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何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与村落以广东省开平市用于防卫的多层塔楼式乡村民居——碉楼而著称,历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纪20、30年代,碉楼鼎盛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表现了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开平侨民在南亚国家、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外开平人与其故里的密切联系。

开平碉楼与村落建筑分为三种形式:由若干户人家共同兴建的众楼,为临时避难之用,现存473座;由富有人家独自建造的居楼,同时具有防卫和居住的功能,现存1149座;以及出现时间最晚的更楼,为联防预警之用,现存221座。也可分为石楼、土楼、青砖楼、钢筋水泥楼。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匪为目的的当地建筑传统的最后繁荣。

2007年6月,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收录的遗产包括四组共计20座碉楼,是村落群中近1800座塔楼的代表。


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何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时间2007年6月28日早上8时35分左右,在新西兰基督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表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2000年开始启动。

开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洪水。建国前,开平境内盗贼峰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苦不堪言,有见及此,乃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欧美各国的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就多种多样。

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何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种:

钢筋水泥楼

这种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

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

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

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青砖楼

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

内泥外青砖:这种碉楼,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泥砖楼,不过,它在泥墙外表镶上一层青砖,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

内水泥外青砖:这种碉楼的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为坚固,但又比全部用钢筋水泥省钱,且保持美观的特点。

青砖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多的特点。

泥楼

包括泥砖楼和黄泥夯筑楼两种。泥砖楼是将泥做成一个个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筑泥楼时,往往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筑的碉楼是用黄泥、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 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城墙。这样夯筑而成的黄泥墙,一般有1尺多厚,其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墙相比。

石楼

即用山石或鹅卵石作建筑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却坚固耐用,这种碉楼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区。

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 建成后,确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特别是匪劫 赤坎中学那次,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开平县志》卷二十二),此事在县内及海外侨胞中产生极大影响。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 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经过共产党员关仲的艰苦工作,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百合虾边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关以文被选为农会会长,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碉楼“适楼”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各项活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一九一二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开平人民,特别是华侨、港澳同胞以及他们的家属,对碉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何会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