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話說渭南|倉頡和張家船的傳說

張家船,古渡口,靠洛河,近陽武,世世代代敬倉公。

這是流傳於張家船一代的民謠。簡單的幾句民謠,卻飽含了張家船人對倉頡的崇拜和懷念,也常引起了人們關於倉頡和張家船的傳說故事。

張家船是洛河一個古渡口,是洛川、宜君幾縣和北塬、縱目、史官三鎮通向白水縣城的主要碼頭。相傳,很久以前,洛河水深浪猛,搭橋不易。於是當地張姓人家便造了幾隻大船來回擺渡,便有了渡口和張家船的村名。這裡多年生意十分紅火,有客店,有飯館,有商鋪,也是白水通往陝北的一個交通要津。在革命年代,好多革命志士、游擊隊員、紅軍戰士,都由此往來紅區和白區。如今這個村已沒有一戶張姓,全村都姓趙。據說,趙姓人家居住這裡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以致白水、洛川好多村的趙姓都承認其根在張家船。張家船村西至今還有幾百年前一通趙氏祖碑,記述了張家船趙姓的繁衍和遷徙。證明了趙姓在此歷史悠久,而趙之前的張姓則更早更早,已無法考究。張以前是姓什麼,更無法追根溯源。但有一條,倉頡當年生活在這裡的傳說故事,是世世代代綿延不絕。

張家船是洛河邊一個十分古老的村落,相傳最遠可追溯到黃帝時代。那個時期,這裡屬陽武部落領域,它和陽武的倉聖梁、鳥羽山連成一片,溝壑相通,山峰相連,田陌相交,森林茂密,泉水溪流,百鳥飛翔,鳥語花香。倉頡造字的曬書檯,就在張家船地盤。後來陽武國消失了,張家船成了曾是陽武國京城——陽武村的範圍。而今,張家船又和陽武村組成了新的陽武行政村。所以當地老人自豪地說:“倉頡是陽武人,也是張家船人。”因此,這裡的人傳說,張家船是倉頡從小就常來常往之地。倉頡在此學打獵、學種地、學游泳、學捕魚。這裡是倉頡兒時的樂園。倉頡的很多發小就傍山依水,住在張家船上下左右。他們經常和倉頡在一起爬山打獵,賞雪捕鳥。倉頡造字,發小們獻計獻策,給他送吃送喝。老人們傳說的有眉有眼。當年,還有好多好多倉頡與發小,與鄰居們活動過的遺蹟。可惜年代久了,遺蹟不是滅失,就是被人遺忘,現在存在的已經很少很少了。其中有曬書檯、老橋蓋、乾坤彎等幾處仍然留在張家船周邊。

當年洛河水位高,河床也高,曬書檯的位置幾乎和張家船村在相同的水平線上。傳說,倉頡那時已住進了造字的石樓。他完成了造字大業,便奉黃帝之命,到全國傳播文字。他在石樓做好準備,然後準備從曬書檯下渡河上路。不料,上游發了大水,把倉頡的東西衝走。雖經倉頡與隨行人員拼命打撈,仍然損失過半。倉頡只好將所剩者打撈放到曬書檯晾曬,並在曬書檯搭起棚舍,安營下寨,修補落水的字,補充失去的字,再創造一批新文字,從此這個臺才有了曬書檯的名字。大概準備了兩年多。也就是說,倉頡在曬書檯就住了兩年多。那時曬書檯周邊就住滿了張家船的先民。先民們在這裡種地、養羊、養豬、打獵。至今在曬書檯附近還有先民留下兩個石槽,石槽邊還有倉頡曾用過的倉頡泉。只是時間久了,汙泥擁塞,不臨其境,都看不見。

倉頡在曬書檯期間,好多人都喜歡到這裡看倉頡整理字和創造字,聽倉頡講解字,向倉頡求做人治世創業之道。好些人每天把孩子帶來,聽倉頡教字。於是這裡成了陽武國最熱鬧的去處,你來我往,川流不息,以曬書檯為中心的張家船儼然成了部落的中心,成了教字育兒的學校,成了好多新文字產生的地方。後來,倉頡到四方傳播文字,曬書檯也漸漸降溫了。再後來,經過幾千年的變遷,河水侵襲,河床下降,曬書檯成了懸在半山的孤臺,張家船的村民也逐漸從高處搬到降低了的河邊居住。曬書檯便荒涼了、冷落了,以至雜草叢生。只是張家船人們愛文字,愛讀書的好習慣卻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好些村民仍在逢年過節到曬書檯焚香祭拜,以示對倉頡的崇敬和懷念。

講到老橋蓋,神話的傳說有著豐富的想象。老橋蓋是洛河兩岸各生出兩片巨石,據說是老天爺為了照顧倉頡之母隔河看望兒子而有意生出。巨石在漸長,只差一步之遙。如果有誰能講些吉利的話,定會長到一起。老太婆經常從這裡過河,去石樓看望兒子造字。她感到好像石橋在長,但又覺得不可能,這時有兩個放羊的孩子路過,老太婆很焦急地問這兩個孩子:“你看這石頭在長嗎?”孩子從來沒觀察過,就順口說:“我看沒長!”老太婆很不開心,又問:“你說這兩邊將來能長到一起嗎?”兩個孩子說:“不可能!”於是破了吉星,壞了天意。從此,老橋蓋之石就停止了生長。老人們都認為:當初這兩孩子如果說:“能!”說不定這兩個石頭就連在一起了,就成了一個天然的石橋,我們過洛河就方便得多了。每每講起這個故事,人人都深深嘆息,深表遺憾。

倉頡離開了曬書檯,但張家船的人世世好學的精神卻永遠地流傳了下來。張家船後來出了很多讀書人,好多有用之才包括從張家船搬遷走的人家,如趙子健就是一位典型。此人不但事業有成,而且十分敬重倉頡。1919年,倉頡廟最後一次大修,就是趙子健經手辦的。抗日時期,他還負責修了倉頡墓的圍牆,負責組織起倉頡廟十大社。所以在修葺倉頡廟的十六通碑紀念碑中,他一個人就三通有名。張家船村內讀書之風很盛,1949年之後,有很多張家船人在外工作,致力於國家建設和發展。甚至有一家父子幾代從教,幾代當校長。直到現在,張家船人仍念念不忘曬書檯。

從張家船經洛河南岸西行,有一道水稱乾坤彎。據說,這道乾坤彎是倉頡造字時劃出的形,表示了陰陽,表示了天地,表示了上下,成為他造字的規範。從乾坤彎再向西,就到了造字的石樓溝。村內幾位老人說,相傳天神曾派石豬石羊來幫倉頡修石樓。張家船的人家,年年都樂意到石樓溝弔祭石樓,紀念造字的先人。

趙文孝(72歲)、趙廣印(83歲)、趙仲坤(70歲)口述王孝文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