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文:水乡漫游话行舟丨尔雅斋

本期推荐“尔雅群”文友高山流水的乡愁佳作《水乡漫游话行舟》。高山流水先生,实名叶正贤,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士,多才多艺,擅长绘画、摄影、琴艺等。这篇散文,不仅记录了一位黎里儒士对家乡的怀旧情愫,也寄托了作者对古镇未来的美好期许。

唐代诗人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里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其中,渔舟唱晚四字形象表达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生动晚景。而本文作者描写的黎里“水文化、船特色”也恰恰如此异曲同工。水上行舟,黎川唱晚,甚妙~~

编语:云巛

苏州人文:水乡漫游话行舟丨尔雅斋

水乡漫游话行舟

每当我背起相机,提着画具,漫步在古镇老街,徜徉在市河两岸,驻足远望,残破不堪的古老小镇经过几年来的抢救修缮,如今已是春意盎然,气度非凡,旧貌换新颜。

一幢幢仿古建筑平地而起,一排排廊棚携手而立,马头墙高矗林立,美人靠遥遥相对,绿树成荫,鲜花簇拥,处处是景,美不胜收。

但是,在我的视野里,好像还存在着很大的缺憾。真实的感受是我所领略到的美景仍是一派静止的、木讷的人造景观,唯独缺乏一种富于生活气息、充满生命律动的自然景象,那就是水气朦眬中的“水上行舟”。

再看看市河驳岸上星星点点的揽船石,己经失去了昔日的荣耀,默默地伫立在水边无人眷顾,成了空摆设。静静水面上没有了漪涟,不见波浪。目睹这些凄然的场景,不由地勾起我心底悠悠乡愁。

苏州人文:水乡漫游话行舟丨尔雅斋

(《古镇雪霁》叶正贤摄于黎里市河北侧街景)

记得小时候,也就是四十多年之前,家乡的繁华令人难以忘怀。当年的黎里之所以繁华,除了具有千年历史文化沉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地处江浙两省接壤的吴江一侧旮旯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由于陆路交通比较闭塞,没有公路、汽车和自行车,人流物流均靠水路。在水上通行那就离不开船舶这个交通工具。黎里古镇属江南地区典型的大镇,原是吴江七大古镇之一,四乡八里、本地外省各路商贾都会云集在此,南来北往的各类船只穿梭不绝,常会将偌长的市河拥堵。繁忙的黎川承载着各路财神,从早到晚总是忙得不亦乐乎。

清晨,近村远乡的人成群结队、摇船动橹地满载瓜果菜蔬、农副产品来到小镇上赶早市。上午基本上都是农船,农民出街泠坐的是赤膊船,有棚船则是载客载物的航船。这里经常停靠着外省的各班航船,每到中午时分,“啵,啵啵! ”海菠螺声,“咃,……他,他”咃他班的铜锣声招呼着远近的船客快上船,航船马上要开了。此时的乡下人卖完了农副产品,采购齐了农需品也都高高兴兴地摇船返家了…… 这里有各种各类的船,有半棚的、乌蓬的,手划的、脚划的,撒丝网的、布虾笼的绍兴船。还有,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长期生活、劳作同在船上的一个群体,这就是名符其实的“水上人家”了。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辛勤劳作,乐此不疲,倒是衣食无忧,蛮滋润。

黎里的渔民有两大派系,苏帮的和本帮的。苏帮船好像富裕一点,总是金漆金光、嚓刮铮亮,他们大部分出没于太湖劳作,很多人信奉天主教,像教会里的周阿根就是其中的代表。每当教堂做弥撒时,七都、庙港、横扇等地的教徒们都会摇着船集中到黎里来做礼拜。

本帮渔民基本上是在内河地区进行捕捞生产,偶尔也会出太湖捕鱼。

午后两三点钟左右,大批的渔民完成了当天的作业,满载而归。此时,小镇上又闹猛起来了,渔民们急于把当天的收获送到街上出售。有的把鲜鱼鲜虾摆在茶馆等人流稠密的地方设摊示卖,有的则直接拎着箩头、竹篮沿街吆喝叫卖…… 这些“水上人家”大都停靠在镇东镇西水域比较宽阔的地方,像金镜湖畔、沿市河的两岸,最集中的地点则在镇东的九成湾和煤屑滩那个区域,里三层外三层密密匝匝的一大片,好壮观哇。

傍晚时分,薄暮中渔火点点、炊烟袅袅,街岸上、廊棚下孩童们嬉闹追逐,好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看得人心醉如入梦境。

午夜,在黑灯瞎火的深夜里,“嘎吱嘎吱”的桨橹声常常会把我从睡梦里吵醒,那是渔民们赶早出渔去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对船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造船、修船这个行业的产业链确实带动了不少其他行业,像竹行、木行、铁匠铺、橹行、芦扉行等黎里特别多。后来运输服务业的发展对船舶的航速、承载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出现了铁皮船、水泥船等。渔船装上了挂梢机,代替了人力摇船。运输船改成了机帆船,航速大大提高。

而今,时代在变迁,社会已进化,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民进城、渔民上岸,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水上人家”已彻底湮灭在历史长河里,这些美丽壮观、如梦似幻的场景也只能最后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支离破碎的旧梦里寻觅和回味。

苏州人文:水乡漫游话行舟丨尔雅斋

(《又闻晚钟》叶正贤画于黎里禊湖道院)

研究水文化,写好船文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游山就是爬山登高,雪乡玩滑雪,草原玩骑马,水乡就玩游水摇船。要充分利用水的资源,体现水乡特色,研究水文化,做好船文章。

根据我个人的想法,于此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水域资源,规划、开辟一处旨在抢救、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存为主体的水上旅游活动场所,名曰:“水乡内湖船舶文化博览园”。尽快地组织力量,像采购旧家具、旧石料、旧木料那样,用心去征集、收购各类现有的、仅存的舟船。同样,在这个博览园中还可筹建造船、修船的小船坞、铁匠铺、芦扉铺等等配套设施供参观,亦可将各类船只予以修缮、仿造。

据我所知,目前还有健在的造船修船的木工师傅、打船钉的铁匠师傅,找到他们并希望他们带徒授艺,有望传承。

其实,把橹摇船就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能运动,不但凭实力,也要讲技巧。

记得在农村插队时,经常要摇船动橹,一支橹可以一人使唤,也可以一人把橹,一人吊绷,时间稍长就会满头大汗。为了提高航速有时还可加上一支橹,叫“矮橹”,摇矮橹确是一项技能活,二人相反方向,统一节奏,同时使劲运动,航速飞快。有条件的地区举办赛龙船活动,我们这里受水域条件限制,可以进行赛农舟、赛渔舟活动,丰富体育运动内容,也很会吸引人的。

也可以开设摇船把橹的教练、陪练项目来吸引游客。因为如今会摇船把橹的人越来越少了,已经濒临失传的境地。相信,肯定会有人感兴趣。

另外,增加各类原汁原味的船舶散靠在各处水面河道边,让那些空闲着的揽船石体现出它们的自身功能,展示它们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游人来关注。

这样才能达到岸上景观与水面景观交相辉映、美轮美奂的效果。

相信不久的将来,当你一走进黎里古镇,就像铺开了一卷水乡民俗风情画卷—— 《锦绣江南一枝花》 。祝福你,我的故乡,我的梦。


苏州人文:水乡漫游话行舟丨尔雅斋

叶正贤(曾用名正炎),字宗灏,号景硕。一九四八年出生于江南水乡黎里古镇。为吴中叶氏三十五世孙。

自幼喜好琴棋书画,早期自学为主。中国民乐和西洋乐器均有偏爱及研习。上世纪插队落户时期,曾以习字、吟诗作画为苦中作乐。学绘画时,先以中国画的山水、花島、虫草为主,后又练习西洋画,直至九二年自考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进修深造,现为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展及获奖并被海内外各方收藏。目前,从事社会艺术培训教育工作,闲暇笔耕。

苏州人文:水乡漫游话行舟丨尔雅斋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