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東吳為何不趁機復國,而是幫司馬睿建東晉?

暮雲齋主

這個問題很有趣,其實大家比對一下地圖就會發現,東晉其實就是當年東吳的翻版。




至於說東晉這個政權,也只能算是一個流亡政權罷了。自古都是得中國(也就是中原)者得天下,東晉卻把中國丟給了胡人,自己跑到南方去稱正統。說句實話,南方士族隨時可以不認它這個正統。

至於說為什麼最後東晉成功鞏固了統治,還是利益二字。對南方士族來說,東吳也好東晉也罷,都一樣,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處理外來勢力與本地勢力的關係向來很難。蜀漢堅持抑制益州土著,結果益州人喜迎魏軍。東吳把政權交給了南方士族,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

而東晉想要在南方站穩,也必須依靠南方士族。但東晉不能學東吳去把北方流亡士族邊緣化。如果沒有北方士族的支持,東晉就會失去正統性。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的當口,佔據了中原的胡人已經開始論證胡人得天下的合理性了。東晉要想當正統,就必須有北方士族的承認。南方在當年還是蠻荒之地,你總不能指望南方士族吧。

於是東晉選擇促成雙方和解。重臣王導帶頭學吳語,給足了南方士族面子。東晉又在南方士族勢力不大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來安置北方士族,也照顧了北方士族的利益。

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
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這裡的顧驃騎顧榮來自於江東大族顧家。這番對話形象說明了雙方的關係。北方士族承認南方士族是南方的主人,南方士族則擁護東晉的正統地位。就這樣,東晉的地位得以鞏固。


攸揚拾羽

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沙中土大溪水

政治永遠和氣節和利益相關。

東吳亡國原因是外有強敵西晉的壓迫,內有吳內部的腐爛。蜀漢滅亡,西晉並沒有付出什麼代價,其實力還是完整保存,之後西晉對東吳展現出壓頂之勢,東吳敗亡也是旦夕之間。與此同時東吳的統治者孫氏並沒有勵精圖治,末代皇帝孫皓殘暴, 評價: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
(圖片來自網絡,引用僅為描述和分析)

孫氏對於東吳來說是外族,其統治的基礎也是建立在給吳中大族以權力。孫權晚年多猜忌,陸遜就死於孫權之手,孫權死後東吳政治更動盪,殺戮常伴於朝中。在這種混亂的內部環境中很難產生一個強有力對抗外界的力量,就像南明一樣,內部不安定,所謂的氣節的凝聚力也卑微不堪了。
(圖片來自網絡,引用僅為描述和分析)

在這種環境中,利益就起到了關鍵作用。西晉滅亡後,司馬氏南下,正統皇帝司馬氏在北方士族王氏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完成權變(王導是頭號功臣,江南大族子弟顧榮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這也要付出代價,任何依附於其他力量的得位都要付諸以權力,擁護皇室的人也似乎夾雜著政治投機。

這便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事情。司馬睿為了平衡王氏的力量,重用吳中大族,本來有亡國之恥的他們重新獲得重用,並獲得利益當然高興。不論是當時的孫氏還是之後的司馬氏只要給他們大族以權力,大族就比較滿足了,不同時代的歷史如出一轍。
(圖片來自網絡,引用僅為描述和分析)

南遷的北方士族王氏、庾氏、桓氏和謝氏相繼掌權,權力超過本土四大族,有一種壓制作用,就如同當時劉備集團荊州幫壓制益州幫一樣。

因此也就沒了東吳復國的事情了。


大眼大世界

東吳不是不趁機復國,而是沒復國成功,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孫家子孫都有過行動。

1、公元310年,司馬越徵召吳興人錢璯(西晉建武將軍)進京救援洛陽,當時的西晉已經搖搖欲墜,劉淵的漢趙實力強大。錢璯不想去送死,於是扯旗造反,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然後他劫持了孫皓的兒子孫充,把孫充立為了吳王,打著恢復東吳的幌子造反。可能是孫家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和號召力了,沒多久錢璯就把孫充殺了。琅琊王司馬睿派郭逸討伐錢璯,江東士族周玘起義兵聯合郭逸將錢璯擊殺。

2、公元318年孫皓的兒子孫璠謀反被殺,史書對這件事一筆帶過,至於有沒有起兵不得而知,我猜想是沒有的。

東吳想復國還是很難的,江南人民並沒有多麼還念東吳,江南一直是士族大家在統治,沒有東吳、沒有西晉一樣運作,所以當中原亂成一鍋粥的時候,江南還是相對太平。當西晉王朝不行的時候,江東士族也曾想有類似江東孫氏父子的人物來統領和保障他們的安全。比如:陳敏意圖割據江南的時候,一開始江東的很多大族是接受的,像顧榮、甘卓,甚至包括周玘一開始也沒站出來反對,只是裝病不接受官職。但是後來士族發現陳敏一家子不是這塊料,就聯手將陳敏幹掉了,陳敏的大軍看見江東士族代表顧榮根本無心戰鬥,直接崩潰。

那江東的士族大家為什麼要幫助司馬睿建立東晉?在東吳滅亡後,西晉對江東士族可以說是很照顧的,江東的士族並沒有因為亡國而受到打擊,反而獲得了很多特權。所以江東士人是高高興興的歸附了西晉。那一刻起他們都是晉人了,西晉滅亡後他們要恢復也是恢復晉。東吳又不是大漢能延續幾百年,在百姓心裡根深蒂固。但是江東的士族們也不是慈善家,他們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所以當司馬睿來到建康,一個多月了也沒人鳥他,江東士族是在觀察這個司馬睿到底行不行,最後在王敦王導導演的一出大戲後,這些人相信司馬睿行了,所以支持司馬睿了,但是同時也引來了另一個矛盾,那就是江南士族和江北來的士族之間的矛盾。


在野猛將

其實在西晉末年,東吳有過幾次復國運動。

在晉永嘉四年的時候(公元310年),吳興豪族錢璯趁西晉即將滅亡的機會,自稱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劫持孫皓之子孫充並擁立其為吳王。這也是東吳滅亡後,規模比較大的一次復國運動了。只不過這次復國運動很快就被周玘平定了。晉太興元年(318年)十一月,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起兵反對東晉,被殺。

實際上並非江東地區的豪門貴族沒有幫助東吳復國,而是這些復國運動都以失敗告終,並且這些復國運動規模都很小,支持東吳復國的江東門閥士族也不多,甚至於連平定錢璯復國的大將周玘本身就是江東地區的門閥士族。

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自東吳滅亡後短短的三十幾年內,江東地區大部分門閥士族都沒有為東吳復國的想法呢?反而是幫助外來的司馬睿建立了東晉呢?

孫氏家族的衰落、殘暴

自孫權稱帝建立東吳後,也算得上兢兢業業,為東吳的發展盡心盡力。然而晚年的孫權全在立儲的問題上犯了大錯,不僅出現了二宮之爭,還因為二宮之爭逼死了名臣陸遜等十多名大臣,在儲君這件事上傷了地方門閥士族的心。隨後繼位的孫亮、孫休又成權臣手中的傀儡,孫氏家族影響力不斷衰弱。為挽回家族衰弱的頹勢,在孫休之後選擇了年長的孫皓繼位。奈何孫皓殘暴不仁,民怨不絕。民心盡失的東吳政權,很快就被司馬炎給消滅了。也正是東吳政權不得民心,所以西晉滅亡後,司馬睿能夠得到大部分江東門閥士族的支持在建康迅速的建立起東晉。

利益不受損,誰當皇帝都一樣

因為北方戰亂,原先的北方門閥士族南下,導致了南北門閥士族實力旗鼓相當。原先的江東門閥士族,沒必要為了早已滅亡的東吳政權跟北方門閥士族拼命。只要司馬睿和北方門閥士族沒有損害他們的利益,誰當皇帝都一樣。

“王與馬,共天下”,任用王導爭取了南北士族支持

司馬睿能夠建立東晉,離不開他的“蕭何”王導的幫助。司馬睿即位後,因為在皇族中聲望不夠,勢力單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穩。但是他重用了王導。王導運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馬睿,使北方南遷的士族也決意擁護司馬睿。司馬睿十分感激王導,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時人謂之“王與馬,共天下”。

對於國家的認同,抵抗外族的侵略

不管是南方門閥士族還是北方門閥士族,他們對於晉王朝的統治都是認同的。司馬炎統一中國後,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安民的政策,晉朝迎來了唯一一個盛世“太康盛世”。百姓、士族迎來了難得的和平,對於司馬家族的統治基本上都是認可。之後的永康之亂,五胡入侵,讓華夏大地生靈塗炭,南北方士族也迎來了共同的敵人。此時選擇司馬睿建立偏安的東晉政權抵抗外族入侵,成了南北方士族共識。

對於孫氏家族的不認可和對司馬家族的認可,以及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國家利益的考慮都是江東門閥士族沒有幫助東吳復國,反而擁戴司馬睿建立東晉的主要原因。


煮酒君談史

確實,司馬睿到了江東,他自己也很擔心。之所以能得到江東大族的支持,一是因為王導等人的政治智慧、個人魅力;二十因為東晉王朝向地方大族做出了極大的妥協和讓步,確保當地大族的實際利益;最後,也因為當時抵禦蠻夷的共同利益。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條很有趣:

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毫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顧驃騎顧榮,他是東吳丞相顧雍之孫子,吳宜都太守顧穆之兒子。在吳郡是一等一的大族。顧榮的父祖,在東吳都是重臣;他自己二十歲就出仕東吳。後來,西晉滅吳,顧榮和陸機、陸雲兄弟一起去洛陽做官。這在當時江東人看來,是我們把最有才能的三個人送到洛陽去了。而後來陸機、陸雲死於西晉的政治鬥爭,吳人扼腕,到了司馬睿過江的時候,只有顧榮還活著。

元帝就是司馬睿,後來在江東建立了東晉。他看到顧榮,是有理由擔心的。擔心顧榮對晉朝沒有感情——他一家三代都出仕東吳,甚至也許還有敵意——不光西晉滅了他的父母之邦,和他一起北上的兩人還都死於非命。所以司馬睿就講——

寄人國土,心常懷慚。

就是說,我來到了你們的“國土”,我心裡總是懷著慚愧。顧榮學問很好,謀略值也很高,一下子就聽出弦外之音了。這是在說,“我來到了你們的地盤上,請你們照顧啊。”這背後的政治信息很清楚,司馬睿放低了自己的姿態,尋求與顧榮為代表的江南士族的合作。

這種情況下,與司馬睿合作,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利益,同時利用朝廷南遷的機會,爭取在朝廷掌握主動權,對於江南士人來說,顯然更有操作性。所以顧榮就安慰司馬睿啦,先馬上跪下來,然後講:遷都是常有的事情嘛,你看商朝人遷都(耿毫無定處),周朝人也遷都(九鼎遷洛邑)。什麼別人的國土,哪裡都是你的地方呀。

這樣一來一往,一種政治同盟就形成了。


在野武將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歷了三國割據的紛亂時代,這天下,終究被司

馬家所竊,但是,來位不正,自然國祚不長,僅僅五十一年,西晉就被滅亡。而之後中

華大地上陷入了混亂的“五胡亂華”的時代。

西晉所殘餘的皇族司馬睿衣冠南渡,在眾多世家大族的擁戴下,重新建立晉朝。史

稱“東晉”。但這時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數十年前被司馬家所滅的東吳殘餘勢力在


幹嘛?為何不趁著西晉內亂之時復國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深度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1、東吳後期統治者的昏庸殘暴,盡失民心

在吳大帝孫權統治的晚期,日益驕奢獨斷、刑法異常嚴酷,許多功臣宿將的後代慘

遭屠戮,導致東吳後期人才匱乏,只留陸抗一人阻擊西晉。而他的孫子孫皓與之相比,


更顯殘暴,在位之初,實施過一段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

虐,早已失去了民心。陳壽當時評價:

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

若是此時想要趁機復國,割據一方,可能並沒有民眾願意追隨這個“故國”啦。


2、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權力極重,難以復國


漢末時分,天下大亂,大部分的權力都集中在世家大族之中,尚未統一之前的東

吳,結構內部的權力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所掌控,所以,東吳後期內部的矛盾很大。當


年的“小霸王”孫策就是在處理世家大族的問題上出了差錯,結果被刺,過早飲恨。可

以想見,世家大族的權力有多重。在司馬睿衣冠南渡之後,也恰恰是這些大族們的支


持,才能順利登上王位,從而衍生了一句童謠“王與馬,共天下”。若是沒有這些名門

望族的支持,要想復國,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3、東晉成立,南方已然穩定


五胡亂華,中原大亂,那些士族們跟隨者司馬睿衣冠南渡,在中原士族與江東士族

的擁戴下,司馬睿建立東晉。得了士族的支持,自然也會受到士族的限制。為了穩定與


維護自己的統治,朝廷的各個重職都由那些望族們把控。皇帝,也不過是一個傀儡罷

了。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東晉很快就穩定下來了。此時,東吳若是復國,必然會觸


碰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權力。若是起了衝突,怕復國無望也就算了,南方可能又要陷入戰火了。


喜歡這段歷史的小夥伴們,也可以發表一下你們的看法哦


小小呆蘿蔔

東吳其實已經復國了,東晉和東吳本質上沒什麼區別,唯一就是皇帝姓氏不一樣而已。

東吳是一個門閥大族封建制國家,所謂皇帝孫家不過就是大家推選出的最大的門閥而已,各家族有封地,有私兵,各級官吏都是他們壟斷,戰時由皇帝發動員令各家軍隊湊一塊就能出發搶地盤了,比魏國的九品中正制還九品中正制。

只要能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皇帝是誰其實並不重要。孫晧損害了世族利益,晉軍打來大家就不出兵,讓你皇帝和晉軍去單挑吧。

西晉滅亡前,司馬睿剛到江東,江東的士族大家還是按規矩辦,只要你司馬睿認可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推你當皇帝,否則我們就換個人。西晉滅亡後,南遷的士族們跑來一看,覺得江東人這個規矩不錯,以後國家就是我們士族說了算了,省的有個強勢皇帝天天騎在大家頭上拉屎撒尿的,於是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皆大歡喜。

所以東晉和西晉已經完全是兩個國家了,東晉繼承的其實是東吳的衣缽。西晉雖然有九品中正制,但主要權力還是在皇家手中,否則也不會有八王之亂了。而東晉完全是士族聯邦,九品中正制在東晉和後邊的南朝被髮揮到極致,士族很多時候連皇家都不放在眼裡。幾個世家大族名聲在史書中一個比一個響,反而東晉的皇帝們沒幾個認識的。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東吳滅亡於280年,東晉建立於317年,此時已經間隔有37年了,在這37年之間,東吳舊地已經不再懷念孫氏,孫氏在江東也因為東吳的滅亡而損失掉了根基,沒有根基的王朝怎麼可能復辟呢?


人非聖賢,更別提士族了,士族從來效忠的都不是國家,而是自己的利益,王朝可以滅亡,但是士族不一定。

相對於擁立一個已經滅亡了快四十年的王朝餘孽,還不如擁立王室正統的司馬睿!在衣冠南渡的時代裡,江南依然掌握在晉室正統的手中,西晉末年並不是東漢末年,晉室也不是漢室,所以作為士族大家的王、謝、桓等家族擁立司馬睿為晉元帝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在整個東晉時代,所有的大士族都想取晉室而代之,王敦叛亂和桓溫欲稱帝都是最好的例子。

前文說到衣冠南渡,其實就是大量的北方士族南遷,北方士族都是奉晉室為正統的,如果擁立東吳孫氏,怎麼可能招攬得了他們的人心呢?說不定東吳沒有復辟成功,擁立東吳的人就會因為人心向背而功敗垂成了。正是以晉室正統的名義,迎立一位晉室天子,才能使得天下歸心才能穩住人心。

我想,王導也是這樣想的。


夢三七夜

感謝問答。我想先講一個故事:東吳滅國後,吳主孫皓面見司馬炎,司馬炎說:我給你在這準備好座位,已經很久了。孫皓也說,我在東吳也給你準備好座位了。孫皓的話一語成讖,短短几十年,司馬氏就丟了江山,逃到南方苟延殘喘,建立小朝廷了。

至於為什麼不重建東吳?你就不瞭解江南世家的心思了。江南世家長期佔據當地的土地和人口,具有十分龐大的勢力,世家內部互相通姻,以保持自家的財富。東吳孫氏從聲望上,比不上那些氏族,而且孫氏也是外來戶,建立東吳也是與那些世家妥協的結果。

到東晉的建立,五胡亂華後,大量北方世家大族和司馬氏皇族南下,當時人稱“五馬下江南,一馬當先”。這所謂的一馬就是司馬睿,琅琊王在西晉的地位不算太高,只是山東的一個分封王國。為何司馬睿能建立東晉?這離不開兩個人,王敦和王導,他們本身就是山東豪強王氏的子弟。二王為司馬睿出謀劃策,提供財富,還幫助司馬與江南氏族談和。因為大量僑姓的北下和司馬睿的豐厚官位,江南氏族妥協了,轉而支持司馬睿,王氏地位也極度上升。“王與馬,共天下”。

還有一個原因。東吳孫氏在江南的統治極其殘暴,尤其是孫皓。孫家對於江南氏族打壓力度很大,導致孫氏復國在江南氏族中得不到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