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何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平碉樓與村落以廣東省開平市用於防衛的多層塔樓式鄉村民居——碉樓而著稱,歷史最早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到20世紀20、30年代,碉樓鼎盛的時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表現了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開平僑民在南亞國家、澳大利亞以及北美國家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海外開平人與其故里的密切聯繫。

開平碉樓與村落建築分為三種形式:由若干戶人家共同興建的眾樓,為臨時避難之用,現存473座;由富有人家獨自建造的居樓,同時具有防衛和居住的功能,現存1149座;以及出現時間最晚的更樓,為聯防預警之用,現存221座。也可分為石樓、土樓、青磚樓、鋼筋水泥樓。碉樓與周圍的鄉村景觀見證了明代以來以防匪為目的的當地建築傳統的最後繁榮。

2007年6月,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中國“開平碉樓與村落”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次收錄的遺產包括四組共計20座碉樓,是村落群中近1800座塔樓的代表。


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何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時間2007年6月28日早上8時35分左右,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市內,碉樓星羅棋佈,城鎮農村,舉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幾座,少者一村二三座。從水口到百合,又從塘口到蜆岡、赤水,縱橫數十公里連綿不斷,蔚為大觀。這一座座碉樓,是開平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見證,它不僅反映了僑鄉人民艱苦奮鬥、保家衛國的一段歷史,同時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一條別具特色的藝術長廊。可以說,開平作為華僑之鄉、建築之鄉和藝術之鄉,她的特色在碉樓上都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開平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開平碉樓鼎盛時期達3000多座,現存1833座,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在國內乃至在國際的鄉土建築中實屬罕見。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從2000年開始啟動。

開平現存的碉樓,大多是民初開始建立,建碉樓的本意不是讓人觀賞,而是御賊和走避洪水。建國前,開平境內盜賊峰起,洪澇不斷,民不聊生,不少華僑、歸僑、僑眷被害。苦不堪言,有見及此,乃在僑居國請人設計好碉樓藍圖,帶回家鄉建造。由於僑居歐美各國的影響,所以碉樓的建築風格和式彩就多種多樣。

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何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平碉樓種類繁多,若從建築材料來分,大致有以下四種:

鋼筋水泥樓

這種樓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華僑吸收世界各國建築不同特點

設計建造的。整座碉樓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鋼筋建成,建成之後,

極為堅固耐用,但由於當時的建築材料靠國外進口,造價較高,為節省材料,

也有的在內面的樓層用木閣組成。

青磚樓

青磚碉樓包括內泥外青磚、內水泥外青磚和青磚砌築3種。

內泥外青磚:這種碉樓,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泥磚樓,不過,它在泥牆外表鑲上一層青磚,這樣,不但美觀,而且可以延長碉樓的使用壽命。

內水泥外青磚:這種碉樓的牆,表面看上去是青磚建築,其實是裡、外青磚包皮,中間用少量鋼筋和水泥,使樓較為堅固,但又比全部用鋼筋水泥省錢,且保持美觀的特點。

青磚樓:全部用青磚砌成,比較經濟、美觀、耐用,適應南方雨水多的特點。

泥樓

包括泥磚樓和黃泥夯築樓兩種。泥磚樓是將泥做成一個個泥磚曬乾後用作建築材料。為了延長泥磚的使用壽命,工匠們在建築泥樓時,往往在泥磚牆外面,抹上一層灰沙或水泥,用以防禦雨水沖刷,從而起到保護和加固的作用。黃泥夯築的碉樓是用黃泥、石灰、砂、紅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為原料,然 後用兩塊大木板夯築城牆。這樣夯築而成的黃泥牆,一般有1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牆相比。

石樓

即用山石或鵝卵石作建築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卻堅固耐用,這種碉樓數量極少,主要分佈在大沙等山區。

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盜匪”,“非此則牛豬穀米不能保存,婦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數家或數十家建一樓”(《開平縣誌》卷二十三)事實上,碉樓 建成後,確在保護僑眷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起過不小作用,特別是匪劫 赤坎中學那次,在鷹村碉樓探照燈掩射配合下,“鄉團堵截擒譚欽及匪徒十一人,置於法,人心大快”(《開平縣誌》卷二十二),此事在縣內及海外僑胞中產生極大影響。

開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為阻止日寇開闢四邑直通兩陽之捷徑——由新會、江門出廣州,連結成一條由南路向廣州撤退之交通線,起過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出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靠東 龍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陸交通之要衝,地勢險要。1912年,司徒氏人為防盜賊而建此樓。樓高7層19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設有長方形槍眼,第六層為瞭望臺,設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氏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裡。1945年7月16日,日寇為了打通南路幹線以便撤退,從三埠分兵三路直撲赤坎鎮,國民黨軍隊聞風而逃。司徒 氏四鄉自衛隊的勇士們憑據南樓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17日赤坎淪陷。是日晚, 日軍從陸路包圍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 自衛隊部分隊員在激戰中突圍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濃、司徒炳等7名隊員堅守南樓,戰鬥7天7夜,重創日軍。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支砸毀,在牆上寫下遺言:誓與南樓共存亡。日軍久攻不下,調來迫擊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擊,但因樓房堅固,不能奏效。最後,滅絕人性的日寇向南樓施放了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押赴赤坎司徒氏圖書館的日軍大本營,施以酷刑後殘暴殺害,並將烈士遺體斬成數段拋入江中。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召開追悼大會,開、恩、臺、新四邑3萬多人參加了大會,足見烈士的英勇事蹟深得人心。

開平境內不少碉樓在各個革命階段,黨開展的革命活動中起過積極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經過共產黨員關仲的艱苦工作,開平第一個農民協會——百合蝦邊農民協會宣告成立,關以文被選為農會會長,他經常利用自己的碉樓“適樓”與委員們研究農會事務,開展各項活動。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在塘口區以敬鄉慶民裡謝創家的碉樓“中山樓”開會宣告成立。謝創被推選為特支書記,會上,確定以抗日救亡為中心,領導開平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鬥爭進入新的階段。“中山樓”是謝創同志的父親謝永珩先生於一九一二年興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一度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中共開平特別支部、區工委、縣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廣東省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均曾在“中山樓”設立,各種革命活動的研究、佈置,都在這個碉樓裡進行。因此,這個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基於上述種種原因,開平人民,特別是華僑、港澳同胞以及他們的家屬,對碉樓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何會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