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和管仲對比,誰更有治國之才?

用戶65146878

周公與管仲,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所面臨的歷史環境也千差萬別。比較兩人的治國之才,其實很難。只能問,如果周公處在管仲的環境下,周公能否力助齊國稱霸?管仲如果處於周公的環境下,能否成功平定商人叛亂,安定周人天下?

但是這兩個假設,在歷史上已不可能發生,當然也就很難知道確切性答案了。


周公剛主政時,天下就突發大亂:“三監”勾結商人叛亂,周人內部對周公主政疑心重重。在外部,“三監”與武庚結成了同盟,勾結東夷、淮夷反抗周人統治;內部像召公姬奭(音巳),這樣的重臣都對他產生了疑心——“(周公)當國踐祚,召公疑之。”

周人實力,與武王伐紂之時差不了多少,但在此時,周人所面對的敵人卻比武王時期要多得多,周人內部也因權力分配的難題而面臨著巨大的分裂。如此形勢下,究竟該如何平叛?

周公最終做出了他人生中最為重大的決策:主動出擊中原、再次東征!

然而,這一決策卻意外地遭遇到周人的強烈反對:武王臨終前,早就定下了“我圖茲殷,其唯依天”的戰略決策,你還敢公然違背?!莽莽撞撞地一頭衝進敵人老窩,這簡直是拿周人性命當兒戲!

可是,在眾人的一片反對聲中,周公最終還是決心親自東征,並最終成功地平定了商人叛亂。

周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看到了商人叛亂的軟肋:商紂王統治多年,殘酷地壓迫各族百姓,使得商王族在商國中下層中間已是人心盡失。短短兩年內,作為傀儡的武庚無能施德於民,也就無法贏得商民眾的同情與支持。所以,武庚集團雖然貌似無比強大,可是卻並未得到最廣大商族基層老百姓的普遍擁護。



在平定商人叛亂的過程中,周公就開始對周王國的體制進行建設。史書稱他:“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可以說,他才是周王國八百年基業的真正奠基人!

周公能在短短七年間做出這麼多的功業,稱得上是位天才。然而,如果管仲處在他的位置上,能否作出同樣的業績?


管仲本身,也是周王室後裔,他是周穆王的庶子後代,到了父親這代時,被迫流亡到齊國,成為諸侯手下的大夫。管仲成人時,父親去世,家境貧寒,管仲甚至被迫從事在周王國體系下最下賤的經商來維持生活。

因此,管仲人生的起點明顯就不如周公高。

管仲時代,還有一點很明顯的特徵:春秋時代是周公當年所建設制度的弊端全面爆發的時代。

封建制,使得各諸侯國獨立傾向,缺乏了對周王室的輔佐;宗法制,使得社會人才使用效率日漸低下,人力資源成本高企;藉田制,生產效率低下,讓周王國轄區內的各大諸侯國經濟實力長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因此,管仲要想助力齊國得到大發展,勢必需要針對周公當年定下制度的一些弊端進行改革。也就是說,管仲的某些政策,恰恰是對周公政治的否定。

從現有文獻來看,管仲對周公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體現在對宗法制和藉田制的微調:用人方面改革人才選拔機制,建立了一套從基層選拔人才的機制;在土地制度方面,提出了“相地而衰徵”的措施,將“野”之土地私有化。

其次,管仲還師從周厲王,創立了“官山海”政策,極大地增強了齊國經濟實力,助力齊國在短期內迅速成為諸侯霸主。


管仲的改革可謂是立竿見影,讓齊國在十年之內就成為了諸侯霸主。

但是,管仲改革弊端也來得極快:齊桓公死後,姜齊就再也沒能成為諸侯霸主,可以說管仲改革的弊端就是其中一重要因素。


從以上對比可知,周公功業是周王朝八百年曆史的基礎,管仲改革卻僅僅福澤了齊桓公一代人——你說周公與管仲二人誰的治國能力更強?


欲雲談史論今

瀉藥。

葫蘆娃厲害還是變形金剛厲害?

這兩個人面對的完全是不一樣的群體和形式,完全沒辦法比較誰更有才。只能是各自說各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