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粟裕不違抗命令,蔣介石能逃跑的那麼瀟灑嗎

解放戰爭開始一年後的47年7月,國共雙方在全國主要戰場(包括西北、華東及中原)都形成僵局,而僵局對中共而言是最不利的局面,因為老解放區因戰爭而幾乎耗盡人力、財力。

假如粟裕不違抗命令,蔣介石能逃跑的那麼瀟灑嗎

為打破這個局面。

毛作了兩個設想:一是由劉鄧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出大別山,這在47年7月已經實施。但總體而言,並未達到原來的預期,劉鄧在大別山立足未穩,劉鄧分開,由劉率一部到豫西以遊擊式的方式建立新的根據地。而為了配合劉鄧,還由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1、3、4、6、8、10和特縱)從山東分兵到魯西南以配合劉鄧立腳,但至1948年1月為止,劉鄧及華野西兵團在中原地區仍然是僵局,而且兩大野戰軍仍然只是戰略上的配合(陳謝兵團曾與粟有過一段時間的戰役配合),對國軍沒有構成絕對威脅。

假如粟裕不違抗命令,蔣介石能逃跑的那麼瀟灑嗎

為此,毛於此時提出他的第二個設想,由陳粟率華野主力分兩批(第一批為1、4、6縱,由粟率領;第二批為3、8、10縱,時間另定)躍進江南(江西、安徽直至江浙一帶)作遊擊式配合中原戰局。

假如粟裕不違抗命令,蔣介石能逃跑的那麼瀟灑嗎

而粟則側重於軍事角度,認為躍進江南是不利的,而中原仍有戰勝蔣軍的條件。為此,粟繼48年1月上書(子養電,並未被毛採納)後,又於中央命令後連續上書抗命,使毛很為光火,把那段時間概括為“林彪不南下,粟裕不過江”,最後把剛返回前線的陳及粟一併叫到城南莊,當面質詢,最後以粟的堅持及軍令狀而告終,勉強同意粟不過江的意見,並調走陳毅到中原軍區任副司令。

假如粟裕不違抗命令,蔣介石能逃跑的那麼瀟灑嗎

如果,粟裕執行中央部署,“率三個縱隊渡江”,戰局會怎樣發展?

有人說:那樣的話解放戰爭勝利就要往後推很多年,……很可能的。

但是如果那三個縱隊,在江北的各人民解放軍和江南遊擊隊,以及全黨的配合下,能發動江南的群眾,開闢大片的江南根據地,進一步,如同海南島那樣,也在臺灣島發展出根據地和人民武裝。老蔣何去何從呢?——雖然時間長了一點。

雖然時間長了一點,卻能取得人民解放戰爭在“全中國”的完全勝利,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後,不再處於長期的戰爭狀態,不再因此而佔用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應付迫在眉睫的戰爭,進而能用所有的物力、財力和人力用於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

從這一點看,粟裕的抗令雖導致淮海戰役的勝利,卻促使蔣政府下了迅速逃跑、偏安臺灣島的決心——對人民解放事業實際上是“欲速則不達”,貪小便宜吃了大虧。

假如粟裕不違抗命令,蔣介石能逃跑的那麼瀟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