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錦繡中華

只因有千年文化的傳承

國粹再登場

與你相遇

與他相知

感召中華民族的再崛起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耍孩兒又稱”咳咳腔”

被稱為山西戲曲史上的“活化石”之一

一種以曲牌名命名的傳統戲曲聲腔劇種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簡介

雁北耍孩兒,具有六百年的歷史。與秦腔、崑曲齊名。主要流行於山西北部的大同、懷仁、應縣、山陰等地區,是一個歷史悠久、極具魅力的地方戲曲劇種。其劇目保留了雁北原生態的鄉野氣息、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因劇種洋溢著濃濃的鄉土氣息,與喧囂城市的浮華形成鮮明的對照而久遠存活。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歷史背景

耍孩兒戲是由金、元時代盛行的《般涉調·耍孩兒》曲調受其他戲曲音樂和民歌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它源於雁北大同、懷仁和應縣一帶。早期,演員皆系農民,農閒季節組織臨時班社進行演出。據傳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1812年),這種班社曾遍佈於桑乾河兩岸。咸豐五年(1855),雁北嚴重荒旱,大批農民"出口"謀生,耍孩兒戲亦隨之傳到內蒙直至黃河河套。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傳承人

薛瑞紅,藝名“小小飛羅面”,國家一級演員,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學會會員、山西省戲劇家協會理事。2008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雁北耍孩兒”代表性傳承人。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現狀

獨特的演唱與發音方法、歡快火爆的打擊音樂、取材廣泛的豐富劇目、別具一格的劇種風格,使得耍孩兒這個古老劇種日漸為專家學者所矚目。但由於資金、人員等諸多問題,“雁北耍孩兒”與我省其它劇種一樣存在生存危機,儘快加以搶救和保護是當務之急。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發展前景

雁北耍孩兒曲調優美動人,主體唱腔為平曲子,唱腔粗獷豪放,表演程式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動作為主,歌舞並重,表演形式熱鬧活潑,劇目通俗風趣,內容充滿濃郁的鄉土風情,而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保護這一古老劇種對於中國戲曲起源、發展、流行及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劇種好,前景憂;空間有,人才疏乃當前寫照。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一品一“非遺”——雁北耍孩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