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縣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近年來,正寧縣著眼脫貧攻堅過程中農村居民“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扶大扶優扶強”和“先富帶後富”扶貧新模式。自2015年試點以來,全縣已成立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94個,入社社員14924戶,社員入股1481萬元,縣財政注資1160萬元,覆蓋率達100%,入社率達39.27%。

1

盤活資金,實現“散戶”到“集體”轉變。

採取“資金+合作社”的模式,將農民閒散資金盤活到合作社資金“專戶”,有效整合農民資金,集中資金扶持大戶,讓更多資金立足農村、服務農業、惠及農民,極大方便了農民特別是股民貸款,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目前,全縣資金專業合作社借款金額3168萬元,其中,扶持種植業貸款1894萬元、養殖業貸款1067萬元,扶持社員1542戶。

2

示範引領,實現“輸血”到“造血”轉變。

在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的扶持下,全縣湧現出了西坡鎮高紅村、石家灣子村、宮河西里村、周家徐家村等一批養牛養兔養羊的產業村;永和鎮永和村、永正鎮紀村、宮河鎮東里村等一批蘋果產業村;山河鎮東關村村民張宏江通過合作社累計貸款15萬元,與當地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用於發展循環農業,栽植山地蘋果樹500畝,養豬1000多頭,去年僅養殖銷售額達600多萬元;山河鎮蔡峪村一些村民在資金專業合作社扶持下,貸款搞起了養殖、種植等產業,目前全村養羊125只,養牛30頭,養蜂328窩,矮化蘋果園654畝,喬化成園蘋果園1028畝,通過合作社扶持貸款,解決了因資金問題而導致生產生活裹足不前的問題,帶動了當地產業結構調整。

3

民主理財,實現“節約”到“增值”轉變。

針對發展資金專業合作社管理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規範,導致村民資金投入“跑冒滴漏”“入不敷出”等問題,制定出臺《正寧縣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專業合作社業務指導意見(試行)》,在管理費用上按照一個會計年度原則上不得高於合作社年度總收益的15%報銷管理費用、按年度淨利潤的10%提取風險準備金、年度淨利潤的30%支付人員報酬、年度淨利潤的50%用於社員分紅,對借款還款方式、流程進行了細化明確。同時,建立資金專業合作社監管、重大事項民主決策、財務公開等民主理財機制,成立了由村內威信高、公道正派人員組成的理事會和監事會,對社員放款、用款、還款進行全程監督,並向其他社員和群眾公開,確保資金合作社正常高效運作。

4

激發活力,實現“扶貧”到“扶志”轉變。

建立資金扶持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的“鄉規民約”和“典型樹培”機制。一方面,在強化管理的基礎上,及時建立健全“鄉規民約”懲戒約束機制,使社員自覺按期還款。另一方面,積極樹立“典型示範”,通過宣傳推介合作社扶持下湧現出的張創業、任家斌、張宏江等產業發展致富帶頭人,讓群眾樹立誠信意識,增強脫貧致富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的帶動下,山河鎮西關村等一批村鎮被金融機構授予信用村稱號。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