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養豬?農業也要緊跟潮流!

農業,孕育了人類文明,而在進入工業時代後,農業卻逐漸被拋棄。實際上,從事農業已經越來越不賺錢了:現在的年輕人都知道,種地所付出的勞動和得到的利潤比起打工而言相差可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農業風險巨大,至今仍然存在看天吃飯。高風險高投入卻低收入,個體農業越來越難以經營。隨著網絡的普及,近幾年網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滯銷,使得本就賺錢不多的農民更是面臨一年白乾的境況。

人工智能與養豬?農業也要緊跟潮流!

在相繼發佈了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環境治理、航空調度大腦之後,在6月7日的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宣佈正式進軍民生大計之農業市場,並推出ET農業大腦,希望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入結合。

在經過一年的研究試驗之後,目前農業大腦已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已具備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功能。不過胡曉明在會後接受採訪時坦言,農業大腦仍面臨三大挑戰,分別是農業軟件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專家IT知識薄弱;人力成本計算成本巨大。

人工智能與養豬?農業也要緊跟潮流!

人工智能與養豬?農業也要緊跟潮流!

據媒體報道,目前海升集團位於陝西寶雞千陽縣的矮砧蘋果示範園,正在試驗應用“阿里雲”人工智能技術種植蘋果。在每棵果樹旁邊,均設有滴灌裝置,掃描裝置上的二維碼便可瞭解每棵果樹的歷史水肥藥情況,並將上述數據彙集至阿里雲ET農業大腦上,這種創新方式將有效改變傳統農業一筆一劃記錄信息的低效工作方式。通過對這些歷史數據的智能分析,ET農業大腦能建立起一整套知識庫,指導果農播種、施肥和耕作,提供最優決策;還可以進行智慧選址,針對不同品種的果樹選擇最適宜的水土環境。

此外,蘋果種植中,海升集團也將應用無人機拍攝蘋果園全景,分析果樹長勢。預計ET農業大腦可以幫助果農每畝地節省200元以上成本,整個海升集團每年約可節省2000萬人民幣。

此外,阿里雲也已與中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特驅集團達成合作,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每一頭生豬都有自己的檔案,包括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軌跡、免疫情況等,這些數據可用於分析行為特徵、料肉比等。同時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線測溫技術,可通過豬的體溫、咳嗽、叫聲等作判斷是否患病,預警疫情。受ET農業大腦影響,養豬行業可能會迎來新標準。

不僅如此,除了和大規模農企合作外,阿里雲和西安扶貧辦啟動了智慧農業合作,國強合作社是主要合作對象。藉助天貓生鮮、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阿里巴巴全生態的力量,能為國強農戶提供金融、物流、銷售端能力,更好地實現鏈路管理。

目前我國農業軟件基礎設施薄弱,新技術對個體戶的普及也不夠廣泛。我們期待智慧農業真正推行到全國各地的農田,讓農民有更好的銷售渠道和種植策略,也能夠讓城市人吃到更加便宜和新鮮的農產品。這才應該是科技帶給我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