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沙河看古石楼吧,有了直达公交车!

12路的公交车时间表

到沙河看古石楼吧,有了直达公交车!

在河北邢台沙河市的太行山脚下,一座叫王硇的小村子格外引人注目。

到沙河看古石楼吧,有了直达公交车!

(王硇一角/李自岐摄)

不同于当地村庄常见的砖砌泥顶的四合院建筑,王硇村到处是鳞次栉比的古石楼。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院落就达130余处。要说在太行山区,石头建筑原也不鲜见,但王硇村却卓尔不群:红石条墙搭配拱脊青瓦罩顶,既有北方的豪迈,又不失南方之婉约。

到沙河看古石楼吧,有了直达公交车!

(俯瞰石寨/韩俊杰摄)

这样的建筑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史载,明永乐年间,官居镇京总兵的王得才因所押运的“皇纲”被劫,带家人辗转逃难于此,子孙后代繁衍至今已历二十四世。“硇是山的高处,王硇则是王姓家族居住在这里。”当地人说。王得才是四川省成都府两岗村人,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王硇村建筑兼具南北之风格。

到沙河看古石楼吧,有了直达公交车!

(古阶石道/李自岐摄)

经村里人世代营建,王硇村里兼有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明代建筑外墙比较粗糙,里齐外不齐。后期建筑则外墙平整光亮,并采用白灰勾缝。”当地人介绍。

或许是逃难到此的缘故,王硇村的房屋建筑特别注重防御和预警的作用。在王硇村,没有一条笔直的街道,没有一条死胡同,此外,家家户户都有明门、暗门相通,从村里任何一户人家都能够走到其他户家中。时过境迁,这些暗门失去了往日的作用,但依稀可见古人在存亡绝续之时的用心良苦。

“诗书丹桂根,勤俭黄金本”“东园图书,西宅翰墨”“文章江海,书籍林泉”……在王硇,一副副红底黑字印在大门上的对联,透露着这座小山村浓厚的文化底蕴。“前面的邻居盖房时向前凸出了一些,后面盖房的人家就将自家外墙凹了进去,这么做是为了保证村里人农耕及红白喜事行走。”当地人说,桐城有“六尺巷”的故事,而王硇村里也有这条“伸屈巷”,告诫人们凡事要以宽容为本。

王硇村还是一座有着红色记忆的村庄。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三团和先遣支队先后开赴沙河县开展抗日活动,而曾任一二九师师长和政委的刘伯承、邓小平在此指挥过战斗。如今,王硇村仍保存有刘伯承、邓小平居住地及抗日县政府旧址。平汉纵队司令员范子侠将军牺牲后,安葬于距离村子不远的封峦寺旁。

早些年,靠着办工厂、开矿山,王硇村集体每年有几百万的收入,但环境污染让村里发展难以为继。后来,村班子集体到南方的乡村转了一圈,才发现自己就守着“金饭碗”,并很快将旅游提上日程。

如今,外地的游客越来越多,也让村里的农家乐遍地开花,许久不拉磨的毛驴又重新派上了用场,碾出的小米满眼金黄。不仅如此,杏仁菜、薄皮核桃、老粗布、纳底儿鞋等特产也插上了电商的翅膀,飞出了太行山。

到沙河看古石楼吧,有了直达公交车!

(闲话女红/李自岐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