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爱骂人,粗俗不堪?其实刘邦骂人总留后招,显出极高明手段

汉高祖刘邦,谜一样的人物。要说他的事迹,还是先得从“高祖”这个谥号说起。在皇帝的谥法中,其实并没有“高”字,根据经学家颜师古考据,因为刘邦功劳太大,又是汉帝之太祖,所以特别设立了“高祖”这个名字。从官方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刘邦地位之高,后人难望其项背。但是,不管在官方记录还是民间野史中,刘邦的形象都不高大上,反而是一个满口脏话的粗俗之人,难道这样的人反而是世间英雄吗?其实,刘邦虽然爱说脏话,但往往借着脏话留有后招,显出极高明的手段。

刘邦爱骂人,粗俗不堪?其实刘邦骂人总留后招,显出极高明手段

汉高祖十年,陈豨造反。刘邦赶往代地平叛,刚到前线,刘邦问左右:这里有没有能当将军的?部下将四个当地校尉领入大帐,也许这四个人外形过于平庸,张了一张大众脸。刘邦一见就大骂:这几个玩意儿也能当将军?(“竖子能为将乎?”)

四个人惭愧地趴在地上不敢吱声。刘邦骂完还是给这四个人封了千户,使之为将。左右劝谏刘邦:这几个人没有立功,为什么封赏?刘邦回答:我来平叛,没人响应,难能可贵这四个辣鸡带兵前来,我要是不封赏他们,怎么打动本地的子弟?

刘邦爱骂人,粗俗不堪?其实刘邦骂人总留后招,显出极高明手段

骂归骂,骂人的刘邦很清醒,他知道千金买马骨的激励效应,所以骂完人还赏个枣,让被骂的人不仅不愠怒,反而会高兴。

刘邦骂人的话,放在现代都很带感,读来让人觉得中国骂人的语言似乎一直都没变,比如刘邦特别爱自称“乃公”,意思是“你爸爸我”。刘邦称帝后,陆生劝他多读书,刘邦表示:你爸爸我靠打仗而得了天下,怎么能读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这个陆生也不是个含糊人,你自称我爸爸,那我就得教育你,反击刘邦道:皇上你靠打仗得了天下,难道还要靠打仗治理天下吗?

刘邦爱骂人,粗俗不堪?其实刘邦骂人总留后招,显出极高明手段

陆生的话很犀利,直戳刘邦的肋骨缝。刘邦虽然不高兴,又有些惭愧,但还是虚心地说:希望先生写一些文章,教育我秦国失天下的教训。后来陆生写成二十篇大作,刘邦跟大臣们一篇一篇学习,每看一篇都很佩服。刘邦虽然一身江湖气,但明事理,知好歹,虽然嘴上骂了人,但该服输的时候果断服输。

还有一次,刘邦带兵去打匈奴,先派大臣去大漠打听消息。一位叫刘敬的齐地官员游历匈奴腹地,发现所到之处都是老弱残兵,他觉得一定有诈。回去对刘邦说,一般来说,两国交兵,一定要展示自己强盛的实力,没有示弱的。但匈奴人故意让我们觉得他们不堪一击,这里面一定有阴谋。当时汉兵已经聚集到边境,准备出征了,刘敬这说法很让刘邦反感,于是骂道:你这个齐国的俘虏,靠着嘴炮得了个官职,今天还敢胡说八道阻止我出征?

刘邦爱骂人,粗俗不堪?其实刘邦骂人总留后招,显出极高明手段

于是把刘敬扔进了牢里。后来匈奴果然调集主力包围了汉军,把刘邦困在白登,差一点就灭了刘邦。刘邦最终靠着陈平的贿赂计策,勉强突出重围,一离开前线,立刻让人放了刘敬,恭恭敬敬地说:我以前没有听您的话,以至于被敌人包围在平成。(“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这里的公不能翻译为爸爸,只能表示敬语。刘邦不可能表示:我没有听爸爸你的话,以至于被围困平城。)然后封刘敬食邑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从骂人,到认错,再大方地封建信侯。从这一些列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邦做人的标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如果有错,一定要改正;有用的人才,一定要大手笔笼络。

刘邦爱骂人,粗俗不堪?其实刘邦骂人总留后招,显出极高明手段

这些手段看起来很高明,但又并不难理解。似乎每个人都能想到,但是想到不一定能做到,这要求博大的胸襟和豁达的性格。如果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可以发现刘邦做人的标准正好全是项羽缺少的东西。韩信曾经在汉中对刘邦说过项羽的几大失误,句句戳中项羽软肋,也句句言中刘邦的优点,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