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形狀像游魚,頭東尾西,村中到處是石頭,滿眼是文化

在太行山中,坐落著一個閉塞群山中,南低北高、東伏西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的村莊,其形狀細長,像條頭東尾西的游魚。從選址到村莊的建築,無不是精心策劃的。村中到處是石頭,滿眼是文化。鄉政府在本村東頭,全村共有石頭房舍4000多間,石板街道3700餘米,石井窯池1000有餘、石頭碑碣200多塊,石頭用具2000多件,在村裡還建立了石頭博物館,是個不折不扣的石頭村。

村莊形狀像游魚,頭東尾西,村中到處是石頭,滿眼是文化

於家石頭村博物館

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建築是清涼閣,坐落於村東頭,是一座三層樓閣,據傳是于謙後人於建春一人所建,令人奇特的是整個樓閣不打根基,不填輔料,以天然岩石為基礎,旱地拔起,石料不經雕琢,雕樑沒有畫棟,一派粗狂奔放,敦厚古樸之意。村中,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隨處可見。古村古景風采依舊,明清建築完好無損。石頭村原名“於家村”,因石頭多習慣上稱石頭村。村中300多個四合院無一雷同,各有神韻。當初除大門的設置有一定的規矩外,其餘各家各戶可按自己喜好修建。沒有約束,造就了高低寬窄不一的石頭建築群體。古式門樓、黑漆大門與簡易木門相鄰,深宅大院與柴門相連,古廟古閣點綴其間的獨特街景。

村莊形狀像游魚,頭東尾西,村中到處是石頭,滿眼是文化

清涼閣

據記載:於家村人是明代景泰年間兵部尚書于謙的後代,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不思于謙保衛北京有功,卻以“意欲”這樣一個類似“莫須有”的罪名將於謙“棄市”,並抄沒家產,家人充軍。據村裡老人講:當時於家後裔避難到晉冀交界處,成化年間于謙的長孫於有道因生活所迫遷居到現在的於家村。於氏先人來到這裡後,利用山裡的石頭做建材,在這裡開山鑿石,壘屋蓋房,世世代代居住耕耘在這裡。歷經26代,500餘年,形成了現在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牆石路、石桌石磨的石頭村。

村莊形狀像游魚,頭東尾西,村中到處是石頭,滿眼是文化

廉政長廊

據記載:於家村人是明代景泰年間兵部尚書于謙的後代,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不思于謙保衛北京有功,卻以“意欲”這樣一個類似“莫須有”的罪名將於謙“棄市”,並抄沒家產,家人充軍。當年于謙之子隱居井陘南峪,留有於有道、於東道、於南道三子。明成化年間於有道舉家遷到白廟山下,靠自己的力量修梯田、雕石器、蓋石房,營造“於家村”。清乾隆年間於家村達到鼎盛時期,於有道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是第24代傳人了,這裡建有於氏宗祠。

如今,“天路”橫穿村北而過,改變了出行困難之境。歷年來隨著保護修繕,加上合作好夥伴的資金注入,散發著奇特、古樸誘人氣息和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石頭村,吸引著廣大觀賞者,造福著一方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