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文藝團隊。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烏蘭牧騎下鄉演出途中

1957年6月,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草原上,至今已走過60年發展歷程。由創建初期一駕馬車上十幾個人的文藝輕騎隊,發展到今天的75支隊伍3000多名隊員。60年來,他們累計行程130餘萬公里,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36萬餘場次,觀眾總數達2.6億人次,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新中國成立前,內蒙古為數不多的民間藝人為王府所用,普通百姓難以欣賞到歌舞。新中國誕生之初,這裡的群眾文化生活也極為單調,沒有書籍,沒有廣播,各旗縣文化館組織的農牧民業餘文藝宣傳隊人少力弱,無法承擔到地廣人稀的農牧區演出的重任。文化匱乏的生活,如同沒有雨露滋潤的牧場,不見生機。

1957年,內蒙古決定改造旗縣文化館,組建小型、流動、綜合性文化工作專業隊伍,名字就叫“烏蘭牧騎”。蒙古語中,“烏蘭”意為“紅色”,“牧騎”意為“嫩芽”,合起來引申為“紅色文化工作隊”。當年6月17日,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成立,伊蘭成為首批隊員。她記得,全隊9名演員半個多月編排了小劇《兩朵紅花》、好來寶《黨的關懷》、舞蹈《擠奶姑娘》等節目,建隊典禮後,便乘著馬車奔赴基層演出,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藍天當幕地當臺,隨時隨地演起來。”那順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沒有精美的舞臺,沒有燈光,沒有音響,演員們點著煤油燈、汽燈、“火把燈”在農舍或蒙古包中間的土地上為農牧民演出。演出的一條跑褲好幾個演員等著輪流穿,這個演員剛演完,衣服立刻換給另一個演員穿。待他們30多人演出結束後,便借用當地群眾的馬車將他們送到下一個演出點,晚上就借住在農牧民家中。“那時候,農牧民朋友特別歡迎我們,都希望我們住在他們家中。每次得知我們要去當地演出,都提前將地平整好。我們並沒有正式的舞臺,觀眾們很多時候都是圍坐在草地上觀看我們演出。唱著跳著,我們的表演就變成一個大聚會,觀眾們都會加入進來跟著我們一起唱一起跳。”他們不僅能在臺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臺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烏蘭牧騎的節目多為自編自演,以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小型多樣。

很快,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裝備輕便靈活的“紅色嫩芽”在遼闊的草原上遍地開花——內蒙古各地紛紛組建烏蘭牧騎。他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注,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提議,文化部1965年組織內蒙古3支烏蘭牧騎代表隊赴各省區巡迴演出,轟動全國,贏得“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美譽。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60年來,烏蘭牧騎用歌聲琴音裝點著草原、溫暖牧民心送歌獻舞

為民服務:一個出生50多天的嬰兒在後臺服裝箱子上哭,媽媽在前臺放聲歌唱。看節目的牧民聽到哭聲,找到孩子,抱起來喂水、餵奶,演出結束後把熟睡的孩子送回母親懷抱。這是著名歌唱家、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蘭牧騎第一代隊員金花的經歷。

“為老百姓送歌獻舞,是我們的天職。”今年74歲的金花說,那時候條件艱苦、設備簡陋,每年下鄉演出七八個月,特別是被牧民群眾親切地稱為“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看到人們由衷喜愛的神情,備受鼓舞。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烏蘭牧騎“以人民為中心”,蘇木鄉、嘎查村、放牧點、田間地頭、廠礦學校,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上萬人的那達慕大會,他們演;比演員還少的牧民點,他們也演。下鄉期間,隊員們幫牧民剪羊毛、打草、拾糞,幫農民挖渠、築路、收莊稼。與群眾親如一家人,但吃住“三不走”——水缸挑不滿不走,院子掃不淨不走,糧票錢交不齊不走。

“植根基層,情繫觀眾。”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協會原副主席朱嘉庚說:“1965年我們到大慶油田演出,冰天雪地裡,老隊員牧蘭一口氣唱了10首歌,感動得‘鐵人’王進喜站起來招呼大家不要鼓掌了,好讓隊員們喝口熱水暖暖身子。”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烏蘭牧騎的。烏蘭牧騎創作出的許多優秀劇目,如《頂碗舞》等,60年來,他們繼承弘揚民族文化遺產和民間優秀藝術,創作演出了大量的反映內蒙古農村牧區新人、新事、新風貌的歌舞、戲曲、蒙古劇和各類曲藝節目,這些節目,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濃郁的民族特點、地區特點和生活氣息,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也迎得了全國以及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廣大觀眾的喜愛。曾多次在全國獲獎,同時鍛鍊和造就了一批,造諧很高的人民藝術家。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烏蘭牧騎,蒙語意為“紅色的嫩芽”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1日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紮根基層、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

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從來信中,我很高興地看到了烏蘭牧騎的成長與進步,感受到了你們對事業的那份熱愛,對黨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習近平指出,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第一支烏蘭牧騎就誕生在你們的家鄉。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習近平表示,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在新時代,希望你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的蒙古語原意是“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具有“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等職能,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1957年,蘇尼特右旗建立了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目前,內蒙古草原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近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16名隊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彙報烏蘭牧騎60年來的發展情況,表達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作貢獻的決心。(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2日 01 版)


整理/西烏珠穆沁旗旅遊發展服務中心

運營/內蒙古西烏新牧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