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会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

成雪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

一说,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继佐是海宁袁花镇人。袁花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东南14公里处,就是查良镛的老家。

关于海宁查家的族谱介绍,这么写:海宁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

查继佐恶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检举者。

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继佐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继佐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

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被杀者共七十余人,其中十四人凌迟处死,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

他依靠众多无辜屈死者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先祖是这种人,难道还能歌颂明朝吗?


萨沙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强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也是为袁崇焕冤死叫屈。

这是学者个人的观点,痛恨明朝帝王专制推行特务政治的极端阴暗。

明朝有过政治辉煌、经济繁荣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过朱皇帝创制的八股取士,成为了济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为了集中和强化皇权,先后建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刺探情报,监控大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务政治笼罩着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或近侍太监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制造了不少错假冤案。

虽然朱元璋树铁碑不许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动不动就躲在深宫长期不临朝,像嘉靖、万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让变态的刑余之人宦官作为皇帝的传话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权,内阁倾轧,结果弄成了这样那样的党争此消彼长。

《江山风雨情》陈道明版明熹宗与李丁版魏忠贤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懒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党争不断。先不说明朝最后亡在太监和党争之上,就连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统年间),也是皇帝把权力交与太监王振,导致号称的五十万大军倾覆于土木堡之变,大明皇帝做了敌人俘虏,差点毁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却没有惊醒明朝的皇帝。他们继续宠信太监,愈演愈烈,最后演成了太监魏忠贤被公开称谓九千九百岁,直逼皇帝的万岁。

皇上活不了万岁,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弄得天启帝早逝,崇祯帝即位。崇祯不露声色地铲除魏忠贤,却留下魏阉余孽利用救时良将袁崇焕的书生气短,制造了危害社稷的阴谋。

在这样腐朽黑暗的时代,袁崇焕劫数难逃。同样宠信太监的崇祯帝,虽然有意要做一个中兴之主,却因怒袁崇焕不争,残忍将其地处以了千刀万剐。


以礼观书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心平气和,客观冷静。

首先,金庸在小说写作上,绝对称得上大师;但在史学研究上,他的史观出现偏差和错误,却是有目共睹的。

话说回来,就算真是史学大师,也同样会存在有史观偏差和史学错误的。

比如阎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样存在严重的“贬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阎崇年,还遭到了情绪失控的网友的掌掴。

这些人,包括金庸,为什么如此憎恶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史学材料的影响;二、家世渊源。

我写有一本《是谁在抹黑明朝》,有详细分析过明史材料被黑的种种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本来,《明实录》的记载远比《明史》客观,问题是,《明实录》共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且文字松散,记载事件断层、割裂,不是具备执着信念、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很难卒读。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选。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编纂的。

为了编纂这部书,清廷从顺治二年(1645)设《明史》馆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于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后历时九十四年。编书时间之长,为中国古代官修史书之最。

结合出现在清朝那些数不胜数、让人不寒而栗的血腥文字狱来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谓煞费苦心。

则由他们修出的东西,就免不了要“谤明颂清”了。

与《明史》相比,编修《清史稿》的赵尔巽等人为满清遗民,对满清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在满清严酷的思想专制下,满脑子的复辟想法,所采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来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两相参照,“清优明劣”,一目了然。

再补充一下,《明实录》里,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东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钰、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个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谈谈民间私修的材料。

关于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一字不慎,就会掉脑袋、甚至诛家灭族的大祸事,那么,民间对清朝的评价,就只剩下歌功颂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环境太宽松了。

宽松到什么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无来由地对皇帝展开人身攻击。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骂他怠政,是当代的周幽王、汉灵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骂他是隋炀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时代,海瑞更是抬着棺材痛骂嘉靖施行了恶政,搞得“家家皆净”;后来的万历帝被言官骂怕了,干脆躲了起来……

当着皇帝的面骂都没事,那背后说皇帝坏话,甚至胡乱编排皇帝丑闻、绯闻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明朝书肆业发达、印刷业、出版业非常兴盛,许多文人科考失败,就会沦落为写书的枪手,他们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录用,就会大肆诽谤朝廷,极力丑化当朝统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欢看皇帝的八卦新闻,则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明成祖怒斩三千宫女、明宣宗溺爱蛐蛐、明武宗梅龙镇戏娇娥、明世宗喜吞宫女大姨妈等等奇闻怪谈不断以讹传讹,最后深植民间,几成历史定论。

特别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们除了大加引用各种野史文献来抹黑明朝外,还着极力制造一种皇帝“用人不淑”、“残害忠良”、“国不爱我,我不爱国”的氛围,为自己投清顺清作借口。

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考辨,“贬明褒清”的思想就会由此诞生。

接下来说说家世渊源。

以金庸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其祖上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顺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庄廷鑨从明朝遗臣朱国桢的子孙手里购得朱国桢收集的许多明朝资料,欲效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私自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前朝国史。书成,为增强书的权威性,私自将“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参订名单。

查继佐嗅出清朝文字风气的严酷性,立刻向当政者检举告密。

此举,牵扯了千余人入狱,七十余人被杀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数百人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

而在冲天血光中,查继佐却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宠信,走上了一条辉煌发达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宁查家高居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说,清廷对查家是有恩的。

则金庸对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两朝相对比,金庸当然是“贬明褒清”啦。


覃仕勇说史

不论晋宋,简单比较一下明清就知道了

一,朱皇帝杀得汉人肯定没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牛逼。

二,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清都有,不分伯仲,但明有永乐大典保存文化,清有四库全书篡改毁坏文化。

三,明朝赋税养了大量朱皇子孙,清朝赋税养了大量八旗子弟。很明显八旗子弟肯定比老朱家子孙多。

四,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与崇祯的勿伤百姓一人,说明一个当百姓是奴隶,一个当百姓是子民。

五,虽说满清以前是大明臣属,看起来是一家人,其实我们汉人确实是被殖民了,只是我们现在翻身当家做主了,为了现在的团结和平有必要这么宣传。(想一想要是日本侵略成功,几百年之后我们还会说他们是侵略者吗)

六,明清都有闭关锁国,明朝禁止民间与外国贸易,但官方一直都在进行着,最重要的是明朝一直与世界都没有脱节,在文化科技上更是开放学习,例如火器的引进改良。清朝在经济贸易上没有明朝那么封闭,但是在文化科技上,统治者一是自以为是不思进取,二是害怕百姓(奴隶)学习后起义反抗,直到清末被揍了才开始学习。

七,明末有资本萌芽,有文化争鸣,当时正处在大腐败大发展时期,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毕竟整体上是进步的。清末百姓如槁木,精神上一股奴才气,身体上鸦片鬼。

八,在蒙藏领土上,清朝确实完完全全把这些地方纳入版图了,明朝初期只是名义上控制,后期还控制不了这些地方。

九,明有明君昏君,这是事实,但清全是明君则是瞎扯,乾隆下江南之于木匠皇帝好在哪,皇帝懒政并不代表国家机器停摆,有好的首辅以及内阁远胜于专制巅峰的一言堂。明皇帝是私德昏,民族大义明,例如木匠皇帝还有明武宗的私德昏,明武宗塞外杀敌和崇祯的民族大义明。清皇帝是私德明,民族大义昏,清皇帝私德在史书上好,虽不知道史书真假,但我们就当是真的,但英法联军八国联军还没进京城,咸丰同治慈禧之流跑的比兔子还快,名曰西狩,末代皇帝溥仪投靠倭寇,建立伪满洲国。

十,明昏君多,能臣正臣也多,不一一列举。清朝在末期起用汉族地主武装以及汉臣来镇压起义和抵抗外国入侵,才出现了一批如曾国潘左宗棠李鸿章等能臣干吏。

十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虽然已不合时宜,但先辈的血,子孙不该记在心中吗?清朝有两种汉人,一种是汉奸,一种是龟缩贪生怕死之辈,总体来说我们都是这些人的后代。我们不否定贪生的先祖,但汉奸不应该批判吗?那些抵抗死去的英烈不应该颂扬吗?

十二,我很尊重金庸先生,但金庸先祖是明史案的告密者,是清朝统治的得利者,自然而然的会和清朝有亲近感。套用我说的第十一条,清朝的两种汉人说,很明显金庸先祖不仅怕死,还是汉奸。金庸在小说中为先祖漂白。有时候文人写出的文章,比粗犷汉子拉的屎还臭。当臭的久了,闻起来自然是香的,香的反而臭了。

十三,任何朝代有腐败有黑暗,有廉洁有光明,不夸大不贬损,才是真正的在看历史。金先生看明清,贬明扬清,我肯定是扬明贬清,不求大家一样想法,就当是个参考吧!






脱发植发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看法。这似乎有些令人感到诧异,毕竟现在有一群名为“明粉”的存在,他们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最有骨气的王朝,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

当中国再度富强,我们的大国尊严重新拾回,愈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会使我们对清朝极度讨厌,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汉人王朝,明朝就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怀念。

再看金庸先生这句话,似乎也有失偏颇。明朝固然有许多缺点,但似乎也够不上用这么多的“最”来形容。

明朝的确腐朽,但那是在中后期,可是又有哪个王朝的中后期不腐朽呢?至少明朝中后期还涌现出了海瑞、杨继盛等一批忠直之臣。

明朝的确黑暗,纵观历朝历代,也找不出第二个特务机构如此横行的朝代,可能你夜里在于妻子耳语,墙外就有人在偷听,何等可怕。但明朝也是一个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朝代,尤其是到了所谓腐朽的中后期。文化上有王守仁的心学这座丰碑,四大名著三本产生于明朝,经济上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军事上更是名将如云。


明朝的皇帝的确大多不是东西,朱元璋屠戮功臣、朱棣杀人如麻,朱祁镇杀功臣、用宦官,朱见深昏暗无能,朱厚照任性顽皮,朱厚熜和朱翊钧都是几十年不上朝,朱由校沉迷当木匠,朱由检刚愎自用。这其中,倒也的确有几位能够得上残暴二字。但应当注意的是,明朝有一套成熟的内阁制度,哪怕皇帝不理事也可以保证国家的运行,而朱元璋、朱棣这几位有残暴之名的,也不曾加暴政于百姓。

简而言之,我不喜欢明朝,也很看不惯明粉。但是,我也不贬低这个朝代,金庸先生的这番评价,无疑是过了。


攸扬拾羽

明朝本质上和实际效果上,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的灭亡,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东方封建社会的结束。明朝的这一实质客观世界地位,必然会被一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后人的的真实反应。

我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证明这一点,

方法很简单,也很公正,一个相对时间公元2369.8年。任意指定时间相对于这一相对时间的长短,做为这一时间的时间量和时代地位。连续乘以或者除以黄金分割率0.618的平方0.382得到的一列时间,都是和它具有相同世界新旧世界地位的时间。

我们先检测这一方法的可信度。

好吧2018年美国的世界地位,

经过计算,第一个时间是1449年,第二个时间为公元前42年的即将成为帝国的罗马,有点象,但,不够明确,

我们再检验一下,1918年的俄国。这可是一个很重大的世界环境和世界事件。

1918年初,到公元2369.8年,有451.8年,除以0.382,等于1183年长度,公元2369.8年减去1183年的长度为公元1186年。再除0.382,计算出的公历时间为公元前728年。第一个时间,公元1186年,欧洲诞生了自治的商业城市和微弱的工场手工业。南宋也有这种特征。而公元前728年,希腊,印度,中国春秋时代也显示着新时代的端倪。有点对应性了。

公元1894年,美国超越英国,西方世界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同样的计算方法,对应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实现转移。又对应公元前886年,中东在亚述破坏性崛起中,衰落了,埃及这时也衰落了,西方经济重心转移到地中海世界。

公元1765年到1789年,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本革命的双元革命时代。

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公元786年到公元850年,唐朝,藩镇割据持续,南方经济有了起色,租庸调制完全过时,两税法推行,贵族地位进一步失落。雕版印刷术,火药,钢铁冶炼技术,有了改进。城镇广泛兴起。显然一个新的时代露出了曙光。西方远远落后于唐朝,查理曼帝国分解。

又对应公元前1777年到公元1609年,中东开始铁器革命。奴隶制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技术进步也明显提速。东方的夏朝衰落了,也本身远远落后于中东。

看着很奇怪,实际道理很简单,世界资本最领先的大地区,从有资本萌芽,到资本衰落,世界范围新事物出现,我们作为一个整体。世界封建时代最领先的地区,从封建生产关系萌芽起,到世界范围出现资本萌芽,作为一个整体,世界奴隶制最领先的大地区,到世界范围出现封建生产关系萌芽作为一个整体,这三个时间段,都可以看做一个事物诞生到鼎盛的全过程,分别细分1024段,每一段的发展地位,自然也就是相当的。上边的数学计算,就是对这一理论的表达。

好了这个方法既然可信,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度量一下明朝。

公元1213年的中国,对应1928年的西方,国家垄断主义很快兴起,俄国的和西欧的美国的性质,形式确实相似的。又对应公元前660年,米底崛起亚述衰亡。

公元1344年中国,元朝衰落,对应公元1978年,欧洲和美洲进入滞胀,国家垄断衰落。又对应公元前317年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先后衰落。

公元1380年明朝崛起,元朝衰亡,对应1992年欧洲和美洲,国家垄断全面松弛,两极时代结束,又对应,公元前221年中东希腊化三帝国衰落,,罗马兴起。

公元1449年明朝,公元2018年西方,公元前42年罗马帝国。

公元1539年明朝,公元2052年西方,公元194年罗马帝国三世纪危机。

公元1618年明朝,公元2082年西方,公元395年罗马分解,日耳曼进入。

公元1644年,明朝,公元2092年西方,公元470年原罗马帝国。

罗马世界的衰亡,开辟了西方中世纪时代的开始。封建明朝的衰亡,开辟了近代作用的清朝的诞生。衰落41年后的资本西方,社会转型局部成功


世界发展等比周期律

这个问题应该从朱元璋的出身去看,他出身底层,然后坐到了最高层,从坐上这个位置的那一刻起,他基本上就在担心一个事情:失掉江山。朱元璋的理想是要大明江山永葆的。他的这个内心OS,从几个事就可以一窥究竟了。

废相。大明初建那会,用的还是前朝的那套,内设中书省,省内设宰相,省下设六部,宰相是胡惟庸。这套制度运行一段时间之后,朱元璋就深感不安了,他找了个借口给胡惟庸按了个罪名把他杀了,并杀了胡身边的一批党羽。斗掉胡惟庸之后,朱元璋干脆把中书省撤掉,并立了个法令,规定以后子子孙孙都不准设置宰相这一官职。撤掉中书省不设相职后,朱元璋提升了六部的职权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自己把宰相的活也干了,权力一手抓。这就是朱元璋的废相。

锦衣卫。这基本上就是一个特务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表面上是说监督乱权分子,实际执行上还不是“看朕的心情和需要”,也就是皇帝说了算。这个东西的存在,对于各级大臣来说确实是充满了震慑力的,那些所谓的“冒死直谏”和“跟皇帝讲句心理话”,自然就少了,多了的自然是阳奉阴违,即敢怒不敢言。所谓东林党就是这么来的,在你身边我不敢说你,那我就辞官回到千里之外的家里说你,东林是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院,那些在京都敢怒不敢言,或者言了也没人应和的官员,很多都辞官回家,这些人都是很有学问的,回家后很多人都到东林书院讲学,自然他们会以讲学为名对朝政发表议论。后来应和的人越来越多,发展成了一股势力,即东林党。可见当时人们的口是被封成什么样子,位高权重同一个鼻口出气的大臣们都如此,草芥黔首们就更是可想而知了。不过东林党的兴发也已经是万历时的事情了,这已是大明后段权力已出现松动时。

卫所制。明朝的军队管理也是一绝,行卫所制,军民不同籍,且军籍世袭制。这套军制对当时北面蒙敌,东受寇乱,内起不断的大明来说无疑是有其很现实的意义的,起到了一定的军事作用。但是,它实在伤民,有多伤民?名义上这套东西运行了两百多年,但其实运行四十年左右就几近崩溃了,因为人们不堪其扰,骗的骗,逃的逃,安土重迁的华夏黎民们,为了躲这一劫,情愿背井离乡去觅一生机也不去当这个兵。当了这个兵,就是去受罪的,有仗要打,你上前线,没仗打,让你去做劳役、苦差,到后期这些兵还常沦为贵族大地主们的私奴,即为他们干活,都算了,你还会吃不饱穿不暖,因为上面会剥削你,克扣你的月粮衣服,层层递进。吃不饱穿不暖,干脏活累活,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尊严,随时没命,更要命的是,别忘了,它是世袭制的,理论上,这份罪,是子子孙孙都要受的,这在已然有了资本主义萌的社会,基本上是比过去的奴隶更惨的,奴隶大概是无意识状态下的一种认命,但这些兵们不是,他们是有尊严的,是有一定程度的意识觉醒的。可想而知,这是一套何等反人性和严酷的制度。卫所制看似是一套军制,其实也是为了对兵权的掌控,因为它规定,将军带兵出战,打完仗后,帅印是要上缴的,如此,兵永远是皇帝的兵,将军只有使用权。

大明江山近三百年,区区几字当然不可能描绘出它的全卷,但一叶知秋嘛,单就从这几件大明朝内较典型的人事来看,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个私心特重的皇朝,而在这种私心之下所衍生出的种种制度,亦的确是较为严苛的,装逼一点的讲法是阶级性特别明显。当然了,这是封建皇朝的一贯性,但,正如前面已提起过的,大明皇朝遇到了一个之前那些皇朝们千年未遇的新情况:资本主义萌芽,在这个新情况之下,大明的那些制度,客观上对百姓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之余,还被衬托成了“吃相特别难看的大胖子”,再加上后朝的添油加醋,三位一体,三维全方位打击,明朝自然就成了那个“史上最黑暗残酷的皇朝”了。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客观事实加社会发展阶段衬托加对手添油加醋的结果,它有点印象流,它有摇摆的空间,所以,像金大师的这种看法,你也不能说他错了,但那些说大明做了很多好事,清朝也继承了它那套,不说清朝却偏说明朝的辩驳,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李鸿章不是感叹吗?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本来就是一个剧变的时空,对比的效果突然变得特别强烈,在看待明朝时,不管作何种解读,这都是不应忽略的一点。


陆以外

历代王朝初建时期,统治者都要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秩序,认百姓休养生息,澄清吏制建立廉洁高效的体制。比如李世民总结隋亡教训时说`"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君臣共同经营下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总结元朝不过百年而亡的教训说ⅰ"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每个朝代都有自已实际情况,元管辖领土太大民族众多,一条死板统治不利于国家,所以,元政治上处于什么都不管状态,对外开放重商业。后来因天灾黄河泛滥政府征发几十万民工治理河道被白莲教利用天下遂亡。朱元璋重新建立了一套政治制度。胡惟雍淮西集团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引起朱皇帝警觉,胡惟雍案和兰玉案诛连了十几万人,贪官屡禁不绝,以至朱皇帝感叹贪官为什么象韭菜一样越割越多。自古帝权和相权就是相矛盾的,朱元璋干脆废掉实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权分吏,戶,礼,兵,刑,工六部彼此牵制直接对自已负责,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侦察,逮捕审训任务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统治。对外关糸上闭关锁国"寸板不许下海”严禁经商。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严禁流通,把全国变成农村,只收土地税而不收盐业,矿业和商税。朱元璋还在宫殿中立下遗训不许太监干政。可是朱皇帝的子孙们没有他那个能力和勤劳处理浩繁的政务。所以相应的出现了内阁制。入阁的称辅臣,排在头位的称首辅,虽无丞相之名实行丞相之职。官僚集团结成各种团体,于是党争出现了,皇帝和辅臣矛盾以至于出现了皇帝只管批折子,二十多年不与大臣见面的情况。皇帝形影孤于是出现太监学校,教太监学文化,培养了一个宦官集团。两个集团互相倾轧,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明末张居正一条鞭法实行银本位,海外三分之二银子流入大明,江南经济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统治阶级不懂得利用坐失良机,风雨漂遥中的大明在党争,宦乱,自然灾害百姓揭竿而起外敌入侵面前轰然倒塌了。


关东侠客

汉族是中国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力量上是绝对优势的大族,而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果汉族内部不发生严重问题,汉族人是认可汉族政权统治的,这时侯能统治中国的政权一定是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国,一定是某个少数民族处于巅峰时期,汉族政权处于低潮时期,除这种时期之外,少数民族没有可能统治中国。如果只限于明清两个朝代,明朝朱元章时期反腐力度很大,杀贪官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极刑都用上了,有贪官被杀之后,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并在里面填充稻草挂到公众场地示众,尽官狠招用尽,但腐败问题一直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朱元章是开国皇帝,很强势,他在世时对贪官从不手软,但也遇到实际问题,由于反贪力度很大,很多人真心不想当官,最后发展到有人为了想辞官,装疯被发现后被处死,当官的人因贪被抓,其他人又不想当官,官位空缺很多,不得不再起用犯罪的官员带罪服役当官,一个服劳役的官员坐在审判台上正在审判犯人,这种场面在朱元章时期到处可见,这是中国历朝历代没见过的。到了明朝末期,天灾引发西北饥荒,江南明明不缺粮,只要有人有心救灾,粮食不是问题,由于朝庭腐败,明明有粮食,就是放任西北饥荒而没人救灾,使西北因受灾引发李自成张献忠造反。皇亲国戚和各亲王以及大臣们都有钱,在国家缺钱面临灭亡危难之时,这些王公贵族也没有一人站出来出钱出力去挽救国家,这些

王公大臣们只关心争权夺利,爱国号口喊得震天响,李自成和清兵一到立马投降,这是明末一大特色。真想挽救明朝的人不是没有,但这些人不是主流,所以这些人救不了明朝。清朝是满族人统治,满族人深知,如果把汉族人压得太狠,造成汉人一致反抗满族人统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不是满族人能不能统治汉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民族能不能保存的问题,所以满族人想要统治汉族,就必须要做得比明朝好,这是形势逼人,是不得不这样做,从统治的角度看,清朝统治中国两百多年,是一个大朝,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成功的朝代,每个朝代到末期都是因为腐败而灭亡的,清朝只是和其它朝代一样,清朝统治中国的时间与明朝相比毫不逊色,少数民族统治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说明比明朝做得好,要不然清朝不可能统治中国这么长时间的。


龙一欧

列位看官,斯以为若要读懂金庸之小说需全面了解金庸之人。

金庸何许人也?不知者谓之为区区一武侠小说之著者而已,武侠小说乃地摊文娱之文难登大雅之堂。而似我等知者便懂得,金庸先生乃百年难有之文学大家!金庸先生的小说可称为继曹雪芹的红楼梦之后又一中华文章之瑰宝!

说到此处诸位看官心中起疑,这金先生之小说确属难得不假,可是若要与红楼梦相提并论未免夸大。索性今日便把学生二十年研究金庸小说之精髓都告诉大家!

金先生是有非常强烈的诊治主张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对某些人某些事强烈抨击!比如丁春秋这个角色说的就是某朝太祖,如此等等,看官可自行了解。可为何如此小说却流传甚广?盖因金先生之藏笔法功力深厚直追曹雪芹!当世之中罕有能读懂者,才得以躲过参茶与我等拜读。

历来小说讲究形神兼备,即以故事来表达作者之想法。而金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形神分离,武侠小说空有其形,而其神却散于另外之文章中。若要读懂,需将武侠小说与其他文章合而读之。届时,看官便明白我为何要将金庸与曹雪芹相提并论了。

曾有北大文学硕士如此感慨:世上已有金庸,我等为何还要来学文学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