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郎中——陈天定

乡贤,一群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乡贤教化乡民、反哺桑梓,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构建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益。乡贤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不同乡贤在各自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历史上,龙文就走出了众多乡贤:他们或科举高中,叱咤政坛;或参加革命,缔造共和……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吏部郎中——陈天定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陈天定旧址

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号欢喜道人,世称慧山先生,龙溪县人(今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境内)。少聪颖,好韬略,慷慨有大志,与明大学上林釬是中表兄弟,并有师生之谊。其道德、文章多受林釬影响。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蓝田古石楼

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人,次年成进士。因不愿附和阉党,毅然放弃任官机会,和遭魏忠贤排斥的林釬一同回乡隐居。

天启七年五月,海盗刘三老、刘香等“二十四将”窥伺漳州,形势危急。郡守施邦曜知道天定有将略,邀请他共商防卫办法。天定应邀后,组织乡民进行操练,守卫城东阵地,并筑土堡于镇门两岸,与万松关成犄角之势。有一夜,“二十四将”乘小船潜入浦头。天定闻报,急率兵堵截,拦住退路。“二十四将”仓皇应战,勉强摸黑逃出,从此不敢内犯。是年,龙溪、海澄、漳浦、南靖、长泰大饥,饿殍遍地。天定捐资赈济,救活饥民无数。

同年八月,熹宗去世,信王朱由检即位;十一月,魏忠贤自缢。崇祯元年,尽除魏党。以前蒙冤受害者先后得到平反。天定受官行人,历迁吏部主事。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石楼内设有东西两井

崇祯九年(1636年),黄道周因反对杨嗣昌为兵部尚书被贬,江西巡抚解学龙荐道周获罪,黄、解二人被罢官下狱。思宗斥责为拉帮结派,扰乱朝政,遂追究党羽,株连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工部司务董养河、中书舍人文震亨,一起被捕入狱。至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兵败绝食死,道周召还,天定得释复职,后升至太常寺少卿。崇祯十六年,天定见朝廷政治日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作为,遂辞官回乡。次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入北京,崇祯自杀,明亡。天定痛心疾首,遂遁迹龙溪花山(今属华安县新圩乡),授徒讲学,后在朝天岩出家,往来花山良村间,终于贫困而死,葬鹤鸣铺(在今龙文区蓝田镇境内)。天定著有《慧山诗文全集》、《陈氏说书》、《太极图说参证》、《松石轩读史》、《慧眼山房书抄》等17种,多数散失,现存诗若干首及《慧眼山房说书》一部。

陈天定的诗大多是离乱之作,其意幽深悲苦。

《慧眼山房说书》思想颇清新,少有迂腐之谈,其“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等观点对当时的知识界很有影响。

陈天定隐居读书之所慧眼山房遗迹,常为后世文人墨士登临凭吊,今空山寂寂,山房早圮,坟墓亦荡然无存,而300多年来山乡故老犹尊称天定先生。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十七考生十八名中举”的故事

陈天定,字祝皇,又字慧生,号欢喜道人,世称慧山先生。公元1625年会试中式进士,官至太仆,东林狱兴,天定以黄石斋事株连人狱,获释后厌恶官场的陈天定携一铜瓦,一沉木关帝像循大山南下。当他回到福建龙溪华山村,看到这儿孩子挺聪慧,一时失意的他竟突发奇想在这儿办书院。书院就设在这芳山楼里,由于此楼建在山顶上,来回近一小时,避免了闲杂人员的干扰,极适合封闭式教学。当时村中有一贫困户,因孩子多,养不起,便送子来书院当书僮。陈天定倾平生所学的知识教育孩子。10年后,学生个个聪慧过人,书僮也天天跟着伴读。在赴考中,陈天定带着17名学生和书僮一同上路,路上,学生畅论诗文,并不时与书僮对诗。爱开玩笑的学生方进挑逗书僮:“你对诗对得不错,何不也报名参加考试。”挑行李的书僮想:自己在书院里伴读10年,那些书自己也背得滚瓜烂熟。再者自己一生来省城也许只有一次,机会不可失,何不也去试它一试。想到这儿,到考场后的他便偷偷地报了名,没想到也中举了。此举着实让陈天定吃惊不小。17考生18名中举,此美谈流传至今。

龙文乡贤 | 吏部郎中——陈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