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該培養哪幾項核心技能?

“2017硅谷高科技創新·創業高峰會(北京)”昨天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LKK洛可可董事長賈偉說,“人工智能會從取代廉價勞動力開始,留下部分創作工作者”。前段時間,人工智能勝過人類棋手柯潔,這個只是個開始。

哪些是廉價勞動力?

重複性的工作、苦力勞動……不錯,這些都包括在內。社科院專家黃群慧這麼說,“越非程序化的工作,人工智能替代程度越差。”體力型和程序化的工作,例如記錄、會計等多數可以被替代。而非程序化工作,例如研發、諮詢、護理、美容美髮替代程度相對較低。

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發現了,現在靠勤勞致富,有點痴人說夢。傳統文化裡教導我們的,反而圈住了我們的思維模式。譬如,勤勞致富、安貧樂道、淡泊名利……

但如果脫離傳統思維模式,你會發現,格局會更開闊。

1、傳統文化缺乏性教育。不少人已經從這個淘了一桶金,還有不少人從陌陌等平臺引流做生意等等。

2、傳統文化缺乏商業教育。學校教我們的只是如何工作,並沒有教我們如何創業。那些過去的職業技能有些早就被淘汰了,而新的教育依然沒有緊跟時代。

勤勞不錯,可很多人勤勞的結果只是維持溫飽,疲於奔命。而那些通過信息不對等,撬動資本優勢的人,賺得的錢卻是別人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如何從傳統文化外賺錢?大家可以先想想!)

古典老師說,世界上只有三種人:創造變化的人,適應變化的人,和死於變化的人。但願我們都能成為前兩者。

從18世紀到21世紀,已經經過了工業革命、計算機改革、那現在呢?

美國的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告訴我們概念時代,需要創造者和共情者。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該培養哪幾項核心技能?

進入概念時代,未來左腦思維的重要性日漸減弱,用右腦思維的高感性人群會變得更如魚得水(右腦具有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

是不是很意外?

就像過去,我們並沒有聽過職業經理人,也並不瞭解產品經理,這些都是最近幾年流行的玩意。譬如新媒體、月嫂等等。這些工作之所以炙手可熱,也並非傳統文化教導我們的,而是人們的需求,就像“食色性也”,也是人的基本需求。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該培養哪幾項核心技能?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了富裕階段,大家更關注於內在精神體驗。

這在《全新思維》書中也得到了呈現,決勝未來的6種能力——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該培養哪幾項核心技能?

設計感:現在社會已經進入看臉時代,一切看顏值。倫敦商學院研究表明:每增加

1%的設計投入,公司的銷量和利潤就會平均增長3%-4%

故事力:把信息置於某一情景中,使之具有某種情感衝擊力,更好的傳遞觀點、情節、信息等等。

交響力:把已掌握的知識融會貫通,系統吸收的整合能力。據說,有三類交響型人才會在這個時代遇到更好的機遇:跨領域的人,發明家和善作比喻的人。

共情力:站在別人的立場感知別人的感受,即設身處地地感受別人的感受。共情能力意味著超越自身的自戀而去理解別人自戀的能力。

娛樂:我們生活已經離不開娛樂,比如電視、遊戲、小說等等。它是我們生活的調劑,讓我們更快樂!

意義感:生命總有點意義。當物質需求滿足了,總是需要追求精神的信仰。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該培養哪幾項核心技能?

未來的趨勢比現在的穩定更重要。古典老師也說過,不要向現在的職業最高點方向走,要向未來的職業方向走。不要做現在能兌換價值的事情,要做未來能兌換價值的事情。

除了上面的

6大能力,現在我們又該培養哪些核心能力呢?

有人說,要具有“T”字型人才,還有人說“十”字型人才。

眾說紛紜,但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知識面可以寬廣,必須有一樣技能精通。

用古典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一專多能零缺陷”。(下面部分引用古典老師的博文。)

“一專”:讓自己有一項專長非常強;

“多能”:多儲備幾項能力可以搭配著使用;

“零缺陷”: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即可;

而最需要避免的情況是“性情>才情”——你有些小優勢,但是由於與你合作的成本太大,沒有人願意和你合作。

性情體現在“冰山理論”下面部分,但千萬別得“急性病” (比如工作態度、誠信、合作能力、基本的綜合能力),我們需要的是和自己的“慢性病”和平相處,(比如某些方面的天賦與技能不足)專注發揮自己的優勢去。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該培養哪幾項核心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