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執行”的思考

關於“執行”的思考

一般的文章都是先放結論,不過今天這篇可能讓大家失望了,因為沒有結論。

前段時間的某天,與一位想要學習制定目標的朋友見面。聊起執行的問題,他表示自己也看了不少關於個人管理的書籍,各種道理都懂,也嘗試過很多方法,但到了要做的那個節骨眼上,往往就放棄了本來的計劃,跑去幹別的了,這種情況該怎麼解決呢?

其實有不少朋友都是這樣的,包括我自己,執行力很弱,常常會找個藉口不讀書,也常常到了要寫文章的時候就跑去打手遊然後盯著空白的word頁面發呆(我甚至想過要把自己的藉口列個表,湊成一篇文章)。

雖然我也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但在執行這方面,似乎確實沒有一個一勞永逸的好辦法。下面列舉出我所能想到的有助於提高執行能力的方法。

養成習慣:能顯著降低選擇帶來的壓力,簡單說就是不用糾結。

設定目標

:即目標驅動。

任務分解:把困難任務分解為一個個小的簡單任務,本質上是降低執行難度。

改進做事的流程和方法:如番茄工作法、GTD、ZTD等。

探尋內心的慾望:用慾望驅使行動,按興趣做事就是一例。

心理激勵:比如看心靈雞湯和成功學,在短時間內有打雞血的效果。

制定完善的規劃和計劃:比如各種人生規劃和行動清單,讓計劃指導行動,同時也讓行動更合理。

獎懲機制:正向激勵和反向激勵。

先開始:只要開始,繼續下去就不是難事了。

監督機制:自我監督或周圍人的監督,本質上是心理上的獎懲機制。

製造客觀條件:如斷網、註銷遊戲帳號、經濟封鎖、賢者時間刪掉所有的AV等。

但列出這麼多方法是一件然並卵的事。假設上面的某一條真的特別有用,我以及其他因為執行問題而苦惱的人就不會陷入“沒執行——自責——自我激勵——沒執行”的怪圈了。以前有一篇文章討論過這件事,但那只是方法論,至於是否奏效,很難說。

回想起來,我們在選擇等一下要做什麼的時候,期間或許有過糾結,但大腦就是在某個瞬間,決定了接下來是去學習還是去遊戲,所以我常常在想,人們做一件事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是目標和計劃麼?關注這個訂閱號的朋友們都知道我一直熱衷於目標和計劃,但它們對我的選擇做出了多少影響呢?可以肯定的是,人絕不是像程序一樣,設定好了目標和計劃就會義無反顧按部就班的執行,否則我那宏偉的人生目標早就該實現了,而不是被丟到垃圾堆裡。

那麼是內心的慾望嗎?慾望確實是強大的驅動力,但人有很多欲望,如何衡量它們的強弱?是什麼決定了它們對行動的影響力呢?比如我學英語的慾望延續十來年了,但為什麼一直沒有很好的去做呢?是當前享樂的慾望比學習的慾望更強烈嗎?那為什麼有時候我又會拿起書本背幾個單詞呢?是因為慾望在不同情形下的強弱會變化嗎?如何掌控這些變化?

是習慣嗎?也不一定。有段時間我每天練字,按說早就養成習慣了,但後來不知道為什麼,就不再練了。放棄的念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從第一次中斷的時候,還是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某個時候呢?

是性格嗎?有的人喜歡機械化的有條理的生活,有的人喜歡自由自在不受束縛的生活,但從日常觀察到的情況來看,並非前者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達成目標,也並非後者就一定會一事無成。不管什麼性格的人,總有些事是他們想做但沒做的,也總有些事是沒必要做但又做了的。

是意志力嗎?意志力如何衡量?我們怎麼才能知道意志力到了什麼程度就可以驅使我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放棄了學習卻可以熬夜遊戲,屢敗屢戰,這樣的意志力到底是強還是弱呢?

那麼是執行的方法嗎?如果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執行,這種方法一定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和信仰了。然而上面我們卻總結出了那麼多用於促進執行的方法,這顯然說明沒有一種是通用的,或對大多數人來說特別有效的。

也許是所有這些因素在共同起作用?

假如有這麼多因素在影響我們的行為,那麼各個因素的變量是什麼?權重有多少?整體的決策的機制和原理是什麼?

如果影響執行的原因這麼複雜,那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的每個決定是接近隨機的呢?那麼如果我們的行動符合目標和計劃,如何確定這個行動是出於理性的考慮呢?

所以最後,我告訴文章開頭的那位朋友說,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就是一些大道理和方法論,假如你都試過了,而又確實沒法控制自己去做應該要做的事情,我確實就愛莫能助了。

這位朋友後來有沒有嘗試過其它辦法,我也不知道。我想,這些方法到底哪一些方法對哪一類人在哪一個時刻有用,也許真的是隨機的。也正是因為執行這個問題如此難以解決,我們才會放任目標消散,放任計劃過期,才會“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總之,今天是沒有結論的一篇,是時不時總會在我腦袋裡蹦出來的一個難題,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找到答案,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