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协里写丑书的多?

阿里摩天轮

说中国书协写丑书的多,这个前提就是有罪推定,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自己对中国书协有过很多批评。但是,实事求是,中国书协再不济,有再多是非,但她依然是最广泛聚集中国当代最顶尖书法家的精英团体。她的存在,依然是风雅的标榜;她的筛选机制,也依然是最具宁缺毋滥的严苛性的。

(图:书协书家沃兴华在创作中)

你可以埋怨她野有遗贤,你可以批评她里面的有些人德不配位、名不副实,你也可以数落她和过去辉煌比起来是节节败退之中,你也可以质疑她里面的人员是否有足以传世的名家,但是,你无法抹煞最核心一点:她依然是中国书法界最具公信力和实力的所在,依然是引领书学者走向正途的无可取代的检验地。

所以,当头条朋友们每每大义凛然地把王镛、沃兴华、白砥、王冬龄、石开、何应辉等等这些书协名宿诋为“丑书之尤”、对中国书协的意义全然不见时,不客气地讲,实际是在一叶障目之中走向偏至。

他们的创作,不是没有争议,也不是没有批评的空间,但是,绝非“丑书”二字就可断然结论的。


一,必须承认,中国书协确实有人以“丑书”是尚,但绝对是少数与末流。

“丑书”的形成,追本溯源,多是在欧风美雨袭来中,借鉴外来艺术时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恶果。

其一,近代以来,中西互邮,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冲击。很久以前,中国书坛就有舆论认为,中国书法要打开新局面,不能一味奴事古人,要谋求创新取得新的拓展,有必要借鉴、融通西方抽象艺术乃至视觉心理学的经验,推陈出新,获得现代新生。

其二,加之日本“书道”近几十年来借鉴西方抽象艺术时的尝试与突破,也给中国当代书家很多刺激与启发。比如他们流行的墨象派书艺,几乎完全摒弃汉字的表意功能,只重黑白对比,渲染抽象点泼效应,很多谋求更上层楼的中国书家会以为是一种解散理性、赋予线条以活力、狂放传达生动生命意象的新途径,以至于日益走向狂怪、荒诞之路。

我的谬见,如果中国书协有所谓“丑书”,那么,这两类新派中的末流所泻于纸上的“字”就是“丑书”。他们的探索与理想初衷可能是极好的,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汉字书法和西式抽象艺术在文化观念上的深层差异,丢弃了中国书法传承规范中生命特征的根本要素,结果“活龙当死蛇医”,导致“丑书”横行。

但是,如果原情而论,我认为他们的创变意识本身并没有错,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能长泽流远,就是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而能。其中不少大家痛骂的所谓“丑书”作者,其实是绝有根底的名家,他们最终走向何方,尚需时日甚至是历史去公断。


二,大众所谩骂的“丑书”不是当代才兴起,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代书家的主流取向。

以上谈及当代“丑书”的当代渊源,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传统,会发现这不过是中国书法探索的一个小流变而已。 “以丑为美”甚至可说是传统。

中国书法艺术自魏晋独立成熟以来,她的审美标准一直在美与丑、工与拙、妍与质、雅与俗、熟与生这些追求中不断波动,也不断中和,如长河奔流,浩浩荡荡,至今未竭。

总体来看,中国书学的审美发展是从拙朴向着精媚演进的,而精媚也确实是历来最流行的时风,为众追捧,这也是历代尊王学王、而如今二田风格弥漫四海的原因。

(图:清代金农书法作品)

但是,历代可以称名的书家,也几乎同时认识到,当精媚走向极端时,就会变成可怕的程式化,平庸俗气,匠意可厌,书法不再是性灵的艺术,而只是亦步亦趋的“写字”。

所以,明末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理论是典型的,也是总结性的意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个意思,白话说来,就是说:美是丑的发展,丑是对美的突破。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拙”和“丑”不是乱来,而是古人所说的“必先熟而后生”,是对古典书帖形似层面的一种突破,是对习知法度的一种超越,是绚烂至极后的返璞归真,是以生劈熟,以拙破巧。

“丑”的前提,是对“精”的娴熟。所以时下很多“丑书”,有的确实是“守拙”,而有的,也确实是毫无根底和章法的胡来。我们该批的,应是后者,不必“株连九族”,殃及池鱼。像王镛、白砥、王冬龄、石开、何应辉诸书协扛鼎名家的作品,大家也要赏之口水,恨不得饱以老拳,其实挺冤枉。


三,就传统观念而言,什么是“丑书”,甜俗媚巧才是真正的丑书。

假设是没有功底的狂怪之作,其实连“书法”都算不上,一般都不谈,所以就过去观念认识,它们连“丑书”都不是。

就传统观念而言,反倒是那些甜俗媚巧、表现上非常“书法”、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丑书”,必在排诋之列。理由在于,它们似是而非,最具迷惑性,也最容易导人误入歧途。

因为,一味地只求形似好看,只会在经典书帖中亦步亦趋,没有艺术的自觉,没有审美的觉醒,没有自由的精神, 没有性情学养的折射,没有思想情绪的深层激荡,这种所谓的书法只是拙劣的复制品,只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追求目标,绝对不会是一名书法家的旨趣。而恰恰是这种“丑书”,现在正代表着大众审美趣味,成为民间练习书法、认识书法、品鉴书法的标准。这股风气,势力太庞大,我懦弱之人,噤不敢言,不好在这里指名点姓,知我者默会即可。

也就是说,在刻苦领悟经典书帖的基础上,“似又不似”,在笔墨点画中注入一种生命化的意识,是一副毛笔字足以成为“书法”的核心。所以过去前人讨论中国书法美的渊源时,会把这种美感根源归为书家的人格美,即“书如其人”,把人格、精神、学养及伦理和书法联系起来。


四,总结:

1,中国书协中“丑书”是存在的,这一点中国书协自身也承认,但是绝对是极少数。我们评判事物,总容易因为个别例子就把问题上升到一个总体的判断,一概抹煞,攻击书法协会会员和主席的字多是丑书,是不客观的。平实地讲,中国书协里的绝大多数书家依然是中国书法界的标杆。

2,民间所鞭笞的“丑书”,大部分只是和大众的书法认知有差异而已。在大部分朋友看来,所谓书法,就是该和二王、颜欧柳赵越形似越好,而忽视了书家的旨趣根本不在这里。在真正书家那里,没有自我精神的一味形似,不仅不是他们的理想,甚至反倒是真正的“丑书”。而这,也是历代书家的集体意识。

3,我是书学外行,绝不敢自以为是,所胡扯的,只是一个自诩公正客观之人的意见表达。我很清楚,在头条,痛击“丑书”才是“政治正确”,而对于异见也是以谩骂为时髦的,所以,以上野狐献曝,我明知很不合时宜,但我既然敢写出来,能得高明交流与指教最幸,倘是批斗谩骂,也已有接收的心理准备,并表示感谢——因为我们并无冤仇,只是看法不一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2018,6,2,午间闲敲

勉力坚持每天都写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随感、时政看法、影视评论等。所有关注、点赞,还有留言,都是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感谢!

刘愚愚

我们今天的时代怎么看待书法?

把我国当代十个最优秀的书法家编排为十大丑书。这十个人还不只中青年,还包括年近七十的何应辉、王镛、石开等。这是一批中国最杰出书法家,被认为是十大丑书代表人物,那么让我们来欣赏下他们的佳作,欣赏完之后,也许会心一笑。

一、王镛

当代十大丑书人物,第一个排的就是王镛,而且这个作品就是批判的作品。王镛的书法是在书法新时代的风格创造。他就像郑板桥和伊秉绶一样,他们用篆书的笔法来融入隶书之中。他的隶书多到汉晋砖文影响,是中锋用笔而无蚕头燕尾,这就是一种新的点画形式的视觉形态的开拓。他将这种书体融合的方法用于翰札式的行草书之中,给人古意苍茫之感,这件作品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作为一个有三十年艺术史研究经验的学者,我负责任地说,王镛先生是我们当代少数几位能进入艺术历史谱系的书法家之一。


二、沃兴华

三、刘彦湖

第三大丑书刘彦湖。被批判的刘彦湖这件行楷书,其结体有颜真卿的方正宏阔,用笔有褚遂良的瘦硬和隶意,具有极高的风格辨识度。

第二幅,刘彦湖的小篆非常具有创意,他是在汉代柩铭文字和唐代碑刻的碑头和墓志志盖的篆书演化而来,圆劲方正,笔力有筋,颇有篆中颜鲁公气概。右边这位主席级人物的小篆与之相比较,其艺术功力相差何止千里?右边这个字俗就俗在撩首弄腮小处卖弄充盈一股脂粉气。

四、于明诠

第四大丑书人物就是山东于明诠,我们看这两件对联对比,谁雅,谁俗,大家可以仔细品味。艺术作品就是要用图像来说话,不看图像你就没法把事情说清楚。于明诠这件作品是一件难得的佳作,他的榜书以颜真鲫为体格故称宏阔,又以章草为旨趣故称朴拙,可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朴中有巧,巧中有朴,长久品味,妙趣无穷!

五、曾翔

曾翔是十大丑书人物第五位,编排作品不完整,大家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曾翔的字从汉魏变体中讨生活,很有趣味,结字简繁得当,用笔苍劲老辣。

六、王冬龄

王冬龄师从林散之,其三十年前草书就独步当代书坛,并不断进取,蔚为大观。近些年,王冬龄经常用大帚笔在球场上作巨幛书,吸引不少眼球。

七、白砥

第七大丑书家是白砥。白砥是我们中青展的一等奖获得者,现在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他的创作不断的进取,他的字非常有特点,他的风格显然受乡贤徐生翁的影响,字不惊人死不休!其实,他的传统功力很深,他要写二王的楷书随便写,毫无问题的。


八、石开

第八大丑书人物石开,其实石开可以把王镛的位置代替了,成为第一丑书人物也可以。石开是一个著名篆刻家,书法家,你看他的字,他写的很慢,但是他的结构的塑造独具匠心,用墨的浓淡让你觉得奇奇怪怪,不可望其端倪,给人趣味无穷的感觉,当然他跟颜真卿、王羲之不像,他就是一个石开,代表他这个人物的特别有个性的,有菱角的人物特点。

他着力于秦诏版和篆刻的中锋用笔的奇妙,不分行,不分字,有一种雕塑的印的感觉,成为一个强烈的,具有最高辨识度这么一个风格的篆书。

第九、程风子

这是程风子的“梦里乾坤”

第十、何应辉

这是十大丑书人物第十位,何应辉也很惭愧,排十个,他排第十位何应辉的行书得益于隶书的味道,恣肆烂熳,朴茂野逸,是当代一位继承创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何应辉的楷书是有很深功力的,早年以《张黑女碑》为本体,近些年支以隶意点画揉入,堪称自成一家。


汽车大看点

所谓的丑书和乱书这类称呼完全是不懂书法的外行话。千万别以为会写几笔就懂书法。其实差的很远。我练习了十年都不敢乱说,更不敢发作品出来,因为我知道,水平还不足,高手太多了。老老实实的练习就是正道。



关于书协丑书多这件事情我觉得要从普通人的审美观说起了。大家都觉得一笔一划的楷书或者隽秀的行书为最美好的书法。是最具有艺术代表性的。其实这种看法只能说对了一小部分。首先艺术是美的,这是个人主观的看法,并非主流艺术标准。艺术标准到底什么?艺术不必只是单纯的服务于视觉感官的,艺术可以拿来直接表达思想,传达观念。那么这么说应该理解了吧,艺术就是传达思想和观念,因为人本身的原因,思维能量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也不同。比如八大山人的书法,很多人说是丑书,被誉为灌肠体。其实呢?他的书法风格内涵篆籀之法与碑学的精华。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豪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



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这样的追求确是需要些魄力的,因为要冒着“单调”的风险。石涛和尚有两句诗称赞八大山人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就用笔追求上说,八大应该当之无愧的,是去掉铅华返本真。这种艺术精神和艺术表达是建立在绝对的基础功底和对文化认知的基础上的。还有如现代的王墉,王冬龄的书法都被称作丑书。有这些看法的人只能说对于书法艺术,你还是个孩童,需要加倍努力学习和读帖,这样你才能有资格,有自信的去评论别人的书法。



另外,丑书和乱书的心态一定要祛除。因为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暴露出了你在书法中的严重不足。且行且学且谦卑,这是文化人的格局,好好想想吧。


国风影响力

丑书出现在书坛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基本上是跟书协成立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说,自从书协成立开始,丑书(当时被称为流行书风)便也出现了。

大家都知道,书协成立时中国的文化刚刚复苏,受到日韩一些前卫书风的影响,一些年轻书家开始尝试和探索新的创作风格,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向。这批书家就包括王镛、沃兴华、石开等当时书坛的实力书家。


流行书风展一共举办了三次,基本上每一次都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但是,王镛等人毕竟是书坛的中坚力量,这股所谓的流行书风非但没有偃旗息鼓的意思,竟然大有星火燎原的趋势。鉴于书协在书坛书坛的影响力和特殊地位,加上这些丑书名家大多在书协担任重要职务或评委,所以书协成为丑书的重灾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丑书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像王镛说的那样成为切合时代的审美思潮,也没有像丑书名家们想象的那样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不管这些所谓的权威和名家如何的相互追捧,并且竭力寻求理论依据,依然收效甚微,始终无法改变大众的传统书法审美习惯。



从目前只要丑书一露面必然招致骂声一片的现状来看,书协里丑书泛滥也面临相当尴尬的境地。所以,书协扬言要对丑书采取限制措施也在情理之中。


惊龙轩


书协里写丑书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以我的理解来看,丑书反传统,放在一堆传统书法中很显眼。

就像现在是春天,北方有10多度到20度,气温适中,大多数人穿着长裤,薄外套或衬衣,但有一部分人却穿起了短袖,短裤和短裙,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仍然穿着冬天的衣服。

丑书就像穿短裤短裙,或冬衣的人,站在人群里非常酷目,人们看一眼就能记住。

在全国范围内,丑书名家有王冬龄,白砥,程风子,曾翔等人,都是被人们热议的对象。

至于这些人为什么要写所谓的“丑书”,以我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原因。

其一,这些人已经进书协了,书协高手多,想靠传统出名成家太难了,那么,就偏不遵循传统,跟传统对着来。依靠走捷径的方式扬名。


传统对笔法要求严格,一笔一画都要遵循古人的程式,丑书作者偏不这样来。无视规则,章法和笔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反正可以给自己戴上“创新”的帽子。其实,这种创新就像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经不起考验。

其二,丑书作者自命不凡,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了,想玩点所谓学术上的东西,以视正听。

丑书作者进入书协后,成为了专业书法家,这就需要他们拿出真本事说话,要不然站不住脚。而从学术层面开拓和创造,是这些书法家心照不宣的事。

我认识好几个陕西书协副主席之类的书法家,他们就是这样认为和这样做的。

学术这东西本身就难以定位,它具有超前性和探索性,弄好了,有人认可和追捧了,就成了学术,弄不好,就成了垃圾,遭人唾骂。


其三,丑书作者不自信,被自己的真实水平所愚弄,也被“皇帝的新装”所愚弄。

丑书作者在书协中大多有职位和头衘,并且身兼多种社会职位,他们也清楚自己真正练习书法的时间并不充足,不像一般书法家有大量时间练习。

因此,让他们规规矩矩写,很容易露馅,暴露自己本就不高的水平,那么,他们就大笔任意挥写,反正写出来很多人不认识,能震住人。一般书法家也是丑书作者的下属,不便于站出来纠正上级的不对,就做个顺水人情,人前说人话,跟着鼓掌叫好。丑书作者听到有人叫好,就认为自己真了不起,书写习惯成了自然。


鸿鹄迎罡


半桶水书法

丑书顾名思意,是写的很丑的书法字体。还有的人为哗众取宠,利用一些稀奇古怪东西写字如: 刀书.棍书.瓶书.抹布书等。反正是只要能写显字的生活用品,全端了出来。有的书者还嫌不过瘾又发明了人体书,用手指写的指书,掌书,足书,头发书……。更有甚者还有用人体写字的体书,象个醉汉打滚撒泼似的,浑身油墨满地翻滚,手足并用写出的字三分象字七分象鬼,奇丑无比。丝毫不见了文化人的斯文。那么为何有很多人热衷于丑书的撰写?笔者大体归纳以为 : 中国的书法技艺博大精深,有人即使苦修一生也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度。书法高手名家林立,后起之秀层出不穷。有人感到凭自身实力,即使混到发白腰弓,也难以在书法界出人头地重围难突。为名利所驱就另辟蹊径,以各种怪异的字体或书写用具,制造渲染热点效应。使一个默默无闻书技平平,名不见经传的书法爱好者一夜成名,成了这类字体或书写工具的开山鼻祖,自然是名利双收。由于效仿者多了,用什么写字,能写出什么样字的人自是层出不穷。使得丑书,奇书,怪书,癣书等乱七八糟的书体泛滥成灾,严重侵害了书法这一古老技艺的尊严与权利。广大书友应自觉抵制,这种不健康的书法界乱象。不要让一些急功近利的投机者,把中国书法带沟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文仅代表本人立场!)


龙乡子龙

大概学书法的人都知道,不管自己怎么用功,有些山是永远也翻不过去的,所以在改开之后,干脆自立山头,一改“书写”是为内容服务的实质,不再依“法”行事,开始走捷径似的夸张。

夸张的原因,还是源于内心和古人相比的自卑。

他们打着艺术的旗子,从概念上绕了路,以视觉和审美为托词,丢弃了传统,篡改了理论,简化了难度,抬高了门槛,忽悠了百姓,赚来了金钱,也自立了门户。

书法崩坏,妄语狂飞,是谁之过?

好在还有老百姓。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史介鸿

我不认为王镛等有真才实学的人的作品是丑书。我说的丑书是指那些呆在书协里闲得没事 ,为哗众取宠而搞怪的丑陋书法行为。

为什么书协里写丑书的人多?我同大家的观点可能不相同,我认为最主要是实在闲得无聊。于是就出现了什么狂吼书法啊,歌唱书法啊,杂技书法啊,用女人头发写的书法啊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你们说这不是太闲了,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开明开放,更加多元细分。新中国成立以前,是没有专门以搞书法为生的专门书法艺术家的,两千多年来很多精彩的书法作品只不过是历代文化高人、达官显贵交流思想、书信往来留下的墨迹而已。


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是专门搞书法的官员吗?当然不是,书法对他们来讲,只不过是一种业余的爱好而已,所谓的书法艺术作品基本上是写文章表达自己思想的文稿,或是写给亲朋好友的信函书札,是一不小心产生了《兰亭序》,《祭侄稿》这样的天下精品。实际上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没有这么多闲功夫,所以也就不可能把书法搞的太怪了吧!

我们现在各级都有书法家协会,尤其是中国书协的驻会人员一辈子就只搞这一件事。既然只搞对一件事情,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总得搞出更多的花样儿就行,平平淡淡的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想这也许是出现这么多大众不喜欢的丑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高培书画琴

我认为凡为大家,历史上留下来的碑帖什么样的没见过?各家各体的书法汗牛充栋,再美看的多了也叫人心生厌倦。步步踏着前人的脚印走,太无意思。一生临摩前人,只为奴书,非不能为也,是不甘为也!作为书协领导对中国书艺术的引领,不只是继承,更重要的要担起创新发展的责任。前人成功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重复吗?临帖的意义主要在练习用笔。而非复制前人的字体。在篆书方面,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李斯吗?在楷书方面,我们需要万万千千个二王和欧柳颜赵吗?在狂草方面,我们需要无数个张旭怀素吗?……在篆书方面,弯来弯去就是那条线,你要创新,丑是不可避免的。在隶书方面就是蚕头燕尾,你要有别于前人,出现丑也是难免的。在楷书方面,永字八法的技巧己经用尽,你想创出有别于前代大家的字体,丑更是难免的。在草书书方面,由于书写者情趣不同,而草书用笔结字墨法章法更丰富,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书者想写得新颖一些,出现些丑书又有什么可怪的?況且在艺术上美与丑都是相对而存在的。一种字只要存有欣赏人群,它就有存在的价值!何必过于苛责呢?须知走旧路易,走新路难,劈莉斩棘更难!墨守成规不易犯错,但是你不能嘲笑那些跌跌撞撞的开拓者,因为他们做的工作此你有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