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功臣名將究竟有沒有得到“好下場”?

《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有這麼一段刻石文字: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應為隗狀)、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議於海上。

排序順序是:

列侯、倫侯、右丞相、左丞相、卿、五大夫。

都是神馬玩意兒?

改徹侯為列侯竟然是秦始皇乾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讀史者都以為二十等爵位最頂端的“徹侯”改名“列侯”是為了避諱,還是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

然而,《裡耶秦簡》中的一塊板牘徹底推翻了這個“常識”

承令曰承製,王室曰縣官,公室曰縣官,內侯為輪侯,徹侯為列侯……莊王為泰上皇 邊塞曰故塞,毋塞者曰故徼……王遊曰皇帝遊,王獵曰皇帝獵。(《裡耶秦簡8-455號》)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規範天下用詞的時候,徹侯已經更名為列侯,原本的內侯更名為輪侯,也即《史記》中所見的“倫侯”,在這之前,此處的倫侯記載可謂僅見。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功臣名將究竟有沒有得到“好下場”?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秦始皇,事實上,秦始皇廢除了冕旒服制,這身衣服是錯的

內侯,在漢稱“關內侯”,是二十等爵中僅次於列侯的“顯爵”。

再來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排序,丞相名列“倫侯”之下,也即“列侯”、“倫侯”這種封君地位尊於丞相,這在西漢初年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自蕭何開始,漢丞相都是列侯之尊,哪怕漢武帝時代的公孫弘起於布衣,也要封侯補位。

由此可見,丞相=列侯的“故事”在秦始皇的時代是不存在的,而列侯所代表的“軍功勳貴”集團,在秦始皇的時代並不與行政系統的權力直接掛鉤,

反過來想,這個排序也意味著秦帝國至少有5位地位在丞相之上的列侯、倫侯並沒能擔當丞相、御史大夫這樣的三公高官。

再直白一點,就是給予功臣“封侯”這樣的爵位頂點,就已經是“酬功”的極限,以“相位”相贈,“分享”政權,根本就不在秦始皇的考慮範圍內。

事實上,《史記》中的幾條關於李斯的“略顯矛盾”的記載,也展示了類似的原則。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二世元年)春,二世東行郡縣,李斯從。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從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焉: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刻石,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遂至遼東而還。

刻石的細節多說無益,只看排序:

丞相李斯、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某(不知姓氏)德。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功臣名將究竟有沒有得到“好下場”?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李斯

可是就在此篇中,另有一處:

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

秦與漢初都以右丞相為尊,故而馮去疾排位在左丞相李斯之前,但這和二世元年的刻石詔書排序完全相反,為啥?

丞相李斯沒有軍功也得封侯之賞

答案在《史記·李斯列傳》裡藏著:

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趙高在秦始皇駕崩、二世未繼位時稱李斯為“君侯”,可見,此時李斯已然封侯,排位遵照封君高於丞相的原則,自然高於馮去疾。

《史記·李斯列傳》還記載了李斯具體的爵級:

(趙高曰)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

所謂“通侯”,即“徹侯”的別稱,說明在秦始皇死前已經封李斯為列侯,而趙高所說的,也揭露了一個事實,就是李斯這個“通侯”只有“通侯之印”而沒有“通侯之國”,也就是說沒有真正封茅建國,所以才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懷侯印而歸故鄉。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功臣名將究竟有沒有得到“好下場”?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李斯即將被腰斬

而非“歸國”、“之國”、“就國”,因此這個封君只能是有名無實的“虛封”。

推而廣之,之前列名秦始皇刻石的列侯、倫侯們,應該也只是“虛封”,而哪怕這種“虛封”,在趙高的口中,也是非常不牢靠的:

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這句話蘊含的信息量實在血腥,讓人不忍想象,直接涉及了兩部分人:

1,罷免的丞相;

2,封君的功臣。

秦代史書記述簡略,我們可見的也只有《史記》中一鱗半爪的敘述,而趙高的這句勸告之詞,如果是純粹的誇大其詞,也就不可能起到說服的作用,故而或許本就是真相的一部分。

先說功臣。

《琅邪刻石》所見的5位封君中,我們比較熟悉,史書記載多些,可以略作考證的,就只有王離、王賁所在的王氏,以及馮毋擇所在的馮氏。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

秦始皇二十六年,盡並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王離擊趙的時間,當在秦二世二年九月(公元前208年,因秦以十月為歲首,當年又為閏九月,此時已為二世二年年底)之前,其祖、父已全部不在人世,而他本人,按照《史記·李斯列傳》的記載,在秦始皇死去之時,在蒙恬部下任“裨將”。

鉅鹿之戰的問題,三解另文探討,這裡先說說王離的“列侯之尊”。

王翦、王賁的侯爵到底有沒有人繼承?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將,擊破周章軍而走,遂殺章曹陽。二世益遣長史司馬欣、董翳佐章邯擊盜,殺陳勝城父,破項梁定陶,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章邯此前為少府,自破周章(周文)為將開始,連敗陳勝、項梁,然後移師北上鉅鹿。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功臣名將究竟有沒有得到“好下場”?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章邯,之前的職務是“少府”,略等於清朝的“總管內務府”,不是武職

而《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是:

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

注意,這個“令”字,也就是說,章邯是王離的上級,對他有管轄權和指揮權。

儘管有不少人指出,琅邪刻石中的武城侯王離應為王翦,也就是通武侯王賁的父親,秦將王離的祖父,但是,在二世二年的王離,父祖盡死的情況下,兩個列侯爵位起碼應該繼承一個吧?

這樣一個位在丞相之上的“列侯之尊”,又怎麼會屈居章邯之下呢?事實上,他還曾在蒙恬之下,任“裨將”,《史記》在提及他的作戰和被俘過程中,無非是以“秦將”一筆帶過,完全沒有觸及他作為秦帝國僅有的幾個“列侯”高爵的特殊性。

結合之前趙高的說法,我們只能理解為王翦、王賁的“功臣封爵”根本沒得到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