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40人|魯冠球 藏在萬向節裡的企業家精神

前言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改革開放就像一股從未停歇的力量將中國人民推向了自強自信的道路。“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這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年期許。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改革之路,沒有一天不發揚著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爭先精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宣示,“中國改革的領域將更廣、舉措將更多、力度將更強”,“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掀起一場打造改革開放升級版的歷史性變革。

只有回首過去,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站在歷史的新徵程上,特推出“改革開放40年40人”專欄,以不同代際、不同領域的40位代表性人物,致敬波瀾壯闊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回想我們這代人的創業夢,從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東躲西藏,到在計劃經濟夾縫中‘野蠻生長’,再到改革開放中‘異軍突起’,以及全球化中無知無畏闖天下,可以說是跌宕起伏。”2017年9月26日,魯冠球在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後,“心情難以平靜”,連夜寫下並發表署名文章《時代契機 我們沒有理由錯過》。

一個月後,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代表人物之一、萬向集團創始人在杭州蕭山家中溘然長逝。魯冠球的萬向集團,脫胎於他的起家產品萬向節,汽車中十分不起眼的一個小配件,並將之做到全球規模第一。48年間,他以“奮鬥10年添個零”、年均25.89%的增長業績,把一家曾用廢鋼管、舊鐵線作原料,生產船釘、鐵耙、犁刀的農機廠,經營成為擁有4萬名員工,營收超千億、利潤過百億的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

雖然魯冠球辦廠的時間比改革開放還要早上10年,但是他終其一生的創業夢想與實踐,都與時代的進程密切相連。魯冠球的創業史,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篳路藍縷的縮影。

從田野走向世界

“從田野走向世界的農民的兒子”,這是萬向集團官網對魯冠球的描述。

1945年,魯冠球出生於浙江錢塘江邊的寧圍童家塘的鄉村,不到9歲就開始幹農活,真正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滋味。“靠天吃飯不保險,我以後要當工人賺錢!”15歲時,讀初中的魯冠球被迫輟學,經親戚推薦到蕭山縣鐵業社當打鐵學徒。三年後就因人員精減而被打發回家。1969年,國家批准每個人民公社可以開辦一家農機廠。得知這一消息後,24歲的他變賣了全部家當籌集了4000元,帶領6個農民創辦了寧圍公社農機廠。

魯冠球辦廠,可以說真是從一窮二白起家。工廠沒有地方買原材料,他蹬著一輛破自行車每天過江到杭州城裡,走街串巷地收廢舊鋼材,有時候就蜷在一些國營大工廠的門外一整天,有廠裡不要的廢鋼管、舊鐵線扔出來,就寶貝一樣地揀回去。

到1978年,雪球慢慢滾大,魯冠球的工廠竟已有400人,年產值300餘萬元,廠門口掛著“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寧圍失蠟鑄鋼廠”四塊牌子,到這一年的秋天,他又掛上了“寧圍萬向節廠”。四周的農民恐怕沒有幾個弄得清楚失蠟鑄鋼、萬向節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後來人看來,從農作耕地到初級工業化之間,魯冠球似乎已經在費力地搭建自己的企業基石。1980年,魯冠球又將廠門口四塊牌子摘掉三塊,只保留“蕭山寧圍公社萬向節廠”,從此專注於此。1983年,“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口號提出,肯定了非國有企業家存在的合理性,他抓住機會,成為蕭山縣承包企業的第一人。1984年,美國舍勒公司“相中”萬向,萬向產品自此走出國門。

1988年,魯冠球以1500萬元向鎮政府買斷萬向節廠一半股權,萬向搖身一變成為當時還頗受爭議的“民營企業”。

1992年,浙江萬向集團公司掛牌成立。兩年後,萬向錢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

此後,面對洶湧而來的國際化大潮,魯冠球更進一步抓住機遇:1994年,萬向美國公司註冊成立,這是魯冠球為整合海外資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隨後,萬向美國公司收購了QA1公司的股份;2000年由於舍勒公司經營不善,萬向整體收購了這家當年第一次將萬向領向國際市場的公司。2001年8月28日,萬向又收購美國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I公司,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2013年,萬向又正式收購美國A123系統公司,在業界引起巨大反響。此時的萬向,已從一個萬向節廠家蛻變為從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統模塊供應的世界級汽車零部件企業。

1985年,美國的《商業週刊》以《中國新時代的英雄》為題報道了魯冠球和他的萬向節廠,這是魯冠球第一次出現在海外新聞媒體上。五年後,他成為美國《新聞週刊》雜誌的封面人物。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他還贏得了《華爾街日報》以“國家英雄式人物”為定義的讚譽。

2016年胡潤富豪榜,魯冠球家族以550億元排在汽車富豪榜首位。不過,他的危機感從未消除過。“晚上做夢,夢見企業破產,一下從床上跳起來。”他曾說,“沒有這個緊迫感是不行的。”在魯冠球的追悼會上,兒子魯偉鼎在悼詞中評價父親:“面對最大困難時,他最樂觀;面對最多風光時,他最謹慎。”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執著的民族汽車夢

跟其他改革典型不同的是,面對鮮花、榮譽,這個修車匠出身的中年人從來沒有頭腦發熱過。魯冠球拒絕把工廠的總部搬進杭州城,在萬向節之外,他唯一感興趣的就是汽車製造。又或者,萬向節也是他汽車夢的一部分。

1979年,《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讓魯冠球敏銳地判斷,中國將大力發展汽車業。汽車做不了,他決定集中力量生產一個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已經在做的產品:汽車傳動軸與驅動軸的連接器。

在他老宅的牆壁上,從早年間起就掛著一個碩大的鏡框,裡面是一張豐田汽車的圖片。魯冠球說,每次看到這張圖他就會受到刺激,“為什麼到處跑的不是中國車?”

2003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再次提及造車夢,“做夢都想,但實力還不夠。等條件好了,一定做汽車。我這一代做不了,兒子也要做汽車。”

為實現這個夢想,魯冠球一直循序漸進,穩紮穩打。除了堅守汽車零部件製造的核心業務,早在1999年就成立電動汽車項目組,定下了“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路線。隨後幾年,萬向逐步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等,並研製出電動轎車、電動公交車。魯冠球曾說:“很想做大事,但是實力不夠,只能從小事做起。”造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整車,並且是新能源汽車,一直是他心心念唸的“大事”。

2016年,萬向集團還曾宣佈,今後5-7年間,計劃投資2000億元,建設面積為8.42平方公里的萬向創新聚能城,這其中,新能源汽車佔據著重要的份額。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12月15日,萬向集團“年產50000輛增程式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批准,成為國內第6家成功拿到獨立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魯冠球終於圓夢。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堅守48年的企業家精神

在工作之餘,魯冠球把很多時間花在讀書和學習上。他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學畢業,可終其一生都保持著學習的習慣。魯冠球有一位秘書,每天專門為他準備剪報和資料。在大學教授的輔導下,魯冠球提出了“企業利益共同體”的新概念,在一篇發表在《求是》上的文章中,他直言:“國營企業的整體素質比鄉鎮企業高,技術力量比鄉鎮企業強,為什麼有些國營企業經濟效益反而低於鄉鎮企業?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相當一部分國營企業在推行承包責任制的實踐中,並沒有真正解決兩權分離的問題,在分配形式上沒有徹底打破‘大鍋飯’,還沒有確立職工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而鄉鎮企業在這些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1988年10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研討會上,魯冠球發言:“承包應該是全權承包,應該將自主權充分地交給企業,如果沒有人事權、投資權,企業就無法到市場上去競爭,無法打入國際市場。”

魯冠球已經看到了承包制的侷限性,它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職工及經營者對資產的終極要求。他所經營的萬向節廠在資產關係上屬於他所在的寧圍鄉政府,儘管他以強勢的作風擁有絕對的領導權,但是,誰也不能保證在某一天,鄉政府以一紙公文就讓他捲鋪蓋走人——這樣的故事將在後來的十多年裡一再地上演。

於是,從“企業利益共同體”這個概念出發,魯冠球進而提出了“花錢買不管”。他將萬向節廠的淨資產評估為1500萬元,然後與鎮政府談判,提出將其中的 750萬元歸鄉政府,其餘歸“廠集體”所有,鄉政府的利益以基數定額、逐年遞增的上繳利潤來體現。

魯冠球一直不把自己定義為商人,而是企業家。兩者是有區別的。“企業家要賺錢,但不做錢的奴隸。企業家註定是要創造、奉獻、犧牲的。”他生前接受採訪時曾說,“真正的企業家都是奉獻,都是在為社會工作。如果在為自己工作,那就不是真正的企業家。”

魯冠球喜歡鑽研,但相比於“成功學”,他更樂於鑽研“失敗學”。研究過許多失敗案例後,他得出結論:做企業,最難抵抗的,是高利潤的誘惑。於是,他給萬向設置了三條投資禁忌:暴利行業不做,千家萬戶能做的不做,國家禁止的不做。“有許多企業家,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在一個企業居於高位幾年、十幾年之後,可能會高度膨脹,對企業失察,企業就會出現問題,原因就是他不夠冷靜,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魯冠球曾總結到。

2017年1月,萬向集團召開總結表彰會,魯冠球講話時再次強調了誠信與責任,“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誠信,萬向才有今天,失去誠信就是失去未來。過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美德;現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必須。企業承擔了責任,社會才需要你,所以,堅守社會責任,就是堅守企業生命。”

相比宗慶後、柳傳志、任正非等同齡人,魯冠球成名更早,1992年掛牌的萬向集團,是共和國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民營企業,而他是這家企業48年以來始終不變的管理者。

魯冠球敢想敢幹,善於把握時代脈搏,並讓自己的創業步伐與之同頻共振。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任歲月更迭,魯冠球和他締造的萬向帝國始終屹立潮頭不倒。“常青樹”、“不倒翁”,這是對他最常見的兩個形容詞,歷經“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中國入世,以及經濟危機,這位自稱“從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國農民的兒子”,是過去5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親歷者和創造者,更是一位具有時代意義的遠見者和弄潮兒。

2017年7月8日,是萬向集團創立48週年紀念日。已在病榻上的魯冠球依舊通過視頻致了辭。他勉勵萬向員工要走出“舒適區”,從零開始,去掉光環,再立新功,要勇立潮頭,做創造歷史的勇敢者。短短几句話,是魯冠球對萬向員工的鞭策,也是他一生的總結。“戰士的終點,就是墳墓。”魯冠球的人生傳奇畫上句號,但他身上愛國敬業、創新發展、追求卓越、服務社會……的企業家精神生生不息。

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改革开放40年40人|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