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

按照小說《三國演義》所說,諸葛亮在第六次出祁山的時候死在了五丈原。臨死前,他料定腦後生了反骨的魏延一定會造反,於是事先做了個安排。他命令馬超的弟弟馬岱在魏延謀反後假意跟隨魏延一起造反,另外又給長史楊儀留下一封錦囊妙計,讓他在魏延造反後在戰場上打開,依計而行。

果然,諸葛亮剛死,魏延就拒絕受楊儀指揮。他先是打算投降曹魏,後來在馬岱的建議下,改弦更張,企圖推翻蜀漢另立山頭。最終,魏延與楊儀在戰場相遇,楊儀依照諸葛亮遺命,誘使魏延高喊“誰敢殺我”,魏延剛喊了一句,就被馬岱從身後削掉了腦袋。蜀漢軍隊在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下,躲過了一場危機。而魏延也作為一個反面人物,留在了許多讀者的腦子裡。

關於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

《三國演義》裡,魏延顯然是死於諸葛亮之手。為了體現諸葛亮的智慧,羅貫中安排死去的諸葛亮殺掉了活著的魏延,從而讓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也難怪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價《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時,說出了“孔明之智近乎妖”這樣的話。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真的像小說所說的那樣嗎?魏延的死亡真相究竟是什麼?

關於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和魏延並沒有私人恩怨,諸葛亮也從未透露過對魏延有所懷疑。二人僅僅是在進攻曹魏的戰略上意見不同。魏延主張自行領兵從子午谷中殺出,奇襲長安,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而諸葛亮認為魏延的主張太過冒險,應該走大道出斜谷,從容平定隴右之後,才可向長安進發。分歧發生在第一次出祁山時,此後就沒有再發生過矛盾。

諸葛亮在臨死前,確實做過安排,讓楊儀、姜維、費禕具體負責軍隊的撤退,魏延負責斷後;並且秘密告訴楊儀等人,如果魏延不聽命令拒絕退兵,其他人可以先行撤退。諸葛亮並沒有安排人殺死魏延,但是他臨死前還是對魏延可能的動亂做出了安排,也就是說諸葛亮對魏延的“反叛”還是有心理準備的,為什麼?

關於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

因為魏延和楊儀一直以來矛盾就很深,互相看不上眼,可以說是水火不容。對於這兩人的態度,諸葛亮也很矛盾,既愛惜楊儀的才幹,也喜歡魏延的驍勇,因此對於兩個人的矛盾,諸葛亮也非常為難。《三國志》描述諸葛亮的這種複雜的態度,用了一句話;“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二人的矛盾還算鎮得住。諸葛亮死後,矛盾終於爆發。魏延表示,北伐這種國家大事,怎麼能因為諸葛亮一人的去世而半途而廢,並且,他也明確表示,像楊儀這種人,自己絕對不會聽他的命令,去做那種斷後一類的窩囊事。

關於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

魏延率領所部公開對楊儀發難,他要求全體部隊留下來繼續北伐。楊儀也不想多搭理他,按照諸葛亮先前的部署,他跟費禕、姜維等人一起撤退。魏延大怒,帶兵搶先南下,截斷楊儀的退路,還派兵燒燬了棧道。雙方對峙的過程中,都爭著派人往成都送信,向後主劉禪報告對方造反。

相持不下的時候,魏延軍隊的軍心發生了動搖,畢竟這支隊伍是諸葛亮帶出來北伐的,如今大神一樣的諸葛亮歸天了,當兵的自然沒有信心和決心再去打仗。因此,對峙幾天之後,魏延軍隊大規模解體。魏延只好逃跑,楊儀命令馬岱追擊。馬岱所部在漢中追上魏延,將其斬殺。

關於魏延的死因,你可能又被三國演義忽悠了!

這就是魏延死亡的真相。魏延之死,是諸葛亮死後,蜀漢軍隊內部發生的一次內訌導致的。並不是魏延腦後生反骨要造反,而是魏延在與楊儀爭奪軍隊指揮權的過程中,不幸失手的下場而已。通俗點說,狗咬狗一嘴毛。

東吳的孫權對魏延和楊儀的評價都很低,說他倆就像放牧的小孩一樣,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確實如此,魏延的腦袋被帶到楊儀面前時,楊儀竟然腳踏著魏延的頭顱叫囂:“庸奴!復能作惡不?”(出自《三國志》)小人嘴臉,令人作嘔。可憐魏延一家老小,被楊儀夷滅三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