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會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

成雪濤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

一說,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繼佐是海寧袁花鎮人。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就是查良鏞的老家。

關於海寧查家的族譜介紹,這麼寫:海寧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查繼佐惡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檢舉者。

莊廷鑨慕杭州舉人查繼佐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繼佐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被殺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十四人凌遲處死,妻子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者幾百人。

他依靠眾多無辜屈死者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所以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先祖是這種人,難道還能歌頌明朝嗎?


薩沙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強調“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統治者最殘暴的朝代”,也是為袁崇煥冤死叫屈。

這是學者個人的觀點,痛恨明朝帝王專制推行特務政治的極端陰暗。

明朝有過政治輝煌、經濟繁榮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過朱皇帝創制的八股取士,成為了濟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為了集中和強化皇權,先後建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刺探情報,監控大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特務政治籠罩著整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大臣或近侍太監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製造了不少錯假冤案。

雖然朱元璋樹鐵碑不許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動不動就躲在深宮長期不臨朝,像嘉靖、萬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讓變態的刑餘之人宦官作為皇帝的傳話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權,內閣傾軋,結果弄成了這樣那樣的黨爭此消彼長。

《江山風雨情》陳道明版明熹宗與李丁版魏忠賢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懶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黨爭不斷。先不說明朝最後亡在太監和黨爭之上,就連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統年間),也是皇帝把權力交與太監王振,導致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傾覆於土木堡之變,大明皇帝做了敵人俘虜,差點毀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卻沒有驚醒明朝的皇帝。他們繼續寵信太監,愈演愈烈,最後演成了太監魏忠賢被公開稱謂九千九百歲,直逼皇帝的萬歲。

皇上活不了萬歲,魏忠賢排除異己,專斷國政,弄得天啟帝早逝,崇禎帝即位。崇禎不露聲色地剷除魏忠賢,卻留下魏閹餘孽利用救時良將袁崇煥的書生氣短,製造了危害社稷的陰謀。

在這樣腐朽黑暗的時代,袁崇煥劫數難逃。同樣寵信太監的崇禎帝,雖然有意要做一箇中興之主,卻因怒袁崇煥不爭,殘忍將其地處以了千刀萬剮。


以禮觀書



答: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心平氣和,客觀冷靜。

首先,金庸在小說寫作上,絕對稱得上大師;但在史學研究上,他的史觀出現偏差和錯誤,卻是有目共睹的。

話說回來,就算真是史學大師,也同樣會存在有史觀偏差和史學錯誤的。

比如閻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樣存在嚴重的“貶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閻崇年,還遭到了情緒失控的網友的掌摑。

這些人,包括金庸,為什麼如此憎惡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史學材料的影響;二、家世淵源。

我寫有一本《是誰在抹黑明朝》,有詳細分析過明史材料被黑的種種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

本來,《明實錄》的記載遠比《明史》客觀,問題是,《明實錄》共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且文字鬆散,記載事件斷層、割裂,不是具備執著信念、吃苦耐勞精神的人,很難卒讀。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選。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編纂的。

為了編纂這部書,清廷從順治二年(1645)設《明史》館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幾代,於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後歷時九十四年。編書時間之長,為中國古代官修史書之最。

結合出現在清朝那些數不勝數、讓人不寒而慄的血腥文字獄來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謂煞費苦心。

則由他們修出的東西,就免不了要“謗明頌清”了。

與《明史》相比,編修《清史稿》的趙爾巽等人為滿清遺民,對滿清有著濃厚的忠君思想,在滿清嚴酷的思想專制下,滿腦子的復辟想法,所採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來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兩相參照,“清優明劣”,一目瞭然。

再補充一下,《明實錄》裡,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東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鈺、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箇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談談民間私修的材料。

關於清朝的文字獄,那可是一字不慎,就會掉腦袋、甚至誅家滅族的大禍事,那麼,民間對清朝的評價,就只剩下歌功頌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環境太寬鬆了。

寬鬆到什麼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無來由地對皇帝展開人身攻擊。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罵他怠政,是當代的周幽王、漢靈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群臣前堵後追,罵他是隋煬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時代,海瑞更是抬著棺材痛罵嘉靖施行了惡政,搞得“家家皆淨”;後來的萬曆帝被言官罵怕了,乾脆躲了起來……

當著皇帝的面罵都沒事,那背後說皇帝壞話,甚至胡亂編排皇帝醜聞、緋聞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明朝書肆業發達、印刷業、出版業非常興盛,許多文人科考失敗,就會淪落為寫書的槍手,他們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錄用,就會大肆誹謗朝廷,極力醜化當朝統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歡看皇帝的八卦新聞,則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明成祖怒斬三千宮女、明宣宗溺愛蛐蛐、明武宗梅龍鎮戲嬌娥、明世宗喜吞宮女大姨媽等等奇聞怪談不斷以訛傳訛,最後深植民間,幾成歷史定論。

特別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們除了大加引用各種野史文獻來抹黑明朝外,還著極力製造一種皇帝“用人不淑”、“殘害忠良”、“國不愛我,我不愛國”的氛圍,為自己投清順清作藉口。

所以,如果不認真進行考辨,“貶明褒清”的思想就會由此誕生。

接下來說說家世淵源。

以金庸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寧人,其祖上查繼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順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莊廷鑨從明朝遺臣朱國楨的子孫手裡購得朱國楨收集的許多明朝資料,欲效左丘明編《國語》的做法,私自組織編寫隊伍,編寫前朝國史。書成,為增強書的權威性,私自將“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參訂名單。

查繼佐嗅出清朝文字風氣的嚴酷性,立刻向當政者檢舉告密。

此舉,牽扯了千餘人入獄,七十餘人被殺人,其中十四人被凌遲處死,數百人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

而在沖天血光中,查繼佐卻得到了清廷統治者的寵信,走上了一條輝煌發達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寧查家高居名門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說,清廷對查家是有恩的。

則金庸對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兩朝相對比,金庸當然是“貶明褒清”啦。


覃仕勇說史

不論晉宋,簡單比較一下明清就知道了

一,朱皇帝殺得漢人肯定沒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牛逼。

二,八股取士文字獄明清都有,不分伯仲,但明有永樂大典保存文化,清有四庫全書篡改毀壞文化。

三,明朝賦稅養了大量朱皇子孫,清朝賦稅養了大量八旗子弟。很明顯八旗子弟肯定比老朱家子孫多。

四,慈禧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與崇禎的勿傷百姓一人,說明一個當百姓是奴隸,一個當百姓是子民。

五,雖說滿清以前是大明臣屬,看起來是一家人,其實我們漢人確實是被殖民了,只是我們現在翻身當家做主了,為了現在的團結和平有必要這麼宣傳。(想一想要是日本侵略成功,幾百年之後我們還會說他們是侵略者嗎)

六,明清都有閉關鎖國,明朝禁止民間與外國貿易,但官方一直都在進行著,最重要的是明朝一直與世界都沒有脫節,在文化科技上更是開放學習,例如火器的引進改良。清朝在經濟貿易上沒有明朝那麼封閉,但是在文化科技上,統治者一是自以為是不思進取,二是害怕百姓(奴隸)學習後起義反抗,直到清末被揍了才開始學習。

七,明末有資本萌芽,有文化爭鳴,當時正處在大腐敗大發展時期,雖然不一定能成功,但畢竟整體上是進步的。清末百姓如槁木,精神上一股奴才氣,身體上鴉片鬼。

八,在蒙藏領土上,清朝確實完完全全把這些地方納入版圖了,明朝初期只是名義上控制,後期還控制不了這些地方。

九,明有明君昏君,這是事實,但清全是明君則是瞎扯,乾隆下江南之於木匠皇帝好在哪,皇帝懶政並不代表國家機器停擺,有好的首輔以及內閣遠勝於專制巔峰的一言堂。明皇帝是私德昏,民族大義明,例如木匠皇帝還有明武宗的私德昏,明武宗塞外殺敵和崇禎的民族大義明。清皇帝是私德明,民族大義昏,清皇帝私德在史書上好,雖不知道史書真假,但我們就當是真的,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還沒進京城,咸豐同治慈禧之流跑的比兔子還快,名曰西狩,末代皇帝溥儀投靠倭寇,建立偽滿洲國。

十,明昏君多,能臣正臣也多,不一一列舉。清朝在末期起用漢族地主武裝以及漢臣來鎮壓起義和抵抗外國入侵,才出現了一批如曾國潘左宗棠李鴻章等能臣幹吏。

十一,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雖然已不合時宜,但先輩的血,子孫不該記在心中嗎?清朝有兩種漢人,一種是漢奸,一種是龜縮貪生怕死之輩,總體來說我們都是這些人的後代。我們不否定貪生的先祖,但漢奸不應該批判嗎?那些抵抗死去的英烈不應該頌揚嗎?

十二,我很尊重金庸先生,但金庸先祖是明史案的告密者,是清朝統治的得利者,自然而然的會和清朝有親近感。套用我說的第十一條,清朝的兩種漢人說,很明顯金庸先祖不僅怕死,還是漢奸。金庸在小說中為先祖漂白。有時候文人寫出的文章,比粗獷漢子拉的屎還臭。當臭的久了,聞起來自然是香的,香的反而臭了。

十三,任何朝代有腐敗有黑暗,有廉潔有光明,不誇大不貶損,才是真正的在看歷史。金先生看明清,貶明揚清,我肯定是揚明貶清,不求大家一樣想法,就當是個參考吧!






脫髮植髮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看法。這似乎有些令人感到詫異,畢竟現在有一群名為“明粉”的存在,他們認為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王朝,最有骨氣的王朝,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

當中國再度富強,我們的大國尊嚴重新拾回,愈發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往往會使我們對清朝極度討厭,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的漢人王朝,明朝就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懷念。

再看金庸先生這句話,似乎也有失偏頗。明朝固然有許多缺點,但似乎也夠不上用這麼多的“最”來形容。

明朝的確腐朽,但那是在中後期,可是又有哪個王朝的中後期不腐朽呢?至少明朝中後期還湧現出了海瑞、楊繼盛等一批忠直之臣。

明朝的確黑暗,縱觀歷朝歷代,也找不出第二個特務機構如此橫行的朝代,可能你夜裡在於妻子耳語,牆外就有人在偷聽,何等可怕。但明朝也是一個充滿著蓬勃生機的朝代,尤其是到了所謂腐朽的中後期。文化上有王守仁的心學這座豐碑,四大名著三本產生於明朝,經濟上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軍事上更是名將如雲。


明朝的皇帝的確大多不是東西,朱元璋屠戮功臣、朱棣殺人如麻,朱祁鎮殺功臣、用宦官,朱見深昏暗無能,朱厚照任性頑皮,朱厚熜和朱翊鈞都是幾十年不上朝,朱由校沉迷當木匠,朱由檢剛愎自用。這其中,倒也的確有幾位能夠得上殘暴二字。但應當注意的是,明朝有一套成熟的內閣制度,哪怕皇帝不理事也可以保證國家的運行,而朱元璋、朱棣這幾位有殘暴之名的,也不曾加暴政於百姓。

簡而言之,我不喜歡明朝,也很看不慣明粉。但是,我也不貶低這個朝代,金庸先生的這番評價,無疑是過了。


攸揚拾羽

明朝本質上和實際效果上,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的滅亡,標誌著封建生產關係基礎之上的東方封建社會的結束。明朝的這一實質客觀世界地位,必然會被一些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後人的的真實反應。

我可以用一種全新的方法證明這一點,

方法很簡單,也很公正,一個相對時間公元2369.8年。任意指定時間相對於這一相對時間的長短,做為這一時間的時間量和時代地位。連續乘以或者除以黃金分割率0.618的平方0.382得到的一列時間,都是和它具有相同世界新舊世界地位的時間。

我們先檢測這一方法的可信度。

好吧2018年美國的世界地位,

經過計算,第一個時間是1449年,第二個時間為公元前42年的即將成為帝國的羅馬,有點象,但,不夠明確,

我們再檢驗一下,1918年的俄國。這可是一個很重大的世界環境和世界事件。

1918年初,到公元2369.8年,有451.8年,除以0.382,等於1183年長度,公元2369.8年減去1183年的長度為公元1186年。再除0.382,計算出的公曆時間為公元前728年。第一個時間,公元1186年,歐洲誕生了自治的商業城市和微弱的工場手工業。南宋也有這種特徵。而公元前728年,希臘,印度,中國春秋時代也顯示著新時代的端倪。有點對應性了。

公元1894年,美國超越英國,西方世界經濟重心發生轉移。

同樣的計算方法,對應公元1126年,北宋滅亡,大量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實現轉移。又對應公元前886年,中東在亞述破壞性崛起中,衰落了,埃及這時也衰落了,西方經濟重心轉移到地中海世界。

公元1765年到1789年,英國工業革命,法國資本革命的雙元革命時代。

同樣的方法,計算得到公元786年到公元850年,唐朝,藩鎮割據持續,南方經濟有了起色,租庸調製完全過時,兩稅法推行,貴族地位進一步失落。雕版印刷術,火藥,鋼鐵冶煉技術,有了改進。城鎮廣泛興起。顯然一個新的時代露出了曙光。西方遠遠落後於唐朝,查理曼帝國分解。

又對應公元前1777年到公元1609年,中東開始鐵器革命。奴隸制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技術進步也明顯提速。東方的夏朝衰落了,也本身遠遠落後於中東。

看著很奇怪,實際道理很簡單,世界資本最領先的大地區,從有資本萌芽,到資本衰落,世界範圍新事物出現,我們作為一個整體。世界封建時代最領先的地區,從封建生產關係萌芽起,到世界範圍出現資本萌芽,作為一個整體,世界奴隸制最領先的大地區,到世界範圍出現封建生產關係萌芽作為一個整體,這三個時間段,都可以看做一個事物誕生到鼎盛的全過程,分別細分1024段,每一段的發展地位,自然也就是相當的。上邊的數學計算,就是對這一理論的表達。

好了這個方法既然可信,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度量一下明朝。

公元1213年的中國,對應1928年的西方,國家壟斷主義很快興起,俄國的和西歐的美國的性質,形式確實相似的。又對應公元前660年,米底崛起亞述衰亡。

公元1344年中國,元朝衰落,對應公元1978年,歐洲和美洲進入滯脹,國家壟斷衰落。又對應公元前317年波斯帝國和馬其頓帝國先後衰落。

公元1380年明朝崛起,元朝衰亡,對應1992年歐洲和美洲,國家壟斷全面鬆弛,兩極時代結束,又對應,公元前221年中東希臘化三帝國衰落,,羅馬興起。

公元1449年明朝,公元2018年西方,公元前42年羅馬帝國。

公元1539年明朝,公元2052年西方,公元194年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

公元1618年明朝,公元2082年西方,公元395年羅馬分解,日耳曼進入。

公元1644年,明朝,公元2092年西方,公元470年原羅馬帝國。

羅馬世界的衰亡,開闢了西方中世紀時代的開始。封建明朝的衰亡,開闢了近代作用的清朝的誕生。衰落41年後的資本西方,社會轉型局部成功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這個問題應該從朱元璋的出身去看,他出身底層,然後坐到了最高層,從坐上這個位置的那一刻起,他基本上就在擔心一個事情:失掉江山。朱元璋的理想是要大明江山永葆的。他的這個內心OS,從幾個事就可以一窺究竟了。

廢相。大明初建那會,用的還是前朝的那套,內設中書省,省內設宰相,省下設六部,宰相是胡惟庸。這套制度運行一段時間之後,朱元璋就深感不安了,他找了個藉口給胡惟庸按了個罪名把他殺了,並殺了胡身邊的一批黨羽。鬥掉胡惟庸之後,朱元璋乾脆把中書省撤掉,並立了個法令,規定以後子子孫孫都不準設置宰相這一官職。撤掉中書省不設相職後,朱元璋提升了六部的職權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自己把宰相的活也幹了,權力一手抓。這就是朱元璋的廢相。

錦衣衛。這基本上就是一個特務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表面上是說監督亂權分子,實際執行上還不是“看朕的心情和需要”,也就是皇帝說了算。這個東西的存在,對於各級大臣來說確實是充滿了震懾力的,那些所謂的“冒死直諫”和“跟皇帝講句心理話”,自然就少了,多了的自然是陽奉陰違,即敢怒不敢言。所謂東林黨就是這麼來的,在你身邊我不敢說你,那我就辭官回到千里之外的家裡說你,東林是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院,那些在京都敢怒不敢言,或者言了也沒人應和的官員,很多都辭官回家,這些人都是很有學問的,回家後很多人都到東林書院講學,自然他們會以講學為名對朝政發表議論。後來應和的人越來越多,發展成了一股勢力,即東林黨。可見當時人們的口是被封成什麼樣子,位高權重同一個鼻口出氣的大臣們都如此,草芥黔首們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不過東林黨的興發也已經是萬曆時的事情了,這已是大明後段權力已出現鬆動時。

衛所制。明朝的軍隊管理也是一絕,行衛所制,軍民不同籍,且軍籍世襲制。這套軍制對當時北面蒙敵,東受寇亂,內起不斷的大明來說無疑是有其很現實的意義的,起到了一定的軍事作用。但是,它實在傷民,有多傷民?名義上這套東西運行了兩百多年,但其實運行四十年左右就幾近崩潰了,因為人們不堪其擾,騙的騙,逃的逃,安土重遷的華夏黎民們,為了躲這一劫,情願背井離鄉去覓一生機也不去當這個兵。當了這個兵,就是去受罪的,有仗要打,你上前線,沒仗打,讓你去做勞役、苦差,到後期這些兵還常淪為貴族大地主們的私奴,即為他們幹活,都算了,你還會吃不飽穿不暖,因為上面會剝削你,剋扣你的月糧衣服,層層遞進。吃不飽穿不暖,幹髒活累活,沒有人身自由沒有尊嚴,隨時沒命,更要命的是,別忘了,它是世襲制的,理論上,這份罪,是子子孫孫都要受的,這在已然有了資本主義萌的社會,基本上是比過去的奴隸更慘的,奴隸大概是無意識狀態下的一種認命,但這些兵們不是,他們是有尊嚴的,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識覺醒的。可想而知,這是一套何等反人性和嚴酷的制度。衛所制看似是一套軍制,其實也是為了對兵權的掌控,因為它規定,將軍帶兵出戰,打完仗後,帥印是要上繳的,如此,兵永遠是皇帝的兵,將軍只有使用權。

大明江山近三百年,區區幾字當然不可能描繪出它的全卷,但一葉知秋嘛,單就從這幾件大明朝內較典型的人事來看,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個私心特重的皇朝,而在這種私心之下所衍生出的種種制度,亦的確是較為嚴苛的,裝逼一點的講法是階級性特別明顯。當然了,這是封建皇朝的一貫性,但,正如前面已提起過的,大明皇朝遇到了一個之前那些皇朝們千年未遇的新情況:資本主義萌芽,在這個新情況之下,大明的那些制度,客觀上對百姓社會造成了極大傷害之餘,還被襯托成了“吃相特別難看的大胖子”,再加上後朝的添油加醋,三位一體,三維全方位打擊,明朝自然就成了那個“史上最黑暗殘酷的皇朝”了。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客觀事實加社會發展階段襯托加對手添油加醋的結果,它有點印象流,它有搖擺的空間,所以,像金大師的這種看法,你也不能說他錯了,但那些說大明做了很多好事,清朝也繼承了它那套,不說清朝卻偏說明朝的辯駁,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李鴻章不是感嘆嗎?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那本來就是一個劇變的時空,對比的效果突然變得特別強烈,在看待明朝時,不管作何種解讀,這都是不應忽略的一點。


陸以外

歷代王朝初建時期,統治者都要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了統治秩序,認百姓休養生息,澄清吏制建立廉潔高效的體制。比如李世民總結隋亡教訓時說`"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君臣共同經營下出現貞觀之治局面。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總結元朝不過百年而亡的教訓說ⅰ"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每個朝代都有自已實際情況,元管轄領土太大民族眾多,一條死板統治不利於國家,所以,元政治上處於什麼都不管狀態,對外開放重商業。後來因天災黃河氾濫政府徵發幾十萬民工治理河道被白蓮教利用天下遂亡。朱元璋重新建立了一套政治制度。胡惟雍淮西集團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引起朱皇帝警覺,胡惟雍案和蘭玉案誅連了十幾萬人,貪官屢禁不絕,以至朱皇帝感嘆貪官為什麼象韭菜一樣越割越多。自古帝權和相權就是相矛盾的,朱元璋乾脆廢掉實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權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彼此牽制直接對自已負責,又設置了錦衣衛特務機構負責偵察,逮捕審訓任務加強對全國人民的統治。對外關糸上閉關鎖國"寸板不許下海”嚴禁經商。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嚴禁流通,把全國變成農村,只收土地稅而不收鹽業,礦業和商稅。朱元璋還在宮殿中立下遺訓不許太監干政。可是朱皇帝的子孫們沒有他那個能力和勤勞處理浩繁的政務。所以相應的出現了內閣制。入閣的稱輔臣,排在頭位的稱首輔,雖無丞相之名實行丞相之職。官僚集團結成各種團體,於是黨爭出現了,皇帝和輔臣矛盾以至於出現了皇帝只管批摺子,二十多年不與大臣見面的情況。皇帝形影孤於是出現太監學校,教太監學文化,培養了一個宦官集團。兩個集團互相傾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明末張居正一條鞭法實行銀本位,海外三分之二銀子流入大明,江南經濟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統治階級不懂得利用坐失良機,風雨漂遙中的大明在黨爭,宦亂,自然災害百姓揭竿而起外敵入侵面前轟然倒塌了。


關東俠客

漢族是中國占人口總數絕大多數的國家,在力量上是絕對優勢的大族,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如果漢族內部不發生嚴重問題,漢族人是認可漢族政權統治的,這時侯能統治中國的政權一定是漢族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中國,一定是某個少數民族處於巔峰時期,漢族政權處於低潮時期,除這種時期之外,少數民族沒有可能統治中國。如果只限於明清兩個朝代,明朝朱元章時期反腐力度很大,殺貪官無所不用其極,什麼極刑都用上了,有貪官被殺之後,把貪官的皮剝下來,並在裡面填充稻草掛到公眾場地示眾,盡官狠招用盡,但腐敗問題一直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朱元章是開國皇帝,很強勢,他在世時對貪官從不手軟,但也遇到實際問題,由於反貪力度很大,很多人真心不想當官,最後發展到有人為了想辭官,裝瘋被發現後被處死,當官的人因貪被抓,其他人又不想當官,官位空缺很多,不得不再起用犯罪的官員帶罪服役當官,一個服勞役的官員坐在審判臺上正在審判犯人,這種場面在朱元章時期到處可見,這是中國曆朝歷代沒見過的。到了明朝末期,天災引發西北饑荒,江南明明不缺糧,只要有人有心救災,糧食不是問題,由於朝庭腐敗,明明有糧食,就是放任西北饑荒而沒人救災,使西北因受災引發李自成張獻忠造反。皇親國戚和各親王以及大臣們都有錢,在國家缺錢面臨滅亡危難之時,這些王公貴族也沒有一人站出來出錢出力去挽救國家,這些

王公大臣們只關心爭權奪利,愛國號口喊得震天響,李自成和清兵一到立馬投降,這是明末一大特色。真想挽救明朝的人不是沒有,但這些人不是主流,所以這些人救不了明朝。清朝是滿族人統治,滿族人深知,如果把漢族人壓得太狠,造成漢人一致反抗滿族人統治,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不是滿族人能不能統治漢人的問題,而是自己民族能不能保存的問題,所以滿族人想要統治漢族,就必須要做得比明朝好,這是形勢逼人,是不得不這樣做,從統治的角度看,清朝統治中國兩百多年,是一個大朝,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個成功的朝代,每個朝代到末期都是因為腐敗而滅亡的,清朝只是和其它朝代一樣,清朝統治中國的時間與明朝相比毫不遜色,少數民族統治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說明比明朝做得好,要不然清朝不可能統治中國這麼長時間的。


龍一歐

列位看官,斯以為若要讀懂金庸之小說需全面瞭解金庸之人。

金庸何許人也?不知者謂之為區區一武俠小說之著者而已,武俠小說乃地攤文娛之文難登大雅之堂。而似我等知者便懂得,金庸先生乃百年難有之文學大家!金庸先生的小說可稱為繼曹雪芹的紅樓夢之後又一中華文章之瑰寶!

說到此處諸位看官心中起疑,這金先生之小說確屬難得不假,可是若要與紅樓夢相提並論未免誇大。索性今日便把學生二十年研究金庸小說之精髓都告訴大家!

金先生是有非常強烈的診治主張的。每一部小說都是對某些人某些事強烈抨擊!比如丁春秋這個角色說的就是某朝太祖,如此等等,看官可自行了解。可為何如此小說卻流傳甚廣?蓋因金先生之藏筆法功力深厚直追曹雪芹!當世之中罕有能讀懂者,才得以躲過參茶與我等拜讀。

歷來小說講究形神兼備,即以故事來表達作者之想法。而金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形神分離,武俠小說空有其形,而其神卻散於另外之文章中。若要讀懂,需將武俠小說與其他文章合而讀之。屆時,看官便明白我為何要將金庸與曹雪芹相提並論了。

曾有北大文學碩士如此感慨:世上已有金庸,我等為何還要來學文學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