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乌兰牧骑下乡演出途中

1957年6月,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的草原上,至今已走过60年发展历程。由创建初期一驾马车上十几个人的文艺轻骑队,发展到今天的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60年来,他们累计行程130余万公里,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36万余场次,观众总数达2.6亿人次,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为王府所用,普通百姓难以欣赏到歌舞。新中国诞生之初,这里的群众文化生活也极为单调,没有书籍,没有广播,各旗县文化馆组织的农牧民业余文艺宣传队人少力弱,无法承担到地广人稀的农牧区演出的重任。文化匮乏的生活,如同没有雨露滋润的牧场,不见生机。

1957年,内蒙古决定改造旗县文化馆,组建小型、流动、综合性文化工作专业队伍,名字就叫“乌兰牧骑”。蒙古语中,“乌兰”意为“红色”,“牧骑”意为“嫩芽”,合起来引申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当年6月17日,第一支乌兰牧骑在苏尼特右旗成立,伊兰成为首批队员。她记得,全队9名演员半个多月编排了小剧《两朵红花》、好来宝《党的关怀》、舞蹈《挤奶姑娘》等节目,建队典礼后,便乘着马车奔赴基层演出,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蓝天当幕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那顺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美的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响,演员们点着煤油灯、汽灯、“火把灯”在农舍或蒙古包中间的土地上为农牧民演出。演出的一条跑裤好几个演员等着轮流穿,这个演员刚演完,衣服立刻换给另一个演员穿。待他们30多人演出结束后,便借用当地群众的马车将他们送到下一个演出点,晚上就借住在农牧民家中。“那时候,农牧民朋友特别欢迎我们,都希望我们住在他们家中。每次得知我们要去当地演出,都提前将地平整好。我们并没有正式的舞台,观众们很多时候都是围坐在草地上观看我们演出。唱着跳着,我们的表演就变成一个大聚会,观众们都会加入进来跟着我们一起唱一起跳。”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小型多样。

很快,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装备轻便灵活的“红色嫩芽”在辽阔的草原上遍地开花——内蒙古各地纷纷组建乌兰牧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提议,文化部1965年组织内蒙古3支乌兰牧骑代表队赴各省区巡回演出,轰动全国,赢得“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美誉。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60年来,乌兰牧骑用歌声琴音装点着草原、温暖牧民心送歌献舞

为民服务:一个出生50多天的婴儿在后台服装箱子上哭,妈妈在前台放声歌唱。看节目的牧民听到哭声,找到孩子,抱起来喂水、喂奶,演出结束后把熟睡的孩子送回母亲怀抱。这是著名歌唱家、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金花的经历。

“为老百姓送歌献舞,是我们的天职。”今年74岁的金花说,那时候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每年下乡演出七八个月,特别是被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看到人们由衷喜爱的神情,备受鼓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苏木乡、嘎查村、放牧点、田间地头、厂矿学校,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上万人的那达慕大会,他们演;比演员还少的牧民点,他们也演。下乡期间,队员们帮牧民剪羊毛、打草、拾粪,帮农民挖渠、筑路、收庄稼。与群众亲如一家人,但吃住“三不走”——水缸挑不满不走,院子扫不净不走,粮票钱交不齐不走。

“植根基层,情系观众。”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协会原副主席朱嘉庚说:“1965年我们到大庆油田演出,冰天雪地里,老队员牧兰一口气唱了10首歌,感动得‘铁人’王进喜站起来招呼大家不要鼓掌了,好让队员们喝口热水暖暖身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乌兰牧骑的。乌兰牧骑创作出的许多优秀剧目,如《顶碗舞》等,60年来,他们继承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优秀艺术,创作演出了大量的反映内蒙古农村牧区新人、新事、新风貌的歌舞、戏曲、蒙古剧和各类曲艺节目,这些节目,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生活气息,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也迎得了全国以及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广大观众的喜爱。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同时锻炼和造就了一批,造谐很高的人民艺术家。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乌兰牧骑,蒙语意为“红色的嫩芽”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1日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习近平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习近平表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1957年,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近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22日 01 版)


整理/西乌珠穆沁旗旅游发展服务中心

运营/内蒙古西乌新牧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