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沙河看古石樓吧,有了直達公交車!

12路的公交車時間表

到沙河看古石樓吧,有了直達公交車!

在河北邢臺沙河市的太行山腳下,一座叫王硇的小村子格外引人注目。

到沙河看古石樓吧,有了直達公交車!

(王硇一角/李自岐攝)

不同於當地村莊常見的磚砌泥頂的四合院建築,王硇村到處是鱗次櫛比的古石樓。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院落就達130餘處。要說在太行山區,石頭建築原也不鮮見,但王硇村卻卓爾不群:紅石條牆搭配拱脊青瓦罩頂,既有北方的豪邁,又不失南方之婉約。

到沙河看古石樓吧,有了直達公交車!

(俯瞰石寨/韓俊傑攝)

這樣的建築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史載,明永樂年間,官居鎮京總兵的王得才因所押運的“皇綱”被劫,帶家人輾轉逃難於此,子孫後代繁衍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硇是山的高處,王硇則是王姓家族居住在這裡。”當地人說。王得才是四川省成都府兩崗村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王硇村建築兼具南北之風格。

到沙河看古石樓吧,有了直達公交車!

(古階石道/李自岐攝)

經村裡人世代營建,王硇村裡兼有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明代建築外牆比較粗糙,裡齊外不齊。後期建築則外牆平整光亮,並採用白灰勾縫。”當地人介紹。

或許是逃難到此的緣故,王硇村的房屋建築特別注重防禦和預警的作用。在王硇村,沒有一條筆直的街道,沒有一條死衚衕,此外,家家戶戶都有明門、暗門相通,從村裡任何一戶人家都能夠走到其他戶家中。時過境遷,這些暗門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但依稀可見古人在存亡絕續之時的用心良苦。

“詩書丹桂根,勤儉黃金本”“東園圖書,西宅翰墨”“文章江海,書籍林泉”……在王硇,一副副紅底黑字印在大門上的對聯,透露著這座小山村濃厚的文化底蘊。“前面的鄰居蓋房時向前凸出了一些,後面蓋房的人家就將自家外牆凹了進去,這麼做是為了保證村裡人農耕及紅白喜事行走。”當地人說,桐城有“六尺巷”的故事,而王硇村裡也有這條“伸屈巷”,告誡人們凡事要以寬容為本。

王硇村還是一座有著紅色記憶的村莊。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十三團和先遣支隊先後開赴沙河縣開展抗日活動,而曾任一二九師師長和政委的劉伯承、鄧小平在此指揮過戰鬥。如今,王硇村仍保存有劉伯承、鄧小平居住地及抗日縣政府舊址。平漢縱隊司令員範子俠將軍犧牲後,安葬於距離村子不遠的封巒寺旁。

早些年,靠著辦工廠、開礦山,王硇村集體每年有幾百萬的收入,但環境汙染讓村裡發展難以為繼。後來,村班子集體到南方的鄉村轉了一圈,才發現自己就守著“金飯碗”,並很快將旅遊提上日程。

如今,外地的遊客越來越多,也讓村裡的農家樂遍地開花,許久不拉磨的毛驢又重新派上了用場,碾出的小米滿眼金黃。不僅如此,杏仁菜、薄皮核桃、老粗布、納底兒鞋等特產也插上了電商的翅膀,飛出了太行山。

到沙河看古石樓吧,有了直達公交車!

(閒話女紅/李自岐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