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都是姓氏?

鍋炮魚

順序反了。不是為什麼“齊秦燕楚魏趙韓”都是姓氏,而是姓氏從戰國七雄中而來。



姓,女生也;氏,別居也。

戰國以前,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姓,是母系社會的產物,代表同母所生。

商始祖契是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周始祖棄是姜嫄踩巨人的腳印而生,這都是母系社會知母不知父的寫照。

氏,是姓的分支,是一部分人另起爐灶,建立另一個族群(氏)。



比如西周建立時,行分封制。周公之子伯禽被封於魯,武王九弟康叔封被封於衛。

伯禽與康叔封,都是從姬姓分出來而另起爐灶自己過,魯、衛,就相當於這個新分出來的族群的名字,也就是氏。

春秋時,“男子稱氏以別貴賤,女子稱姓以別婚姻”。

男子不稱姓,而是稱氏來表明他高低貴賤的身份。

周天子以下各諸侯,通常冠以國名以示尊貴,比如齊桓公稱齊小白而不是姜小白(齊國姜姓),晉文公稱晉重耳而不是姬重耳(晉國姬姓)。



戰國末年,姓與氏漸漸合流,不分彼此。“齊燕楚魏趙韓”,相繼被滅,秦也在統一之後不久在農民起義下滅亡。

那些流落民間的公室貴族,便以自己曾經的國家來作為自己姓氏。然而這並不是所有,比如齊王建的子孫就以“王”來彰顯自己家族曾經的輝煌,所以,王姓來源最複雜。

所以,先有姓,再有氏(族),氏成國,姓氏合一,國又成了姓氏。

有興趣留下自己的姓氏吧!


探微閣主


再者,以職位和爵位為姓氏,這不用多說,最有名的當屬司馬一姓了。其司馬姓氏之由來便是因為官職。司馬家族雖不多卻名人輩出,可能跟最初的祖先從事的行業有關吧。

還有一類是音譯,中華民族是不斷融合的民族,歷史上有過不少的少數民族內遷(也有侵略),不斷漢化的北方少數民族便開始取漢姓名字,取名的方式無外乎兩點,一個是根據意思改姓:如愛新覺羅姓在民國時改為金姓;另外就是皇帝賜姓,如李唐王朝就賜很多少數民族李姓。有名的如党項人創建的西夏王李元昊,原姓拓拔,後唐莊宗皇帝李存勖,原本是沙坨人,本姓朱邪氏。
說了這麼多,因此中國的姓氏來源多種多樣,因此齊楚秦燕趙魏韓都是姓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如果還奇怪,就想想柴米油鹽醬醋茶、東南西北上下左右都是姓吶~


珞珈山的貓

齊楚燕韓趙魏秦都是姓氏,這並不奇怪,如果不是姓氏才奇怪呢。

更確切地說,在先秦,齊楚燕韓趙魏秦都是氏,後來才演變為姓。

姓和氏的區別是什麼呢?

先秦時代,姓代表共同的血緣關係,先秦的姓有姬、媯、姒、姜、嬴、好等。比如周王室姓姬,原來的齊國國君姓姜,秦國國君姓嬴等等。

氏則是進一步區分這個人的身份、等級、尊卑等。先秦時代的諸侯國,是在家族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同一個諸侯國的貴族,都是一個姓。那麼如何區分他們呢?就要用氏了。

同一個姓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氏,同一個氏的人也可能源自不同的姓。

我們以商鞅為例。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孫子,所以在衛國被稱為“公孫鞅”。

後來商鞅來到魏國求仕,魏國人就不能稱他為“公孫鞅”了,因為此時只有魏國國君的孫子才能被稱為公孫氏,所以他被稱為“衛鞅”,也就是從衛國來的名叫鞅的人。

商鞅在魏國不得志,又來到秦國,立下大功。秦國國君把商地封給了他,他等於是自立門戶了。那麼人們就不會用“衛”這個氏來稱呼他了,而是稱他為“商鞅”,也就是封地為商的名叫鞅的人。

諸侯以國為氏,大夫以家為氏。所以,齊楚燕韓趙魏秦分別是這七個國家的諸侯及子孫的氏。

戰國末年,姓和氏逐漸合併了,人們不再區分二者,統稱為姓氏。所以齊楚燕韓趙魏秦就從氏變成了姓氏。



夢露居士

應該說,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後來都成為姓氏,這與中華民族姓氏來源有關,同氏可以不同姓,同姓有不同源頭。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初期的姓代表共同的血緣血統,上古有八姓,分別為姬、姚、媯、姒、姜、嬴、姞、妘。傳說黃帝因住姬水之濱,便以姬為姓。炎帝居住在姜水旁,便以姜為姓。大禹因治水有功,賜姓為姒。(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至周代進入中國姓氏大發展,周王為姬姓,所封建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也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後來發展為有以祖先族號為姓的,如殷,夏,唐。有因生地而起的,春秋左氏傳說,“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還有君主賜姓,如婁敬,“賜姓劉氏,拜為郎中”。至南北朝時,異族漢化改姓大為流行,姓的來源更加複雜。也有一些國家的居民以國名為姓,如齊、魯、秦、晉等。所以,以七國國名為姓便不足為奇了。


有人專門收錄收集姓氏發現,我國目前有近六千個姓氏,有姓伍、陸、百、萬的,還有姓七、八、九、千的。


南方鵬

齊國有姜齊和田齊。

姜姓源自姜子牙。

田齊出自媯姓陳氏。田與陳在先秦時代是同一字,讀音也相同。就如同今天的橘子與桔子類似。陳國發生政變,陳厲公被殺。公子陳完(田敬中)流亡至齊國。其後代皆以田為氏。是為媯姓田氏。

燕國是姬姓。是周武王之弟召公後代。

魏國是姬姓魏氏。魏氏源自姬姓畢氏。始祖是周武王之弟姬高,封於畢。其後代為姬姓畢氏。畢萬被晉獻公封於魏,其後代為姬姓魏氏。

秦國為贏姓,秦趙同宗。趙國為嬴姓趙氏。秦始皇之父異人由於是庶出。為趙異人,其子為趙政。後認太子妃為嫡母后。改為贏異人,其子改為嬴政。趙政改嬴政後,才有資格做秦王。

韓國是姬姓韓氏。先祖姬萬被曲沃武公封於韓原,其後代便以韓為氏,為姬姓韓氏。

楚國最為奇葩,不是羋姓熊氏,亦非熊姓羋氏。而是羋姓熊姓。楚國先祖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為楚子。周天子賜其羋姓,因楚王祖先原本姓熊。故楚國羋姓與熊姓通用。

故《羋月傳》又可稱為《熊月傳》。



楊朱學派

韓趙魏是氏不是姓。三家分晉,晉是姬姓。韓趙魏也是姬姓。

田齊也是氏不是姓,田齊出陳,陳姓媯。

燕是姬姓這個沒異議的。

秦是嬴姓眾所周知。

戰國七雄韓趙魏燕秦齊都是周天子封的。而楚國的王不是周封的而是自立列國默認的,打出來的。

楚國熊姓。

所以戰國七雄只有四姓分別是姬熊嬴媯。但是古人稱氏不稱姓。姓是種源,氏是居處。


衛仁閔

事情的發展不是樓主想象的那樣。

字在《古璽彙編》中共有17例用字,其中14例作單姓,3例用作人名;而“齊”共有7例用字,其中除1例用作地名外,其餘皆用作人名,沒有用作姓氏的用例。

可見早期,“齊”沒有被用作姓氏,而是加邑旁的齊,用作姓氏。

古璽中未見到“楚”氏。

《古璽彙編》(2401)原書隸作“柾”,吳振武認為應隸定為“𣐌”。𣐌字可讀作梳或楚。古璽中未見到“楚”氏,吳振武認為讀楚為優。

燕國人之燕姓,在當時也不是稱“燕”,而是郾,郾通燕。

韓姓戰國時倒是有見,鉨印中“韓”常作“倝”。

戰國鉨文中“趙”皆寫作肖,璽文中“肖”同樣是“趙”。

魏姓,早期也不是寫作魏,而是

早期的秦姓也有加邑寫法。

樓主所說七個國名,都是姓氏,你要是用古姓氏書的說法,那就是“以國為姓”了。通過上面論述可以看出,這些姓來源都是由一個演變過程的。

至於那些天天拿“姓”與“氏”不同說事的人,你能指出什麼時候“氏”結束了嗎?


濁世清風

別說是七雄,就算是那百多個小國(如:蔡、宋、吳),大部分後來都成了姓。原因都一樣,出於懷念二字。漢朝開始,才逐漸的首先在宮廷後在民間形成姓。原來大分部的人都是沒姓的,所以在給自己定一個姓的時候,也就隨波逐流,鄰居如何幹我就如何幹吧,大部分的人都是以先秦被滅的己國為姓。所以根據族譜,某些家族實際上,如:不應該說是什麼孔子的第幾多百代人,孔子也不姓孔,也許根本沒姓,還沒有這樣的觀念。唉,何必呢,此地無銀三百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