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有錢人被稱為“員外”?

為什麼古代有錢人被稱為“員外”?

略懂帝這兩天看古裝電視劇,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大戶人家的男主人往往被稱作員外,突發好奇心,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員外也是一個有故事的詞語。

員外一詞,最先出現在【員外散騎常侍】這個官職中,員外的意思就是“定員之外”、“正式編制之外”。

古代皇帝出門,除了正規部隊保護,還有一些貼身的保鏢護駕,這些貼身保鏢騎著馬,也不講究隊形,在皇帝身邊晃悠,這就是所謂的【散騎】。【散騎】跟隨皇帝,時不時也會回答一些皇帝諮詢的關於國計民生的問題,類似於顧問。

其實,皇帝有專門的智囊團,智囊團中的智囊叫做【常侍】,日常工作就是在皇帝身邊待著,隨時準備回答皇帝諮詢的問題,順帶給皇帝出謀劃策。那些點子多、辦法多,懂得多,頗得皇帝歡喜的【常侍】叫做【中常侍】,意思是常侍中的佼佼者,智囊中的戰鬥機。

曹魏時期,將【散騎】和【常侍】這兩種職能相近的官職合併,叫【散騎常侍】,“入則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出則騎馬散從。”

【散騎常侍】雖然沒什麼實權,但可以經常在皇帝身邊晃悠,是個肥差,一般安排丞相的兒子、太師的侄子這些朝中顯貴的實在親戚擔任。後來,需要安排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擴招。擴招的這部分【散騎常侍】叫做【員外散騎常侍】,以示這些人沒有正式編制,不是正式工。

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其中尚書省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設四個司,司長叫做【郎中】,又在郎中之外設【員外郎】,作為郎中的副手,輔助郎中開展工作。在這裡,“員外”一詞表達的意思是“地位低於郎中”,以表示員外郎是郎中的副手,而不再表示沒有編制。

綜上所述,員外的意思是“編制之外的”,“地位低於……的

到了明朝,賣官鬻爵橫行,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個官噹噹,叫做“捐官”。慢慢供給逐漸趕不上需求,許多人花了錢,也只能買個像【員外】這樣的編外官職,表示他們是

正式編制之外的臨時工,地位比不上通過科舉被錄用的公務員。這種臨時工不用上班,不領工資,當然也不用背黑鍋,更加像一個榮譽稱號。

慢慢的,員外越來越多,一板磚砸下去,砸死十個有錢人,可能就有九個是員外。老百姓也懶得區分,管你有沒有員外的身份,看見有錢人一律稱員外。地主老財也很高興,畢竟員外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所以非常樂意接受這樣的稱呼。

員外這個稱呼是在明朝成為有錢人的通用稱謂的,而明朝又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鼎盛時期,所以,這一現象被反映在小說裡。比如《水滸傳》,雖然說得是宋朝的事情,但因為成書在明朝,所以裡面就有很多員外。還有西遊記,雖然是唐朝的事情,但也因為成書在明朝,所以裡面也有了若干員外。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同樣,一切文學作品反映的也是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的生活和那個時代的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