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細算為貧困村留下“造血”產業

精打細算為貧困村留下“造血”產業

■李釗炯常說自己是“龍灣村村民”,有空也會像農戶一樣,搭著三輪車去地裡做農活。

精打细算为贫困村留下“造血”产业
精打细算为贫困村留下“造血”产业

■在種養殖基地就業的貧困戶和李釗炯交流。

精打细算为贫困村留下“造血”产业

■在種養殖基地,李釗炯與耕作的貧困戶交流。

精打细算为贫困村留下“造血”产业

■李釗炯入戶宣講幫扶政策、措施。

李釗炯兩週瘦了四斤,“山高水長,好好吃飯,才有力氣打贏硬仗”——2月25日她在微信朋友圈發文,配了幾張色彩明豔的美食圖片:木耳燉雞腳,臘腸炒青菜,蝦仔四季豆,紅燒鯰魚頭……這些菜都出自她手,潮汕女子,果然心靈手巧。從珠海市金灣區來到陽江市龍灣村,李釗炯出任駐龍灣村第一書記已有9個多月。從村民口中對“李書記”的誇讚,又能發現李釗炯在工作上與朋友圈裡的溫婉完全不同的個人風格:“接地氣”“有魄力”“有能力”“在咱龍灣村落地了第一個扶貧產業基地”……

李釗炯

珠海市金灣區駐陽江市江城區龍灣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

“我相信,只要心繫群眾,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孩子已經讀大學,我沒有後顧之憂”

龍灣村位於陽江市區西南方、漠陽江下游,總面積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25畝,下轄賴村仔、徐大寨等9條自然村;總人口1380戶5002人,但勞動力不足五成;2016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由珠海市金灣區對口幫扶,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6戶262人,2019年相對貧困村出列,相對貧困人口全部退出。

李釗炯去年5月接力第二棒駐村第一書記。提及與陽江的“情緣”,她有頗多感慨,“都是機緣,我是註定要來龍灣的。”李釗炯笑言,2016年金灣區開始首輪對點幫扶幹部招募時,她就很想報名,可當時女兒備戰高考,自己分身乏術,只能“靠邊”。2019年,得知第二輪駐村工作隊即將出徵,李釗炯果斷遞上申請。“我當時已經超過45歲,其實不符合報名條件。”她告訴記者,那段時間,她一有機會就找領導表決心,“您要支持我,錯過這次,我就沒機會再去扶貧。”“孩子已經讀大學,我沒有後顧之憂”……李釗炯打趣說,是自己的“小情懷”碰到領導的“大情懷”,久縈內心的扶貧夢才得以實現,“後來才知道,我區有一個牽頭單位對口幫扶了兩條村,但只選上了一位幹部,很幸運,我來‘填空’。”

夙願得償,李釗炯心無旁騖,把根牢牢紮在龍灣的土壤。為了儘快熟悉村裡貧困戶的情況,她在幾個月內完成四輪入戶走訪。“李書記又來了!快進屋。”幫扶對象的熱情令李釗炯感動,卻不知她腳下的泥、心中的火也打動著對方。徐寨仔村有一位77歲的馮阿婆,誰都知道她記性差,可在李釗炯第四次走入家門時終於喊出,“我記得你,你就是新更換的大姐仔!”握著老人的手,李釗炯的喉嚨有些發緊,她大聲應道:“是我!阿婆您要記得我。”

精打細算調研 燈箱也要賺錢

9個月過去了,李釗炯熟悉龍灣村每個貧困人員,姓名、年齡、固定收支,甚至他們的小嗜好。“付伯愛喝酒,直率又有性情。”她笑起來,“就住在村委會旁邊,老人愛聊天,煮了好吃的還請我去吃。”她說的是66歲的付豔新,後者幾杯酒下肚,必扯起嗓子吼幾句戲曲唱段,這樣的場景讓李釗炯感覺很溫暖。

幫扶資金的使用情況,李釗炯亦爛熟於胸,一組組數據張口就來。她告訴記者,產業投入之外,龍灣村的新農村示範村建設也取得一定成效,“首批和第二批共計建設項目59個,珠海市金灣區自籌資金146.85萬元,建好了村黨群服務中心項目、小學運動場、垃圾屋及其周邊道路硬底化、兩期的路燈改造及燈杆廣告等等。”提到路燈,李釗炯又笑了,“我們村的燈杆廣告,也能為貧困戶帶來收益。”

李釗炯負責的是第二期路燈改造項目,即自然村村道“亮化”工程,將主幹道的路燈接入自然村,投入接近30萬元。前段時間,她突發奇想,能不能在一、二期“亮化”工程中“加點料”,讓路燈也能為貧困戶增收?靈機一動,她提出加裝143幅燈杆廣告,拿其中100幅做黨建和鄉村振興宣傳,剩餘43幅預留招商,收益也按扶貧產業分紅比例分配,“已經跟電信公司達成意向,第一年可收入1萬元。”

“連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想到這個點子。”李釗炯說,自己從沒有做過生意,卻在出任第一書記後學會“算計”,幾乎每一次“精打細算”,都能為貧困戶爭取到或多或少的收益。

為建“造血”產業 再難也要攻克

摸清全村情況的同時,李釗炯也在琢磨村裡的扶貧產業結構。龍灣村投入475萬元建成光伏發電,還有參與其他村兩個種養殖基地,三項產業從2016年至2019年共收益56.15萬元,有勞動力和無勞動力貧困戶人均分紅分別是3601元、1132元。“投資類型的產業要持續‘造血’,工作隊撤走後,收回的資金投到哪裡?”她希望為龍灣村留下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漠陽花)花生水稻種植基地,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營,並通過招聘貧困戶務工或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苗、技術指導、保底收購、分紅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這個項目佔地125畝,涉及70多戶村民,協調的難度可想而知。有人勸她知難而退,李釗炯偏不信邪,“這是造福一方的好事,貧困戶和村民都受益,肯定能建成。”2019年11月,項目進入“攻堅克難”時段,李釗炯和村兩委幹部緊密配合向前推進,直至12月12日正式簽約。記者瞭解到,該項目預計年產值35萬元,利潤可達17萬元。

2020年的第一天,隆隆機聲響徹四里,神采奕奕的年輕人開著紅色農機繞圈耙草,李釗炯朝他豎起大拇指。“小夥子是聾啞人,但會操作機械,是在基地就業的貧困戶。”她說,眼前的一切讓她很有成就感,“這是龍灣村第一個落在本村的扶貧產業,為了使項目落地,龍灣的幹部班子團結一致,村民代表也想盡辦法。所以我相信,只要心繫群眾,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採寫: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