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型CEO:創業失敗的“楷模”

吕布型CEO:创业失败的“楷模”

俄羅斯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第一句話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創業上,筆者不妨也做一個歸納,那就是創業成功的CEO大多是相似的,創業失敗的CEO各有各的原因。 筆者總結創業失敗的CEO,用三國的四個人物來做一個歸類,分別是:呂布型、袁紹型、劉表型、袁術型。本期專欄文章先講呂布型。

\ 創業CEO的千斤重擔 \

創業成功的概率可以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 創業失敗並不是代表創始人的人品、道德就一定有問題,筆者見過很多CEO,雖然他們的創業項目最後失敗,但他們仍然是敦厚的長輩,幽默的學者,有才華的工程師,講義氣的大哥,筆者和很多人還是摯友,喝酒,品茶。 但是這並不妨礙筆者對創業失敗進行一個總結。 很多人包括CEO自己把失敗原因歸結於外部:市場不對、運營出了問題、產品沒有做好、融資沒有跟上等等。但如果再深入探討,就會發現僅把原因歸結於外部,未免隔靴搔癢,抓不到問題的本質。 歸根結底,原因還是出現在創業CEO的身上。 創業CEO擔當了公司全部的命運,合夥人團隊的資源付出,投資人資金的回報預期,全體員工的目標期望,全部繫於CEO一人之肩,所以他的責任無疑是非常重大的。 正因為責任大,就不能總是尋找藉口,不能總是強調外部原因,而要躬身自察,反省諸己,多從自身尋找病根!多看看CEO自身的性格特點、胸懷格局、思維侷限……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創業者,人生之大事,合夥人之所託,投資人之所望,團隊之所盼,不可不察也。

\ 呂布型創業CEO,失敗不可避免 \

筆者詩云:單槍匹馬似無敵,自身高強看人低。不依團隊來作戰,烏江白門料可期。 呂布在三國,有句話形容“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本人英俊高大,武藝高強,一杆方天畫戟,一匹赤兔馬,橫行於天下,個人的勇武使他成為三國第一勇將。呂布型的人並不止呂布一人,比如楚漢相爭的項羽,還有三國的馬超,都是這一類人。 這類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個人能力超群,自身具備某處強項。 有的創業CEO過去是一把銷售的“快刀”,在他原來的公司是金牌銷售,然後出來創業了。 或者,他是一個產品開發的高手,曾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總監,他開發出來的產品,自己做的app用戶體驗非常好,做得非常漂亮,然後憑著獨家絕技出來創業。 但是這類人通常有個特點,或是缺點,那就是他們不善於帶領一個團隊來走向成功,不太相信團隊的力量。 他們通常會沉醉於自己過去在原公司的成功,只要把過去的成功進行無條件無差異的“複製”和“粘貼”,就能夠做出一番事業。 殊不知一個人做事情和一個團隊做事情,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一個人做事情,只要把你的自身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 一個團隊要做事情,則需要把團隊的潛力發揮到極致。領導者除了要有自身的專業能力,還要具有戰略的眼光,敏銳的判斷力,高超的領導力,不是要事事親力親為,而是激勵帶領著團隊一起往前走。 呂布年輕的時候,跟過丁原,跟過董卓,也曾經割據過一方城池,在曹操與劉備陶謙的征戰過程中,坐收漁人之利佔據徐州。當時他的地盤也不小,因為徐州乃天下九州之一,扼南北要衝,糧草充足,文有謀士陳宮,武有大將張遼、臧霸等,團隊完整,完全可以作為一方諸侯而有所作為。呂布卻昏招疊出,甚至對最忠誠的謀士陳宮都沒有言聽計從。總是迷戀相信自己的方天戟、赤兔馬和匹夫之勇,最後白門樓被擒。 再看看楚漢相爭時的項羽,他手下的范增是一等一的謀臣,他的計謀絕不在張良、韓信、陳平之下,但是項羽沒有采納,總是迷戀相信自己的長矛、烏騅馬和匹夫之勇,最後烏江自刎。 三國時的馬超,曾經幾次讓曹操吃到苦頭,所以曹操看到馬超就說:“馬兒不死,吾死無葬身之地。”又說:“馬超英勇,與當年呂布相仿。”一身白馬、一杆銀槍的“錦馬超”最後也是兵敗如山倒,落得一個人單槍匹馬跑到漢中投靠了劉備的結局。連馬超底下最忠實的大將龐德最後也離馬超而去,成為曹操的重要猛將。 這類人的自身武藝非常超群,但過多的相信自己的武力,他們往往是一個人在作戰,而不是依靠一個團隊。 筆者輔導過很多這種類型的創業者。有的認為自己當年在IBM是一把銷售好手,所以出來創業搞電商,也一定能打造出一個帝國;有的原來是阿里的產品總監,相信創業後也能搞第二個“支付寶”出來。這種複製並粘貼的模式,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僅靠個人能力是很難成功的。 但是很多投資公司很喜歡這類人物,喜歡投他們創立的公司,因為這類CEO有明星效應。不過筆者始終認為這種盲目的“以人投項目”是很危險的,因為公司的成功決不是某一個人成功,而是一個團隊的成功,所以不能把所有的寶都押在創始人一人身上,雖然他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團隊。

作者/ 趙鋒

最佳管理智囊檔案

北京未名同行諮詢創始人、CEO 。

來源 /《世界經理人》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