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名相,諸葛亮為何自比管仲不比蕭何?

馮開朗


諸葛亮胸中既有《隆中對》一策,他就只能自比管仲,豈敢以蕭何自居。

雖然他和蕭何都是以內政後勤見長,軍事謀略上為其短肋,但蕭何終究是天子之國的丞相,這不是諸葛亮可以比得。

因為《隆中對》言明就是天下三分,滿打滿算,劉備至多也就是一方諸侯。



諸葛亮自比管仲,意在曹公。

我既然敢這麼說,就己經有了被罵的覺悟。

但是我們且看,諸葛亮自比管仲之時,是在三顧茅廬之前,而且這之前至少應該是好幾年前,那個時候劉備只怕還未進入到諸葛亮的視野,更無《隆中對》一說。

我一直以為劉備三顧茅廬是有原因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一顧茅廬是劉備臨時起意,諸葛亮見了之後說什麼呢?人家都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倉促一見倒不如不見,所以諸葛亮壓根就沒想露面。

二顧茅廬為什麼又不見呢?那一定是《隆中對》還在字斟句酌打磨之中,還未定型。畢竟要想成為一篇爆文不下一番苦功是不可能的。

三顧茅廬見了,劉備就果然驚為天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就是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獲得成功。

此話打住。劉備既然還未進入視野,那麼當時天下諸侯雖多,真正有人主氣象的無非也就是曹操和孫權了。

為什麼我會說諸葛亮屬意曹操而不是江東孫權呢?因為,其時只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諸葛亮自比管仲,須知管仲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幫助齊桓公完成了(尊王攘夷,挾天子以伐不敬)的義舉。

於是,有人要說了,既然諸葛亮心中理想的人主是曹操,為什麼又困守隆中而不去投奔曹操呢?



諸葛亮自比管仲,還在於他渴求得到如管仲一般的人臣待遇。

管仲從魯國逃到齊國,為了迎接他,齊桓公選擇良臣吉日,並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跑到齊魯邊境以示誠意。接到管仲之後,兩人又縱談天下形勢,一聊就是三天三夜,句句投機,字字如意。齊恆公大喜之下,齋戒三日,拜管仲為相,尊其為仲父。

如這等人臣待遇,又是哪一個士子不是夢寐以求的呢?諸葛亮自然也不例外。他以管仲自居,當然也是希望有人主可以照章辦理。

可惜的是,他只能恨自己晚生了幾年,此時的曹操陣營中,且不說早逝的戲志才,便是如今的荀彧,郭嘉,賈詡諸人,以智計謀略論,都未必會在他之下,曹操又怎會為了一個後生小子不遠千里跑來三顧茅廬。

說白了,也就劉備這種輸怕了急瘋了的假皇叔才會不顧身份。說到底,他也就是一個搞編織的手工業者,和士子交往,那叫高攀。



不過,諸葛亮聰明一世,卻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既然以管仲自居,就應該知道管仲之所以能夠幫助齊桓公完成稱霸大業,是因為他有過一次跳槽的經歷。

當時管仲一開始輔佐的是齊桓公的兄弟公子糾。齊國內亂,公子糾和齊恆公都逃亡在外。後來得知齊國無君之後,兩人都想搶先回國奪取國君之位,管仲甚至在半路上截擊齊桓公。誰知還是被齊桓公搶先一步得到了王位。齊桓公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他,便有了管仲由魯逃齊的故事,最終管仲成為一代名相。

假設,我只是假設,如果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也玩一次跳槽,跳到魏國,這三國後面的歷史會怎樣寫?世人又會怎樣評價諸葛亮呢?


煮茶道史


從綜合實力來看,管仲更厲害

蕭何也是一代名相,開國第一功臣,至少劉邦是這麼評的。即使是韓信戰功卓著,也不是第一功臣。但是,蕭何的主要作用的安撫百姓,運送糧草,治理後方,而相比管仲而言就要略遜一籌了。管仲治理齊國,從各個反面入手,經濟,政務,軍事,鹽鐵均有涉獵,使得齊國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也奠定了齊國的整體實力,要不然也撐不到戰國七雄時期。管仲的才能是要高於蕭何的,不是貶低蕭何,至少從做事的內容和效果上來看是這樣。


諸葛亮沒出山前並沒有想匡扶漢室

蕭何是漢朝開國丞相,自比蕭何,便是想要繼續為漢室效力,匡扶漢室。但是其實諸葛亮沒出山之前,他也不知道誰會來請他,就算曹操來請他,換個人三顧茅廬,可能他他也會答應的。只不過劉備要打著漢室的旗號來做事,諸葛亮有了老闆之後,當然要跟著老闆喊同一句口號了。在沒確定老闆是誰之前,怎麼能貿然地擺明自己的立場呢?他要是以蕭何自比,可能除了劉備,其他勢力還真就不會找他了。


當時還是漢朝,不好用漢朝丞相名號

雖然漢室傾頹,但是當時名義上還是漢室的天下,很多地方勢力也都是劉家的人,雖然是東漢,但與西漢也是一脈相承。若是諸葛亮用蕭何的名號來吹自己,估計會惹上事。一個是對蕭何的不敬,再一個是天下人會笑話他,覺得他有何本事與開國丞相相比。管仲樂毅的時代比較遙遠,並且不涉及政治因素,所以也不敢用蕭何來自比。


未濟


管仲是後世尊稱為“管子”,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

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可見管仲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管仲被齊桓公稱為仲父,是齊桓公的老師,他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蕭何只是劉邦的手下,並不是劉邦的老師,劉邦也只是讓他做管家的事情,蕭何只是輔佐劉邦而已,助手而已,並不能對劉邦的決策進行指導。而在戰略對劉邦進行指導的是張良,但張良也不是劉邦的老師。當時,范增倒是被項羽成為亞父,但是項羽最後中了離間計,逼走了范增。

所以,管仲那樣的地位,甚至說是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凌駕於齊桓公之上,可以說是無冕之王。而蕭何,後來還被劉邦關到監獄裡,蕭何的地位是遠遠不及管仲的。

管仲也是我國曆史上,和德國俾斯麥最接近的人。

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蜀漢執政時,確實也是做到了管仲的級別,只可惜劉禪不是齊桓公。

———————————————————————————————————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首先要明確,這三個人都擔任一國之相,那麼管仲、蕭何以及諸葛亮,各自的成就以及治國理念都是什麼,弄清楚了三個的異同之處,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也就得出了。

先說管仲,作為齊桓公稱霸的最得力助手,實際上管仲完全掌管了軍國大事,齊桓公基本上就是負責吃喝玩樂,偶爾出去耀武揚威的外交一下。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這三個國家最重要的職能均由管仲負責,並且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他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管仲的思想是屬於法家流派,雖然那個時候還並沒有系統的法家思想,但從管仲執政的種種言論跡象中,可以看到很濃烈的法家氣息,而管仲也被稱作是“法家先驅”。

再說蕭何,作為漢初三傑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個,實際上蕭何的官位與權力是最高的。作為劉邦的丞相(後進封為相國,相國位在丞相之上),蕭何一直在後方負責組織生產、運送軍糧,訓練士卒這類後秦工作,雖然沒有韓信、張良出的風頭多,但蕭何的工作才是實打實劉邦集團最為核心的權力。在政治主張上,蕭何崇信無為,喜好黃老之術,也正是從蕭何這開始,給漢初七十多年奉行黃老無為之治定下了基調。

最後再來看諸葛亮,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當然大家熟悉的可能大多是演義中諸葛亮多智近妖的軍事才能。但實際上,諸葛亮的軍事如果打95分的話,政治就是100分。中國古代和諸葛亮同樣出色的政治家,大體上看並不多,所以諸葛亮同管仲類似,都是軍政一把抓,也都做出了很出色的成績。最為重要的是,諸葛亮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法家,(插句題外話,劉備也是,所以君臣二人之所以投緣,很大可能是政治主張相近)諸葛亮以嚴法治蜀聞名後世,陳壽評價諸葛亮治蜀“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所以,諸葛亮自比管仲而非蕭何,原因有二,其一是諸葛亮自負政軍皆通,可以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二是同為法家,諸葛亮在思想上與管仲更接近。


大黃扯點歷史


把自己比作管仲是出自於《三國志》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三國志》


先看看管仲和蕭何



行政改革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用人人事 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員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官員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升,直至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來源,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政治主張

管仲注重經濟和農業,反對空談主義,開創職業技能教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最早提出“華夷之辨”與“尊王攘夷”的民族主義思想。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嘆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對比一下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


依上面的對比,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也是名如其實,甚至比管仲更優秀。

再看看蕭何:

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劉邦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諡號“文終侯”。



蕭何比起前面兩個可以說也是半斤八兩的,不過有一點就是蕭何是忠於漢室(劉邦),如果諸葛亮在草廬時把自己比作蕭何,不是告訴別人我想要投靠漢室嗎?諸葛亮沒出山一副清高一樣,如果把自己比作蕭何就等於想要為漢室效力,直接找劉備投靠就行了(一說曾有先投靠劉備,劉備三次去他草廬面試,拜訪),不用裝清高的樣子等他來。


神仙半瓶醋854


因為諸葛亮是想用管仲比喻自己,他希望自己可以像管仲一樣被君主賞識,而自己也可以像管仲一樣。

齊桓公的霸業是管仲幫他完成的,諸葛亮這樣比管仲其實也是在比自己和劉備的關係,他是想告訴劉備,只要你信任我,我也可以像管仲一樣給你你想要得到的東西,而劉備最後給諸葛亮的的確也是對應的,出了給諸葛亮丞相的大位之外,他的確讓諸葛亮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並且一直重用他,並沒有埋沒他的才能。給了諸葛亮想要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地位,而且諸葛亮這樣說自己和管仲,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並沒有想要背叛的心。

<strong>

而蕭何和管仲想比,在當時諸葛亮想表達的情緒來說,管仲更適合他。雖然蕭何也是一個對君主很忠誠的手下,但是他的功績並沒有很突出,管仲相比於他更為齊桓公盡力而為,但是蕭何卻是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地位,所以這樣的比喻對諸葛亮來說是不利的,而管仲更能體現諸葛亮的內心活動和他想對劉備表達的東西。

而且諸葛亮比管仲另一個意思是想表達自己需要一個像鮑叔牙一樣的知音,一語雙關。可以凸顯出諸葛亮想要施展自己才華的急切心情,所以劉備也是懂了諸葛亮的意思,因為諸葛亮想要的和想表達的和管仲是一樣的,所以他以管仲來比自己,來向劉備表達自己的意思。


夜遊神1991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隆中對之前,吟誦的就是這首詩,一副超凡脫俗的智者形象油然而生。對於天下之勢,躬耕南陽的臥龍先生早已成竹在胸。《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了“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可見諸葛亮自比的人除了管仲,還有樂毅。用舌戰群儒中張昭的話來評說,管仲輔助齊桓公獨霸諸侯,一匡天下;樂毅扶持弱燕,一鼓作氣,連下齊七十二城。把這兩位放在一起,定位肯定不是勤於內政的名相,而是平定天下的經天緯地之才。

劉備在聽聞諸葛亮平生好與管仲樂毅自比時,心中也覺得沒底,特定向水鏡先生請教,司馬徽一開口就給劉備吃了定心丸,孔明在他心中的定位更高,堪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諸葛亮肯定不會橫刀立馬,衝鋒陷陣,所以和韓信不沾邊。漢初三傑,剩下的一位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的蕭何,另一位就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

生逢亂世,當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同是逐鹿中原,群雄爭霸的時代,安邦定國才是孔明的第一志願。至於建國之後出將入相,佩紫懷黃,那就是後話了。

諸葛亮當然在內政上做了不少工作,甚至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堪稱名相。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確實幹了很多類似蕭何的工作,比如作為軍師中郎將,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再比如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但這並不能表明諸葛亮的志向從攘外變成了安內,他的崇高理想依然是匡扶漢室,一統天下。《後漢書·陳蕃傳》中有句話,叫“寇賊在外,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打點好家裡的一切,這才有了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罷了。

倘若蜀漢真的並魏吞吳,問鼎中原,後世書中的諸葛亮也必然會超越名相的身份,成為興國濟世之才。到那時,比肩管仲、樂毅,甚至姜子牙、張子房又有何不可?只可惜,終歸是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賀五窩


蕭何雖然才華橫溢,但卻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那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韓信被殺一事。

諸葛亮才華智謀均在蕭何之上,尤其是智謀。他願意把自己比作管仲,而不是蕭何,可見,在諸葛亮心中,管仲才是真英雄。


恆空讀史


管仲能力高於蕭何,再說管仲樂毅時代比較遙遠,不兼涉政治因素,所以諸葛亮跟管仲比而不敢和蕭何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