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博士CEO談人工智能:依賴技術輸出的AI企業會越來越艱難

中科視拓CEO談人工智能:依賴技術輸出的AI企業會越來越艱難——訪劉昕博士

90後博士CEO談人工智能:依賴技術輸出的AI企業會越來越艱難

中科視拓CEO 劉昕博士(於會瑩 攝)

他是中科院人工智能專家山世光的高徒,2016年他和導師一起創業,創立中科視拓,主攻人臉識別。他們的科研成果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他的團隊不但做人臉識別,還做出了“牛臉“識別和“豬臉”識別。他是一名90後,現在是中科視拓的CEO,他叫劉昕。

近日,創新中國·未來AI科技領袖峰會在京召開。中科視拓CEO劉昕博士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了他對人工智能產業的看法,並接受了本網獨家專訪。

90後博士CEO談人工智能:依賴技術輸出的AI企業會越來越艱難

創業可服務更多用戶 學術積累與基礎研究是優勢

說起中科視拓,就不得不提它的發源地——中科院計算所。2016年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山世光決定創業,當時的劉昕博士還沒有畢業,但他決定和導師一起創業,創立了中了視拓。

劉昕對自己團隊的人員配置有他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在今天非常強調人工智能技術落地的大背景下,我們這樣一個融合和交叉的團隊背景,可以讓我們更快的去響應行業用戶的人工智能需求。”

如今在國家大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搞起了人工智能技術。中科視拓專注於人臉識別領域,目前已經在行業內積累了諸多的優勢,劉昕介紹說“從技術優勢方面講,我們有一個獨到的技術叫做複雜樣本環境下的深度學習技術,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普遍依賴於大規模的有標註的數據,我們這一項研究能就是在數據的標籤有噪聲、有缺失甚至沒有標註數據的情況下能夠進行深度學習。這是我們的技術優勢,這使得我們在服務於行業客戶的時候,能更好的更快速的在行業客戶沒有非常多的數據積累的情況下幫助它們建立起人工智能的應用。產品主要兩大塊,用戶分佈在軍工、教育、零售。從基礎研究來講,我們的團隊曾經在2005年的時候獲得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2015年的時候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學術競賽上我們每年都會有三到四項國際上深度學習競賽上的冠亞軍。”

依賴於技術輸出的AI企業會越來越艱難

中國的互聯網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一些早期成立的公司如今已成為巨頭,同時一些公司也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工智能作為一個近年來的新興產業,在國際競爭和國家支持下,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不禁也讓人提出了疑問,如今的人工智能公司是否也會步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後塵,出現如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企業,或是成片倒下被市場淘汰。針對這一疑問,劉昕說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目前金融和安防已經誕生了獨角獸企業,我認為將來在軍工、零售、教育等領域都會誕生獨角獸級別的企業。至於說哪些公司將來過得不太好,那些公司會有更多機會,我的觀點是單純依賴技術輸出的公司將來會過的比較艱難。因為AI的技術目前進入了技術應用的深水期,越來越多的人包括像人工智能學院的建立使得AI人才供給的總體趨勢會越來越充足。所以單純依賴於技術輸出的公司將來業務的發展會相對艱難一些。”

劉昕博士認為,“跟行業去緊密結合,特別是提供深度行業解決方案的公司會成為未來AI行業的主流,也就是說要把AI的技術跟行業的應用、行業的場景去做緊密的結合。”

AI人才存在數百萬缺口 培養需靠產學研合作

“目前顯然是不夠的,從現在人工智能人才不斷地炒出天價就可以看出來,這一塊的人才供給肯定是不足的,目前媒體披露的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數據是500萬,我認為這個數據是合理的。”劉忻博士說。

“關於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我覺得這個還是要回到產學研合作這條路線上來培養AI人才,因為AI的人才強調的是落地,既然要落地不僅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還需有面向行業場景的實踐經驗。所以未來AI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國家層面政策的驅動,然後高校跟企業去結合,去建立AI人才培養的平臺。學校更多的側重於理論基礎的培養,行業公司來提供實踐的場景、實踐的設備或是實習的機會。大家來共同培養,滿足未來人工智能行業需求的人才”,劉昕博士強調。

“目前,我們國家在政策層面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包括校企合作去進行人工智能實踐平臺的建設,是非常支持的”。劉昕博士坦言,“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如何去結合?怎樣去培養?”,這裡面探索的空間非常大,因為人才的培養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培訓,它不能快速的在兩三個月之內就把人才培養出來,所以它要有一個非常長的週期去驗證,在這個時候,耐心是最重要的。本科生培養要四年,研究生培養要三年,究竟這套體系對不對,準不準確,最終還是要時間來驗證。”

AI會替代一些職業 也會創造就業

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的焦慮也一直存在。其中最為關注的就是人工智能到底會不會代替人類從事社會生產。對此,劉昕博士認為,“人工智能歸根結底是為人服務的,比如說自動駕駛,雖然代替了一部分人類的司機,但是車也是需要維護的,它雖然帶代替了一些崗位但也會生出一些新的崗位。我認為它雖然讓一些職業消亡,但同時也誕生了一些職業,所以它並不是與人類產生衝突或是對立的一項技術。”

他說,“在未來,人與機器人不會發生衝突。因為機器是人創造的,就像人類創造了武器,既可以保衛和平也可以帶來殺戮,這歸根結底取決人如何在運用人工智能。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隨著法規的完善等,這些問題都會解決。”

AI技術具有兩面性 立法、倫理教育必不可少

我國與國外在高新技術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產業存在競爭,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重點在人才。“我們的國家非常有優勢率先實現革命性的發現,因為我們國家有龐大的市場,還有優秀人才的供給。“我們是完全可能彎道超車的”,劉昕博士說。

關於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劉昕博士也說出了他的看法。他說,“從理論層面上我更看重人工智能人才在數學方面的積累,因為數理基礎對研究人工智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裡面有大量的公式推導,從性格上來說,我希望他們是非常有韌性的人,因為AI技術進步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術的發展是分階段的,是螺旋上升的,所以性格層面要非常有韌勁。”

目前,人工智能產業尚處於初級階段,技術的發展也都具有兩面性,如何防止人們利用AI技術進行破壞行為,劉昕博士認為,“這需要立法層面的支持,比如不能用AI做殺人武器,另一個人方面是倫理方面要有更多的討論,但立法才是更重要的。對人工智能人才也要有一個道德倫理的教育,未來如果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它具備毀滅性的能力的時候,就需要有倫理的教育。”

“作為中國AI的公司,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踏踏實實做事,真正的把AI的技術應用於行業的場景,來服務於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這是我們現在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把時間都花在做宣傳上,應該腳踏實地去做事”劉昕博士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