在磐安縣雙峰鄉大皿村再次上演。煉火是磐安縣獨特的原生態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最早起源於遠古時代先民對火的崇拜,是狩獵時代篝火狂歡的節日遺留,即用火來燒煉,驅邪祈福,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傳承到今天,已成為當地儀式隆重、場景壯觀的大型民俗活動。2005年,“磐安煉火”被列為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非遺,鄉村振興的一劑心靈處方

浙江磐安省級非遺項目迎大旗。陳曦攝/光明圖片

“非遺是過去世代流傳下來的歷史財富,我們可以從中活態地認識和了解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組織結構和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民風習俗。我們要讓非遺融入當下的生活,繼續成為鄉村精神生活的載體。”在磐安煉火的現場,磐安縣委宣傳部部長陳新森告訴記者。

鄉風文明建設的根與魂

沿浙江豐滿的水系暢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多彩非遺有著看不完的美麗風景、講不完的精彩故事。錢塘江畔,“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在浦江縣鄭宅鎮舉行,浦江剪紙、浦江什錦、浦江亂彈、“一根面”等20餘個特色非遺項目,以技藝展示展演、作品產品售賣等形式與民眾親密接觸、互動。

在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江南第一家”鄭義門古建築群內,兩項技藝同臺演繹一場“視聽盛宴”:浦江亂彈研究會藝術團和浦江縣花橋鄉的12位民間藝人表演浦江什錦,花橋鄉金塢村79歲的浦江亂彈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福林正襟危坐,聲腔高亢,坐唱浦江亂彈《崔子戲妻》,年屆古稀的浦江什錦浙江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傅興德與浦江縣實驗小學二年級學生樓覽承為他鼓板伴奏。另一旁,浦江縣檀溪鎮潘周家村制面人周金華一家祖孫三代展示“一根面”拉麵技藝,得到父親“真傳”的周旭磊不一會兒就嫻熟地甩拉出一兩百米的“一根面”,孫子還用一段拉麵跳起繩來。近百名觀眾一個接一個手捧麵條圍成一圈,興味盎然地參與互動,有著600多年曆史的“一根面”長長久久、福壽綿長的寓意深入人心。

非遺,鄉村振興的一劑心靈處方

浙江省永康市人民小學25名小學生在永康錫雕館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體驗課。陳曦攝/光明圖片

在“五金之都”永康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基地”永康錫雕館的訪客紛至沓來,人們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古錫器、現代傳統手工錫器、現代機械錫器,還能觀摩和體驗錫板澆製、裁剪、敲打、刮銼等制錫工藝。6月10日,永康市人民小學25名小學生在永康錫雕館上了一堂生動的非遺體驗課。在永康市芝英鎮一村應遠志等錫雕藝人的指導下,孩子們認真地在錫盤上打製自己的創意圖案。“這樣的傳習活動很有意義,教給他們打製方法,孩子們會打製出自己的創意。”應遠志說。

非遺是一方地域歷史的縮影,蘊蓄著那裡最為人稱道的風景。在永康錫雕館“掌門人”盛一原的帶領下,一大批永康農村老錫雕人集結在一起,抱團開展傳習活動傳承技藝、打造特色錫器產品。近日被公佈為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盛一原表示,讓賡續於鄉村、繁榮於鄉野的非遺項目傳承有序,才能促進鄉風文明建設,留住鄉村振興的“根與魂”。

鄉村百姓致富的新路

非遺,鄉村振興的一劑心靈處方

那座夯土牆青瓦房,推開門,卻走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甌江上游的浙江松陽,被稱為“江南最後的秘境”。得益於2016年年初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將松陽確定為唯一一個“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試點縣,兩年間,當地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對老屋開始修繕,不但保護了文物建築,而且使其變得更加宜居。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松陽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來到大東壩鎮石倉村——江南客家的遷徙地,走進裝修雅緻的“鳴珂里”民宿,門上的兩塊牌子十分醒目——“非遺傳承體驗點”“圓夢書屋”。這家民宿不僅是一家旅店,還是當地非遺的展示平臺。“鳴珂里”創始人陳翠告訴記者,松陽縣有很多賦閒的勞動力,村民打造各色傳統手工藝品,民俗對文創產品進行統一的市場推廣,為村民提供增收創業的平臺。

隱沒在小城深處的老街區“明清街”,街區呈“井”字形,生活著原住民和全縣各地來的商人,鐵匠鋪、裁縫鋪、草藥店、棕床店、剃頭店、制秤店、字畫店……密密麻麻,不計其數。

“古村落保護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和人與自然的關係修復裡。”王維仁的理念與當地政府不謀而合,“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傳承的美好方式濃縮在“田園松陽”的生活中,在復活傳統村落整村風貌的同時,松陽也恢復了傳統民居的生命力。

透過“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的圖畫,餘杭孕育了中華文明的曙光。在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已有1200多年曆史的徑山茶聞名遐邇,這裡的“徑山茶宴”2010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至今,一年一度的“徑山茶宴”已成功舉辦了14屆。中泰街道是餘杭的“苦竹之鄉”,擁有全國苦竹定向培植示範園區。歷經70多道嚴格工序製作的中泰竹笛,於2012年被列入第4批浙江省非遺名錄,成為浙江乃至全國重要的笛子文化產業區。近年來,網絡、物流的發展在當地催生了60多家淘寶店,讓中泰竹笛藉助電子商務日漸閃現出新銳的光芒。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說:“2011年起,浙江開展了"非遺薪傳"展演展評系列活動,本次系列活動是歷屆"非遺薪傳"系列活動中參與項目和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展演展評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內涵豐富。”

浙江目前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兩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17項。郭藝表示,通過非遺傳承人的技藝表演、推廣等形式,將非遺元素展現在大眾面前,讓非遺融入生活。群眾覺得好看、好吃、好玩,從非遺傳承中有了幸福感、獲得感,非遺才能更好地運用到鄉村振興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