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就業”助脫貧提速

客家新聞網 曹珍梅 特約記者黃揚揚

日前,記者走進全南縣江禾田園綜合體,智能溫控大棚裡的小黃瓜、西紅柿等高山蔬菜長勢喜人,昔日窮山溝而今成了“聚寶盆”。

近年來,該縣堅持把產業扶貧、就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以“鄉鎮有產業、村村有基地、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益”為目標,實現了貧困戶“產業+就業”全覆蓋。

“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圖為農技專家來到田間地頭為貧困戶傳授韭菜種植技術。(資料圖)

“兩業”融合有基礎

“以前一到冬天就沒活幹了,現在天天都沒得閒,種的韭菜一茬接一茬。”在全南金龍鎮水口村韭菜種植基地,貧困戶徐秋鳳剛剛收完一茬韭菜。她告訴記者,現在種蔬菜比過去省心多了,採用聯產聯銷模式後不但有技術指導,還有公司進行統一收購,農戶不用再愁銷路。

為提高產業扶貧覆蓋度,確保扶貧扶到“根”上,全南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扶持江禾田園、香韻花卉、厚朴公司、現代牧業等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推進種植、加工、儲運、銷售一體化,健全產業利益聯結機制,有效把貧困戶鏈接到扶貧產業中,實現產業扶貧對貧困戶、貧困村100%覆蓋。

該縣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了10萬畝高山蔬菜、10萬畝芳香花木、14萬畝林下經濟等扶貧主導產業,著力建設了一批集中連片、特色鮮明的優勢農產品基地,通過土地流轉、基地務工、入股入社、承包基地等方式,讓貧困群眾聚集在主導產業鏈上,共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針對產業發展“零要素”貧困戶,該縣還按照統貸統還入股分紅的方式,讓貧困群眾兜底產業分紅。

“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圖為貧困戶在全南縣江禾田園綜合體務工。(資料圖)

“兩業”融合有門路

時下正值貝貝南瓜採摘季節,走進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村華行農業蔬菜基地,只見滿園的蔬菜成畦成行,菜農們移栽、採摘,忙得不亦樂乎。“以前種地每畝年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務工年收入是種地的十倍。”該村貧困戶陳榮清是由農民變身“上班族”的典型,他對現在的生活十分滿意。

全南縣把就業扶貧與產業發展進行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精準扶貧的新路子。該縣瞄準當地特色的農業資源稟賦,打造就業扶貧產業基地,並將就業扶貧產業基地建設成為農業“工廠”,組織貧困戶參與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獲取報酬。同時,圍繞基地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吸納貧困戶在基地常年務工,讓貧困戶多元化增收。目前,該縣建立蔬菜、靈芝、油茶等產業扶貧基地109個,在基地務工的貧困戶人均日工資可達80—120元。

同時,為讓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該縣大力推廣“扶貧車間”就業扶貧模式,實現貧困戶、企業和政府“三贏”的局面。鼓勵結合“一村一品”產業發展,立足產業優勢,在有條件的鄉鎮設立就業扶貧基地;採用“企業+扶貧車間(生產線)+貧困戶”的模式,引導企業開發適合貧困勞動力特點的就業崗位。該縣目前已設立就業扶貧車間27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29人,預計貧困戶平均每年增收1萬元以上。

“产业”+“就业”助脱贫提速

圖為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務工。(資料圖)

“兩業”融合有保障

“我以前種的菜苗經常出現爛根現象,多虧鎮裡的技術人員教我們怎麼防治,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在南逕鎮馬古塘供港蔬菜基地,貧困戶李冬蘭開心地說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把貧困勞動力穩定在基地就業,全南縣在技能培訓上下功夫,著力提高貧困群眾的脫貧本領。該縣整合扶貧、林業、農糧、就業等部門培訓資源,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下鄉活動,到田間地頭開展“面對面”的技術培訓、“一對一”的技術指導,讓貧困戶掌握一門脫貧致富的好技能。摸準貧困群眾實際情況,在各鄉鎮健全致貧原因為“缺技術”的貧困勞動力數據臺帳,加強與培訓機構對接聯繫,對因“缺技術”而致貧的重點人群,開展針對性技能培訓,切實扶到“點”上。

“對就業扶貧產業基地來說,技能培訓解決了用工難問題,對貧困戶而言,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了實用技能。”全南縣就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該縣已開展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1300餘次,促使貧困戶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為貧困群眾實現高質量、可持續脫貧提供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